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相嘛!
47頁(新版第58頁)
【曠劫由來不生滅,】
自無量劫來,「由」就是本,「由來」就是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是因爲我們妄想、顛倒、執著,才有生滅。
【何須生滅滅無余。】
何須用一個生滅的心,去滅絕這個生滅,令盡無余,就是何必要將心取心呢?何須用生滅的心,然後最後叁個字,
滅無余,去把它滅掉這個生滅,而令盡無余呢?如果用一顆生滅的心,去滅掉這個生滅,那麼又産生生滅,過患
無窮了,犯無窮的過患,動念,觀照當體即空,放下就OK了,可是我們不是,我們一動念,落入生滅,我們想要
除掉這個生滅,要除掉生滅的這個心,它又是生滅,所以何須用一顆生滅的心,去斷除這個生滅,而令盡無余,
爲什麼?
【一切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
這個講得太好了,一百分,一百分!一切諸法皆如幻,當然知道如幻就無所著了。本性自空,哪用除呢?本性本
來就空,你除什麼呢?
【若識心法非形像,】
「形像」就是外表。不是長短,不是長、不是短,不是善、不是惡,不是是、不是非,統統放下兩邊、二分法。
如果你了解這個心性,不是外相可以追求到的,你就
【湛然不動自真如。】
這個「真」劃掉,改成「如」。不是自真,是自如如。
【二更凝神轉明淨,】
「凝」就是專注精神。這個凝神最主要是破除習氣。一更是讓我們了解理性佛,這個二更是讓我們了解,差別相
裏面還是要修行,因爲習性沒辦法嘛,所以二更爲什麼要凝神?你要專注才有辦法嘛!凝神就是保任的功夫。保
持這個自性,使我們任用之。保任就是保持,然後妙用現前。要用一點心,雖然自性本自具足,可是事相上,我
們很容易迷惑。所以說二更凝神,就是專注精神。轉明淨,慢慢的習氣除掉,你又明又淨。
【不起憶想同真性。】
「憶想」就是指執著這個妄想。你只要不起這個執著,不要起這個妄想,即同,「真性」就是真如本性。不起執
著、不起妄想,本性就現前了!
【森羅萬像並歸空,】
「並」就是皆。統統歸于空性。
【更執有空還是病。】
這個要念兩次:更執有、更執空。如果「有空」解釋說:有一個空,就錯了!也可以勉強說,更執有空還是病,
如果更執有一個空性,那還是病。這樣解釋也可以。
【諸法本自非空有,】
那麼一切法,本來就無所謂的空,也無所謂的有。可是
【凡夫妄想論邪正。】
邪正,邪正一生,顛倒就生了,所以就執著自己的看法是正,就攻擊、傷害別人了。
【若能不二其居懷,】
「若能」後面加兩個字:當下。其居懷就是居其懷,「懷」就是心。若能當下不二,安住在空性的絕對這個不二,
不二就是垢淨不二、生滅不二、善惡不二、能所不二、根塵不二。隨便背一背就很多不二了。所以若能當下悟到
絕待的不二法門,安住在這一顆心裏面,
【誰道即凡非是聖。】
「誰道」就是誰說。這個「即」就是當下。那麼誰說凡夫不是聖人呢?
【叁更心淨等虛空,遍滿十方無不通。】
「等」就是如同。當然心淨的話,就像虛空一樣,沒有止境。所以遍滿十方無不通。
【山河石壁無能障,恒沙世界在其中。】
這個簡單,不必解釋就知道。
【世界本性真如性,亦無無性即含融。】
亦無「無」性,這個無字劃掉,改成「本」。這句話要解釋一下,世界的本性,它本來就是真如自性,沒什麼好
討論的啦,也沒有所謂本性這個字,這個文字觀念的執著,那麼當下就是含融。如果你執著:我就要悟入一個真
如自性。真如自性不是觀念,我們很容易把真實境化作觀念性,真實境就是悟道的人,見到真如的智慧的本體,
是真實境,是一點都不馬虎。自性就是真實性,真正有智慧、真正清淨心,這是絲毫不含糊的,如果你悟到這樣
的一顆清淨的性,但是不能執著的說:我有一顆本性讓我悟。悟的人就泯能所、絕對立,所以亦無本性這個觀念,
當下就是妙性本空,無一法可得。這樣叫含融。在旁邊寫:理事圓融。叫做含融。說理無生,說事,說到事相千
差萬別,含融就是圓融。
48頁
(新版第59頁第5行)
【非但諸佛能如此,有情之類並皆同。】
不只是諸佛菩薩有這個能力,我們衆生也有這個能力。
【四更無滅亦無生,量與虛空法界平。】
「平」就是平等無異。四更無滅亦無生,量與虛空法界平等無異。
【無去無來無起滅,非有非無非暗明。】
【不起諸見如來見,無名可名真佛名。】
不起諸見後面加一個「即」字,無名可名後面加一個「即」字,意思就能清楚了。不起諸見,這個就是如來的見。
你想要了解如來有什麼看法嗎?如來一切法不可得,一切見無所著,離一切相,不起諸見,這個就是如來見。這
個「見」就是妄想、顛倒、執著的意思。無名可名真佛名,所以佛在哪裏啊?我們不在這一顆靈靈覺覺、清清淨
淨的覺性上去悟,你哪裏找佛啊?佛不管是畫的,還是雕塑的,你把它劈開來火化,佛在哪裏啊?我們即使把這
個身體碎爲微塵,我們又能找到什麼佛呢?沒有的啦,火化以後,剩幾根骨頭而已。佛是什麼?就是覺性,覺悟
了,你就是佛。覺性在哪裏?就在我們的心中。所以你哪裏去找佛?你念阿彌陀佛,你不用這個心去念佛,你怎
麼能夠成就道業?所以說你一定要了解禅的思想,才有辦法徹底的了解淨土的思想,否則很困難。要不然就學老
太婆,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拼命念阿彌陀佛,不要管它,就用這個辦法。
【唯有悟者應能識,未會衆生由若盲。】
「未會」就是沒有體會自性佛的人(衆生),「由」就是從來。「若盲」就是如同眼睛瞎掉的人。這一句話就是,
只有悟道的人,可以了解自性就是佛,不能夠體會到自性佛的衆生,從來就像眼睛瞎掉的盲人一樣。
【五更般若照無邊,不起一念曆叁千。】
「般若」就是無量無邊的智慧。不起一念曆叁千,不動一個念頭就遍叁千,「曆」就是遍。簡單講,就是無量的
世界。
【欲見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
這個太好了!這達摩大師不是一個普通人!你想要見到真如平等嗎?很簡單!你只要在當下不要動念,「即目前」
就是在眼前。就是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就是六祖講的:言下。就是當下了。慎勿生心即目前,就是在當下。
這「目前」不是眼睛前面。就是當下這一念放得下,透得過,你就是見本性平等的人。
【妙理玄奧非心測,不用尋逐令疲極。】
這個不可思議的見性的妙理,不是我們凡夫心可以測的,你根本就不要去找,不用去尋找,不要去追逐。令疲極
就是疲憊不堪。所以有的人拜佛、念佛、修行,弄得他自己疲憊不堪,明明有這個腎結石,或者是心髒衰竭,拼
命的用功,拜佛、拜山。沒有錯!這固然是好,可是內心煩惱不除,拜這個有用嗎?佛法是心法啊,不在心地上
用功,拼命在外相裏面拜佛、禮佛,可以結到善根啦,沒有錯!所以說:念佛一聲,功德無量,禮佛一拜,罪滅
河沙。那個念佛一聲,是怎麼念的?是從自性念的啦,要不然怎麼功德無量呢?自性才具足功德嘛!這一句很難
的啊,念佛一聲,功德無量,沒有自性,哪裏有功德?禮佛一拜,罪滅河沙,怎麼能夠禮佛一拜,罪滅河沙?這
個真正的禮佛,是能禮是空,所禮是空。能所雙亡,那就罪滅河沙。是這樣子的呀!哦!原來如此,我以爲怎麼
那麼容易!這是不容易的,念佛一聲,功德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這談何容易啊!有的人,頭撞得這邊像
包公,一個月亮都跑出來了,還是不會消災啊,爲什麼?左鄰右舍全得罪光了,想跟鄰居借一點水用也借不到,
人家不給他,他家裏的水管壞了,連一點水也沒有人肯借,你看做人有多失敗!
【若能無念即真求,】
如果無念,你要沒有分別心,大地的衆生統統平等。「真求」就是要求一個真的心。但無念就是真心。如果能夠
無念,就是真心之求。求就是無所求,你要求什麼?求佛道,無所求就是求佛道。無念就是真求,要是有念就是
妄求。
【更若有求還不識。】
如果還有一個求的心,「還」就是終究。「不識」就是不了解我們自性的佛。
【達摩大師《悟性論》終。】
好了!我們再看《達摩破相論》
【達摩大師破相論】
【達摩祖師著渝州華岩寺沙門釋宗鏡校刻】
「渝州」就是四川。「校」就是校對。「刻」就是刻印。我們現在都是用電腦打字的,快樂了,比較不會那麼麻
煩了,
49頁(新版第61頁)
【問曰:若複有人志求佛道者,當修何法最爲省要?】
「省」就是節省。「要」就是精要。又節省又快,抓住重點修行。省要,這個很重要,你的生命有限,我們這個
生命有限,無常很快就來臨了,你不選一個最直接了當、最快的,你就會浪費很多時間,在外相上打轉。修何法
最爲省要?就是節省精要。
【答曰: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爲省要。】
觀照這一顆心。觀心一法,總攝諸法,「諸」就是一切。
【問曰:何一法能攝諸法?】
爲什麼一法就可以攝諸法呢?
【答曰: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則萬法俱備;猶如大樹,所有枝條及諸花果,皆悉依
根。栽樹者,存根而始生子;】
你有根,你才生這個子。
【伐樹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則少力而易成;】
就不必弄得很痛苦,又不能成道,又不能了生死。如果了解這個心來修道,那麼就用很少的力量,就可以成就了。
【不了心而修,費功而無益。】
在「不了心而修」後面加一個「道」字。
【故知一切善惡皆由自心。心外別求,終無是處。】
【問曰:雲何觀心稱之爲了?】
爲什麼說觀照這一顆心,叫做了呢?才叫做明白呢?
【答曰:
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了四大五陰本空無我;了見自心起用,有二種差別。雲何爲二?一
者淨心,二者染心。此二種心法,亦自然本來俱有;】
「亦自然本來俱有」,這…
《達磨大師血脈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