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達磨大師血脈論▪P62

  ..續本文上一頁見,】

  我們剛剛不是講過嗎?守心第一這個道理,自心清淨這個道理,其理就是守心第一這個道理,根本未見,聽都沒聽過!

  【只欲發心緣義,遂思覺心起,】

  只因爲起心造作,攀援這個義理,「只欲」就是只因爲。只因爲你有發這個心,去攀援這個義理,因此思覺心起,這個思慮的

  覺知就産生了。用我們這個第六意識的思惟的心,想要去見到本性,這絕對不可能。它不是造作,它是悟了放下,是覺悟以後

  放下,而不是去造作,我們聽經聞法,用這個義理去思惟這個本性,那就麻煩了,就愈來愈遠了!遂思覺心起,這個思慮,

  「思」就是思慮。「覺」就是覺知。意思就是分別心。這個分別的心,思慮,覺知,這個分別心就跑出來了。就是用世間的思

  想,想要去了解無漏的心,那更不可能!

  【則是漏心;】

  這個就是有漏心。

  【只欲亡心,】

  「亡」就是滅。想要把他的心滅掉,就是這個滅的念頭,

  【則是無明昏住。又不當理,】

  這不合于理體,把這個心,強迫把它滅掉,這是外道修行法,就像冰凍的水面下面的魚一樣,有一天冰解凍了,這個魚又開始

  遊動到水面上來了。外道的修行,就像是把這個水面冰凍起來,魚跳不出來,可是解凍之後,魚還是從表面上又沖出來。所以

  你用一顆滅的心,要把那個煩惱的心滅掉,要把這個執著的心滅掉,單單這個「滅」字就是錯。煩惱就是菩提,看你怎麼用心,

  放得下,菩提就顯出來,本來就煩惱了,你用另外一顆心,要滅掉這個煩惱,那還是個煩惱啊!則是無明昏住。又不當理,這

  不合于理體的啦。理體是無生,你用什麼滅掉什麼?統統是能所不斷。

  【只欲不止,心不緣義,】

  這個逗點往下移動一個字,只欲不止心,「欲」就是因爲。古字很不可思議的,你不能講:只想要不止心。這個意思不是這樣,

  「欲」本來是想的意思,在這裏不是這個意思。只因爲你不能夠止息這個妄心,底下這句要注意!不緣義,這個「緣」字,絕

  對不是攀緣,這個「緣」字,也絕對不是去執著,不是這個意思。只欲不止心,只因爲你不停止妄念,「緣」字當作思惟,

  「義」就是正法。只因爲你不思惟這個正法,中國字真不簡單,這個「緣」字不能解釋作攀緣,也不可以解釋作緣起,也不可

  以解釋作條件,要解釋作「思惟」,你看這個文字多美啊!不緣義,就是我們不去思惟這個正法的道理、義理。底下加五個字,

  「放任不自製」,我們放任,不想自己節製一下,

  【即惡取空,】

  放任不自製,就是惡取空。沒關系啦,什麼都沒關系啦,灑脫嘛、自在嘛,把造業當作是灑脫根自在,完了!把這個造惡當作

  是解脫,以爲他很有功夫,他也學濟公、金山活佛,穿著破破爛爛,拿一把扇子搖著,到什麼妓女戶,酒家,哪裏都去。你功

  夫不到,你去,那麻煩大了!這是惡取空,以爲自己解脫了、自在了,或者是以爲自己什麼因果都沒有了,管他的!這統統是

  惡取空。外道也有惡取空,不見性的人,學聖人也是惡取空,放任,自己不稍微控製,這個統統是惡取空。

  【雖受人身,行畜生行;】

  在旁邊寫:愚癡,行畜生行,畜牲是指愚癡,這是很愚癡的。我們如果不見性,甯可深信因果。先在因果裏面負責,我們再進

  一步修非因非果,如果我們都不能在因果上負責,你要修非因非果,那難了!所以說:雖受人身,行畜生行,這是愚癡。

  【爾時無有定慧方便,而不能解了,明見佛性。】

  這些修行,

  【只是行人沈沒之處,】

  這些上面所講的種種的修行,只欲不止心,不緣義,就是惡取空。

  【若爲超得到無余涅槃,】

  「若爲」,如果解釋作:如果怎麼樣,就錯了。這裏的意思是:如何能夠。中國字是不簡單的。若爲超得到無余涅槃,如何能

  夠超越得到無余涅槃,

  【願示真心。】

  希望開示我們這一顆真心。

  【答曰:會是信心具足,】

  正是信心具足,

  【志願成就,緩緩靜心,】

  要慢慢的來,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的來觀照。

  【更重教汝;】

  我再一次的教你:

  【好自閑靜身心,】

  把自己收攝起來,

  【一切無所攀緣,】

  五祖再一次的呼籲我們,好好的找一個靜處,我也會這樣想的,我也會找一個靜處,一切無所攀緣,去到哪裏修行,沒有人

  知道的地方。

  【端坐正念,善調氣息;懲其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這個「懲」字,又跟我們前面講過, 的那個懲,不一樣了,前面講的那個「懲」字是苦苦的意思,恒懲意看心。而這個「懲」字

  在這裏是反省、警戒的意思。要反省,就是觀照。要觀照他的這個心,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

  【好好如如,】

  內心安定,

  【穩看看熟,】

  穩穩的看,要看得很成熟。

  【則了見此心識流動,】

  就會了解,哎呀!我們這個心,分別刹那生滅,一直在流動。

  【猶如水流,陽焰晔晔不住。】

  猶如水流,難以控製。「陽焰」就是春天的開始,在原野上,沙漠裏,日光印著這個塵土飛揚的塵埃,似幻又似真,似光又似

  水,這個口渴的鹿,看到以爲是水,跑過去想要喝,結果喝不到,也看不到了。「晔晔」就是光明盛大的樣子。

  【既見此識時唯是不內不外,】

  你看到這個很清楚的時候,既見此識的時候,發現它不在內,也不在外。

  【緩緩如如,】

  很穩定的,

  【穩看看熟,則返覆銷融,】

  念念消歸自性,空無所得,歸無所得。返覆銷融,就是念念消歸自性,每一個念頭都要回歸到自性,歸無所得,什麼都是畢竟

  空。

  【虛凝湛住。】

  我們要好好的虛寂專注,澄靜不動。

  【其此流動之識,飒然自滅。】

  「飒然」就是風吹葉落的樣子。一下子就停止了。所以這個保任的功夫是很重要的。

  【滅此識者,乃是滅十地菩薩衆中障惑。】

  我們如果能夠滅掉這個分別,不在內、不在外的這些通身的分別,六根的分別、六識的分別心,乃是滅十地菩薩衆中障惑。

  【此識滅已,】

  這個分別、顛倒的心滅了,

  【其心即虛,】

  那個心馬上就空出來,見到無相的本體,「虛」就是無一物,你的心就見到,本來就無一物了。

  【凝寂淡泊,】

  「凝」就是專注,「寂」就是寂靜。我們專注在這個寂靜,而且我們見到了生命的真理,就是恬淡無所求的樣子,我們自足了,

  我們心中真的有佛了,我們不缺少這個世間的任何東西了。到最後慢慢的

  【皎潔泰然;】

  就是明亮潔白,「泰然」就是安然舒適的樣子。

  【吾更不能說其形狀。】

  我根本沒有辦法說,見性的那個性,本性、本心是什麼形狀。

  【汝若欲得者,】

  你想要得到見性,可以!

  【取涅槃經第叁卷中,金剛身品,及維摩經第叁卷見阿(門+衆)佛品,】

  【緩緩尋思,】

  「尋」就是探尋,「思」就是思索。要慢慢一步一步,很穩重的來思惟。

  【細心搜撿熟看,】

  「搜」就是搜尋,「撿」就是拾取。來好好的,把這個經典看得熟一點。

  【若此經熟,實得能于行住坐臥,及對五欲八風,不失此心者,】

  五欲,不爲所動,八風,不爲所動,那麼這一顆見性的心就不失了。

  【是人梵行已立,】

  這個人就是絕對的清淨了,

  【所作已辦,】

  已經結束了,沒事了,就是萬事休了,所以見性的人,通稱爲萬事休。什麼事都停止了,沒事了,這個人就是閑人,世間的閑

  人,所以我們若是被人家罵:世間的閑人!哦!你太擡舉我了!世間的閑人就是聖人,他沒事了。若是有人罵你:你這個吃閑

  飯的人!那不簡單了!從釋迦牟尼佛到達摩祖師,到我們這個五祖,都是吃閑飯的人,安閑無事,萬事休。所以人家罵你,也

  不要生氣啦!我們有的人很悲哀,爲什麼說很悲哀呢?看到人家在利用我們,我們生氣得不得了:你利用我!傻孩子!我們就

  是有用,別人才會利用我們,我們要是沒用,別人怎麼會利用我們?別人利用我們,就是因爲我們有才能,被人利用才有價值。

  這樣轉個念頭,的確沒有錯!所以你利用我,沒關系,你盡管利用我,利用我沒有什麼關系。我們一想到就生氣:你利用我!

  笨笨的,傻瓜,卡死在那個地方,觀念轉一下,他利用我,利用沒關系,表示我很有能力,他才利用我,很歡喜的接受。所以

  這個八風要吹不動,沒有關系,什麼都沒有關系!我們現在放大胸量,有什麼吃虧?沒有的,統統無相。師傅!人家做水陸。

  好!去幫忙。要借這個,好!去幫忙。沒有問題的,你缺少什麼都沒有問題,統統幫忙,只要我有能力做得到。人家來勞工公

  園做法會,惠律法師,寮房借一下,我們有信徒要過去那邊。我說:好!就開個寮房。反正寮房在那邊也沒用,關蚊子啊,還

  不如好好利用。信徒要走的時候,唉!招待不周!對不起,招待不周,抱歉!胸量大的人,他的福報就大。水陸法會做完了,

  他把吃不完的東西統統送過來,你看!這不是福報很大嗎?有如是因,就有豆包,就有如是果,他就送了很多豆包來,吃不完

  的全部送過來。我們對人家好,不吃虧的。我們給人家利用,沒有關系。我們是有用的人,觀念改變一下,就可以了。不要那

  麼苦惱無量,所以不失此心,放大胸量,什麼事都沒有。是人梵行已立,所作已辦,

  【究竟不受生死之身。五欲者:色聲香味觸。八風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這個我們都念過了,這個五欲、八風,大家都曉得。

  【此是行人磨煉佛性處,】

  這很重要,就是你不可以離開煩惱找佛性,你離開煩惱找佛性,你找不到的。正是時候,此正是時候,這一句話要常常記住,

  當境界現前的時候,此正是時候,現在正是修行的時候,趕快降服它!煩惱在浮動的時候,無明在迸發的時候,此正是觀照修

  行的時候。如果我今天,逃離了這個煩惱,逃離了這個境界,或者是我逃離了一切的苦惱處、苦的地方,那你找不到佛性。這

  正是磨煉佛性。所以衆生給我們越多的逆境,我們就越感恩他。要不要做阿信啊?要有感恩的心,這樣就好了,感謝有你,給

  我這個逆境。

  【甚莫怪,…

《達磨大師血脈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