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要試試啊,你怎麼知道你有沒有修行?所以眼不著色,眼就是禅門,耳不著聲,耳就是禅
門。
【總而言之,】
加一個「之」字。
【見色有見色性,不著常解脫;】
底下,從這個見色有見色性,不著常解脫,這些字全部劃掉,你就加七個字:「見色性者,常解脫;」,就是我們
不要見到色的相。見到色的相,就有無量的差別,相的本體就是空,見到色性,就是見到本體界,一切法皆空,那
麼處處全部解脫,沒有一樣不解脫的,見色性者,常解脫。那我們簡單講,我們爲什麼不能解脫?我們就是見到外
表。以前電影常常演的單戀,哎呀!這個小姐是宰相的女兒,電影都是這樣演的啦,宰相的女兒,有一天她到廟裏
去燒香,那個公子准備進京赴考,兩個人就在那邊見面,這個宰相的小姐回來,怎麼吃都吃不下,每天都想那個公
子,電影都是這樣演的啦,叫我來做導演我也會。然後一直想,每天在想,人家也不知道她在愛他,自己就神魂顛
倒的呆坐著。但是如果我們一個修行人,見到色的本體界,這美女也是緣起的嘛,也是無常的嘛,那就了解了,見
色性者,常解脫,這個色不是女色的色,「色」是指一切有形相的外在,這個不能解釋作女色。如果說成:見女色
的本性,那你會無法逃脫,我不騙你!
【見色相者,常系縛。】
色相就是外表,一個修行人,一直在外表裏面打轉,他就會被永遠系縛。
【不爲煩惱所系縛者,即名解脫,更無別解脫。善觀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
何以故?
【即色與心俱清淨。】
色法無自性,心法無自性,靈靈覺覺的一個覺性,絕待的覺性,它當然當下統統就清淨。
【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
一心就是動一個念頭。所以說,沒有妄想的時候,念念相應念念佛。爲什麼說叫你們諸位,要開悟來念佛,那不得
了了!每一念都是本性,每一念統統是本性。沒有來去相、沒有是非相、沒有增減相,沒有善惡相,你說他哪一個
念頭不是佛呢?我們今天念佛爲什麼不得力?放不下啊、放不下,是不是啊?所以我的答案是相通的,師父:我放
不下怎麼辦?讓他苦啊!那到什麼時候才會盡?到了有一天你放得下,你的苦就盡了。那師父!那要等到什麼時候?
那就看你了,這不是看我了,是不是?看你什麼時候放得下嘛!師父!那很難哦!很難就留著痛苦嘛!師父!那我
有一天真的全部放得下怎麼辦?我說:那就提起嘛!提起什麼?提起一句佛號嘛,那不就得了嘛!看得破、忍得過、
放得下,最後當然就是要提起了。所以無妄想得時候,一心是一佛國,那麼有妄想的時候,一心就是一個地獄嘛!
【衆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
他不曉得心本來就是本心,還要生另外一個心,
【故常在地獄。】
以心生心,就是以這一顆妄想執著心,又生了第二個念頭的妄想執著心,這斷不了了!這個意思就是習氣一直來、
一直重......以心生心嘛。前一秒鍾執著,當然你後一秒鍾一定執著嘛。我前面一秒鍾放下,我這一秒鍾放下,後
面那一秒鍾就停止了,這個宇宙就停止了嘛!所以不是時間消逝。我們小時候會寫:哎呀!時間消逝,猶如白駒過
隙。這個作文,大家都會抄來抄去的嘛!時間迅速的過去。沒有的,時間它是呈靜止狀態,它那裏有什麼過去?是
我們的心流失掉,是我們的念念在消失,時間那裏有消失?時間它是什麼東西?時間它本來就是靜止的,它消失什
麼?不懂法。所以小時候寫那個作文,老師可以打一百分,時間過的真快啊,光陰如梭,白駒過隙。這個可以寫
一百分。站在一個開悟的人來看,改這個作文,零分。不懂佛法。如果你老師開悟的話,大徹悟的話,改作文,這
個零分。不悟,時間沒有消逝的,是你念念在消逝,你的每一個念頭在消逝。以心生心,所以常在地獄。前念一個
執著心,一直推動後面一個執著心,所以我們觀照當下這個念頭,所以以前什麼事情都沒有關系,什麼事情發生都
沒有關系,爲什麼?我現在這一念突破,等一下,下一秒鍾就快樂了,今天就快樂了,明天就放下了,明天放下,
後天就放下了。現在悟,就達到永恒,這一念就具足永恒性,所以常在地獄的話,就是以心生心。
【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國。若不以心生心,則心心入空,】
你那一念的執著心,你把它回光返照,那一念妄想心,把它回光返照,你不要再動另外一個念頭,就放下了!在座
諸位!我們用一個比喻,譬如說,我們這個水龍頭的水一轉下去,哦!這個水很肮髒。我請問你:你怎麼樣能夠使
這個肮髒的水過濾?你用手一直攪動。哎呀!這個水這麼髒怎麼辦?你就用手一直攪動它,攪了老半天,這個水愈
來愈髒,沒辦法!簡單講就是,我們提起一個念頭,想要除掉妄想,這個念頭,它本身就是肮髒的,要怎麼樣?放
下!這水很髒,放著,讓它慢慢慢慢的沈澱......是非一來不要談,愈談是非愈多,除非我們用智慧、理性去溝通,
否則的話,你愈解釋,你就愈描愈黑,此地無銀叁百兩。你覺得我不好,那就放著吧,你慢慢去觀察就好嘛!不需
要跟你解釋什麼,我快樂,你也放得下。像兩個人在鬥爭,你不趕快保持一段距離,讓大家冷靜,這永遠戰不完的。
所以說:則心心就入空。如果你不以心去生這個心,那麼每一個念頭就入空。所以有辦法,當體即空,沒有辦法,
就保持一段距離,這個就是最好、最上乘的辦法。凡夫最好還是保持距離,所謂距離就是互相尊重。
【念念歸靜,從一佛國至一佛國。若以心生心,則心心不靜,】
你用一顆執著的心,想要使另外一顆執著的心停止,那麼就心心念念沒有辦法斷,就犯了一個無窮的過患,以心生
心,心心不靜,
【念念歸動,】
爲什麼?繼續嘛,執著嘛!
【從一地獄曆一地獄。若一念心起,則有善惡二業,有天堂地獄;若一念心不起,】
不起就是放下。
【即無善惡二業,】
所以修行不要落入觀念化。所以說,修行要內證,要真實境,智慧就是真實境。靈靈覺覺的這一顆清淨自性,清清
楚楚,讓這個妄想、執著的念不要起來,當會入到空性的思想以後,那麼你每一個念頭起來,它都是空性,大用現
前嘛。那麼就沒, 有所謂善惡兩業了。
【亦無天堂地獄。】
成佛尚不可得了,九法界、十法界,統統一個覺性,一個共通的覺性。
【爲體非有非無,】
這個體性,不能講有、也不能說無,
【在凡即有,在聖即無。聖人無其心,故胸臆空洞,】
這個「臆」就是胸襟,我們所講的,在這個心的思想上,叫做胸臆。「空洞」就是廣大而空無所有,聖人無其心就
是,聖人因爲沒有一顆執著的心,所以他的胸量空空洞洞的,一塵不染。所以
【與天同量。】
與天同量,所以愈執著的人愈窮,愈放得下的人愈富有。所以在《阿含》裏面講:無貪就是最大的財富。
【此已下並是大道中證,】
就是真正的佛道,在裏面證悟到,
【非小乘及凡夫境界也。】
不是小乘以及凡夫的境界。
【心得涅槃時,即不見有涅槃。】
「見」就是執啦,就是不執著:我入涅槃。如果執著說:我入涅槃。那沒有涅槃可得,那還是凡夫。所以《金剛經》
裏面講:證初果的人,能不能說:我得初果?不可以!證二果的人,能不能說:我得二果?不可能!證阿羅漢果的
人,能不能說:我得阿羅漢果?不也!世尊!不可以有這樣的想法。《金剛經》要多多念,就會體悟。說:不見有
涅槃,
【何以故?心是涅槃。若心外更見涅槃,此名著邪見也。一切煩惱爲如來種心,】
這個「心」劃X,改成兒子的「子」。則一切煩惱,爲如來的種子。
【爲因煩惱而得智慧。只可道煩惱生如來,不可得道煩惱是如來。】
注意!把筆拿起來,這裏在「道」的旁邊,寫個:說。只能說,這個不是成道的那個道哦,要弄清楚。只可以說,
煩惱會讓我們覺悟到我們自性的如來,但不可以說,煩惱它本身就是如來。煩惱本身是無明,它距離這個如來十萬
八千裏。只可以說,如果覺悟煩惱當體即空,你就會生如來。但是不可以說:煩惱就是如來。那麼衆生現在就是佛,
那怎麼講得通呢?衆生是痛苦得不得了,佛是大自在、大解脫的人。兩者風馬牛不相及的,所以不可以說、不可道:
煩惱是如來。
【故身心爲田疇,】
田疇,這個「疇」就是邊界,就是田地。我們以身心,這個田疇就是田地,這一塊田地,
【煩惱爲種子,】
那麼在煩惱當中觀照,
【智慧爲萌芽,如來喻于谷也。】
「谷」就是果實。如來是比喻最後的果實,如來比喻做谷。谷就是最後的果實。萌芽以後,最後成就的果實。
【佛在心中,如香在樹中】
這個樹含有這個香的料、香的味,但是還沒有成長到一陣子,所以香迸發不出來,如香在樹。
第40頁(新版第49頁第6行)
【煩惱若盡,佛從心出;朽腐若盡,香從樹出。】
也就是它成長到一陣子以後,那麼這個樹木腐朽,然後香就跑出來了,朽腐若盡,香就從樹出。
【即知樹外無香,】
離開這個樹,就沒有所謂的香料啦、香氣這一類的。簡單講,
【心外無佛。】
心外也沒有佛。
【若樹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心中有叁毒者,是名國土穢惡;心中無叁毒者,是名國土清淨。
經雲:若使國土不淨,穢惡充滿,諸佛世尊于中出者,無有此事。】
這是站在相,表法的說,真正的理不是這樣,意思就是,若使:諸位!國土的旁邊括號,然後寫「心」,意思就
是「心」的意思。國土就是正依二報由心感念出來的嘛。意思是如果你的心不清淨,穢惡充滿,在「諸佛」的旁
邊寫:指人人的自性,諸佛世尊是指人人的自性,站在理上來說,每一個人的自性就是世尊。于中産生者,如果
一個人不清淨,然後穢惡充滿,那麼這個人人的自性,能夠産生的話,無有此事,絕對沒有這個道理。而能成就
佛道,「出…
《達磨大師血脈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