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達磨大師血脈論▪P45

  ..續本文上一頁掉,改成逗點。

  【空本無動,】

  空性那裏有動呢?

  【動用同心,】

  你一切的動作、造作,一切的作用,跟這一顆不動的心是一樣的。

  【心本無動。故經雲:動而無所動,終日去來而未曾去,終日見而未曾見,終日笑而未曾笑,終日聞而未曾聞,

  終日知而未曾知,終日喜而未曾喜,終日行而未曾行,】

  爲什麼?統統會歸到本體的無相法身。

  【終日住而未曾住。】

  終日住就是整天活在這個世間,也沒有什麼說活不活的問題。行住坐臥統統是。

  【故經雲: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用話沒有辦法講的啦,用心不可思議的啦,所以言語道斷就是不可議,心行處滅就是不可思。那麼兩句加

  起來,就是不可思議。

  【見聞覺知,本自圓寂。】

  「圓」就是圓滿,本來就是圓滿的,本來就是寂滅的。

  【乃至嗔喜痛癢何異木人,】

  木人就是與無知的木人沒有什麼兩樣的,

  【只緣推尋痛癢不可得。】

  我們好好的來,「推尋」就是探究,只因爲,「只緣」就是只因爲,我們來探究那裏是痛、是癢,都不可得,

  沒有實體嘛!

  【故經雲:惡業即得苦報,善業即有善報,不但嗔墮地獄,喜即生天。若知嗔喜性空,】

  加一個字:諸,

  【但不執,即諸業脫。】

  這一句講得太棒了!「但」加一個字:能,但能不執,業的上面加一個字:「諸」業脫。但能不執,即諸業脫。

  這一句話就是修行的重心點。只有你一切法不執,業馬上擺脫掉。所以我們講:業障很重,就是你執著很重,

  就是因爲我們執著很重,我們才講我們業障很重。底下

  【若不見性,講經決無憑,】

  如果你不是一個見性的人,你講經依靠什麼?你講什麼經呢?你講的經都是妄想分別,自我的意識。不但

  不能夠理清衆生的思路,有時候會誤導,會用自己的情緒在講經說法,那糟糕!不見性不能講經。這是達摩

  大師的意思,不是我的意思。你看!若不見性,講經決無憑,就是無憑據、依靠、根本。

  【說亦無盡。】

  言說也不能窮盡本性,你怎麼說,都沒有辦法窮盡本性。所以「說亦無盡」就是你就是怎麼說,都沒有辦法

  把本性講得很清楚。除了本身自己去體會、去證悟。

  【略標邪正如是,不及一二也。】

  「略標」就是約略的標示,什麼是邪法,什麼是正法,這樣子而已,「不及一二」就是也沒有佛法的十分之

  一、十分之二這麼一點點,不及佛法中的一點點,就是這個意思。

  【頌曰:】

  29頁(新版第36頁)

  【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叁界空無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這心是佛。】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講得太好了!就是看不懂而已。每個字都認識,只不過看不懂而已。要注意作筆記啊,

  「心心」底下加一個字,加一個「覓」字,找尋的這個「覓」。心心的旁邊寫:念念,「覓」就是找,心心

  覓心難可尋就是,念念起心動念,要找那一顆本來的心,你是很難找到的,叫做:心心心難可尋,就是心心

  覓心難可尋。也就是在念念起心動念的時候,想要找這一顆心,是了不可得的。前面兩個「心心」就是念念,

  你每一個念頭,想去找一個本來的心,你是絕對找不到的,因爲這一顆心就在當下。

  寬時遍法界,寬,這個心放寬了,大到像法界一樣,爲什麼?它無形相的嘛!窄也不容針,如果說到小的話,

  一根針都容不下去。意思就是比針更小了。若論大,比法界更大,是不是啊?遍法界嘛!若論小,一根針都

  容不下去,小到極點了。念頭那裏有形相呢?念頭那裏有大小?當然比針更小了!

  我本求心不求佛,我如果是一個真正修行人,當然要好好的了解這顆心,不要去求佛。求心,求自己的心性,

  你求外面的佛幹什麼?

  了知叁界空無物。了解這個叁界本來就沒有一物的,這個都是幻境,幻相出來的。

  若欲求佛但求心,如果你想要求佛,你不如求自己的心性。

  只這心這心是佛。意思就是當下這個心,這個求佛的心,就是佛性的妙用現前。只這心就是求的心,這心當

  下就是佛!只這心就是你有求佛的心,你有求佛的這個心,這個心當下的佛性,就是妙用現前。這心就是佛。

  只這求佛的心,這個心就是佛,不要求!

  我本求心心自持,我本求心,一般的衆生,如果我用一顆求的心,那麼就會變成心自持,「心自持」這個有

  兩種解釋:心自持這個「持」就是存在,意思就是說,如果我本來想要去求一顆心,但是這一顆心並不需要

  你求,因爲心本來就存在。這個本心本來就存在。心自持就是心本來就存在,你求什麼東西呢?我本求心,

  但是心自持,這個心本來就存在,不可以將心求心,不可以將佛覓佛,也不可以把這個心再找自己的心。

  也不可以把佛心去找外面的佛。不可以!所以說:我本求心心自持。就是如果我用一顆求佛的心去求,就不

  對了。因爲心自持就是心本來存在。但是這個「持」字,也可以解釋說:增加,心就增加了一顆心。我本求

  心,這個心就自動的增加了一顆心。那麼就是將心找心,就不對!我本求心心自持,這兩種解釋都可以。我

  本求心心自持,我如果用一顆求的心那是不對的,因爲心本來就存在,不需要你去求,這個解釋也正確。

  求心不得待心知,這個「知」就是悟,你這個求心,這個求佛的心,是了不可得的,你要等待這個本心,這

  個心就是本心,要等待本心去知,「知」就是悟,悟到能所雙亡,這個「知」就是覺悟的意思。那麼求心不

  得待心知,你求心,那是絕對不可得的,你一定要等到怎麼樣?顯現你得本心,自然知道能所雙亡,不需要

  求。沒有來,沒有去,沒有得,沒有失,

  佛性不從心外得,佛性絕對是心外找不到的。

  心生便是罪生時,這個心,把筆拿起來,是求佛的心,心生,你求佛的心生起來,便是罪生時,就是禅宗講

  的:動念即乖。動一個念頭去求佛,那就錯誤!所以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一切都要靠自己。心生便

  是罪生時,你動念,你就會開始造業了。爲什麼?你有所求嘛,能所不斷嘛!簡單講,佛法就是講不二,講

  這個空性,絕待的空性,講平等、講沒有能所。如果你了解這一層,一切法統統自在!所以心生便是罪生時,

  你動一個念頭,你的罪就開始了,就是動念即乖。意思就是,要常常觀照我們這一顆心,令心無所住,不思

  善,不思惡,沒有是非,一切平等,絕對絕對的平等,不要去攻擊、去傷害任何一個衆生。

  【偈曰:吾本來此土。】

  我本來就是要來到中國這塊土地,

  【傳法救迷情。】

  我要傳這個佛的見性法,救度一切衆生。

  【一華開五葉。】

  五葉就是禅宗分成五個支派、支脈,達摩大師他當然有這個預言,一華開五葉,「一華」就是他,開五葉就是

  禅宗將來會開展,變成五個宗派,什麼曹洞宗、沩仰宗、臨濟宗等等。

  【結果自然成。】

  這個是很自然的,就成爲這樣子的趨勢。結果自然成就是說,你修見性法,當然就一定成佛。每一個人按照

  達摩大師開示的,那當然就是自然成。你不管是怎麼樣,是那一宗,禅宗的五個宗,那統統就可以見性成佛。

  所以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當然每一個人到最後就是見性成佛。自然成,沒有疑問的,所以這個心法是

  這樣子的。

  【達摩大師《血脈論》終。】

  好了!我們下個鍾頭,現在四十五分了,四十四分,接《達摩悟性論》。休息一下。

  接下去我們來談達摩大師的《悟性論》,諸位翻開31頁(新版第38頁),

  【達摩大師悟性論】

  就是覺悟到自性這個東西,渝州就是四川省。

  【渝州華嚴寺沙門釋宗鏡校刻】

  【夫道者,】

  什麼是道呢?我們稱爲:修道,那什麼是道?

  【以寂滅爲體。】

  加兩個字:本性,以本性寂滅爲體。我們的本性是寂滅的。什麼叫寂滅?他沒有對立、沒有仇恨、沒有貪嗔癡,

  他沒有一切相,他什麼都放得下,心安住在最靜之處,就是如如不動,沒有煩惱。在那一種清涼、解脫,跟自

  在的空性的無爲法裏面。所以說以本性寂滅爲體性。

  【修者,】

  注意看!

  【以離相爲宗。】

  這很重要!如果你想要修行,修行人必須以離相,就是離開一切相的執著。因爲相都是緣起,不是實在的東西。

  如果你不能離相,你談不上修行,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你在這個對立法,千差萬別的事相上,緣起法裏面,拼

  命的想要修行,那不可能!爲什麼?心浮動、躁動、爭奪、爭執,看到了就執爲自己的,占爲己有,貪嗔癡斷

  不了,不離相,每辦法斷煩惱。所以以離相爲宗。「宗」就是最重要的,「宗」就是要,法要叫做宗。以離相

  爲最重要的法要。

  【故經雲: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這個「滅」的旁邊寫個字:叫做「離」的意思。這個滅不是除,這個「滅」字,是叫你不要執著的意思,離的

  意思,離諸相故。這個文字,不能用單刀直入的看,要懂得它的含意是什麼。如果你講滅,滅就滅掉嘛,就是

  除掉嘛,那完了!他說:寂滅是菩提,那麼除諸相故,那就完了!就連這個相都把它破除掉,那以爲是說,

  把這個相用一種執著,再把它突破,那就錯誤。「滅」就是離的意思。

  【佛者覺也,】

  佛是什麼?他是覺悟的人。

  【人有覺心,得菩提道,故名爲佛。經雲: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是知有相,是無相之相。不可以眼見,唯可以智知。】

  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是知」就是所以。所以我們知道,凡所有的相,這些相是無相之相,無相的旁邊寫

  :空性。是建立在空性的思想上的相,而不是真正的有相,要這樣子解釋才正確。是知有相,是空性建立的有

  相,而對這個有相,必須去透視它,由透過空性去透視它,那就知道,這個是無實性的東西。所以我們知道這

  些有相,是建立在空性的無相的這個有相,而不是真的有一個相。這個無相,不可以眼見,唯可以智知,就是

  唯可以般若智知…

《達磨大師血脈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