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信的佛教▪P6

  ..續本文上一頁不是崇拜偶像,絕對不是。佛教是因爲方便度衆生才雕刻佛像,讓大衆這樣拜。讓大衆這樣拜,就是因爲衆生的根機不夠,要看到佛祖他才要拜,他不知道佛在心中。在開悟的人,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他的自性。所以人家在毀謗我們佛教是崇拜偶像 , 絕對不是。反過來其他的宗教才是在崇拜偶像。所以了悟的人,過去的祖師還有在劈佛像的。因此我們要了解,佛教絕對是反對崇拜偶像,它是重視心的功夫,因爲劣根的衆生,沒有佛他就不拜。

  如果悟道的人佛在心中,心既是佛,佛既是心,虛空就是心,心就是虛空,解脫就是心,心就是解脫。煩惱既是菩提,菩提既是煩惱。 菩薩心腸,發菩提心、大悲心之後,于解脫中入煩惱五濁衆生的心中,他還是解脫。 煩惱裏面就是有解脫,解脫裏面進入煩惱的衆生,諸佛菩薩。所以如果他的煩惱進入菩提內這就是諸佛菩薩,菩提被遮蓋起來,變成煩惱,這就是衆生,很簡單。再反過來說,煩惱與菩提只是一念之間,有悟和沒有悟而已。悟,煩惱即爲菩提,迷,菩提即變爲煩惱,就這樣而已。譬如以國旗而言,國旗是代表國家,並不是崇拜偶像。你看祭孔大典,向大成至聖先師,祭孔大典,你能說祭拜孔子是崇拜偶像?不能這樣子講。你能說向國旗及國父遺像行叁鞠躬是崇拜偶像?也不能這樣講,國旗只是一種代表而已。所以心地很重要,心地最重要。

  那麼再來,這個佛跟神是不同的。佛是人修養到最究竟之處,不是普通的衆生,叫做佛。佛就是這樣寫,一個人字,一個弗字,佛就是弗。不是平凡的人,就是佛。成佛就是非常不平凡,平凡裏面的不平凡,就是佛。那麼佛和神的觀念不一樣。其他宗教說這個上帝、神是絕對的權威,上帝是絕對的權威,它不像佛這樣,說你要懷疑,這個神是不能懷疑的。它的思想就是它控製我們人的吉凶禍福,控製我們的一切,主宰我們的一切。它的根本教義思想就是以神爲主。佛是不一樣的, 佛是說心佛衆生是叁無差別。一念悟就是佛,一念迷就是衆生,如此而已。

  在座諸位爲何今天還是衆生?還不是佛呢?因爲還沒有開悟,還沒有證果。等到有一天開悟證果之後,當下你就是佛,佛就是你。因此神學是渺茫不可知的,上帝不能追問、不能探討、不能試驗,它是絕對的權威,控製我們。這跟佛教的根本教義不一樣,他們是絕待的二元論,神是神、人就是人,神不是人,人不可能變成神。佛教是一體叁面論,佛跟衆生和心是一體叁面的,心悟就是佛,心迷既是衆生,一體兩面的。因此這是根本教義的不同,所以學佛就是在真理當中追求超越,因此佛教最簡單。什麼是佛教,就是即相而離相。什麼叫做即相,就是現實。什麼叫做離相,就是超越。簡單講,佛教就是既現實又超越的思想,面對現實,還能超越這現實的束縛,就是這樣。

  有人說:師父,請你開示,佛教和其他宗教的不同,我說這些都很痛苦。有人寫信來問,不知道多少人寫信來問,希望法師開示:佛教和一貫道有何不同?和基督教有何不同?我很不喜歡這樣做。因爲宗教這種東西是很敏感的東西,每一個人都認爲他的宗教是最有理性的,是世界上最高超的,大家都是這樣認爲,每一個都是這樣認爲。基督教說他的神很了不起,一貫道說他的老母娘很了不起,他說我們拜佛的人念佛來不及了,可憐。所以每一種宗教都可憐別種宗教,因此每一個宗教都認爲他是世界上最有理性的、最了不起的宗教,他所信仰的是世界上最不簡單的宗教。因此宗教有戰爭、有攻擊、有毀謗,如果是我,我不贊成這樣。一貫道寫的書我也是看,聖經的書我也是看,我也曾和牧師談過,我也曾接觸過神父、修女,談一談他們的教義,談到最後離開他們的上帝,他們就沒辦法談了,上帝是他們的思想中心,怎麼談就是一個上帝。再來就是教你修養,如何犧牲自己,也是很了不起,但是他的根本思想和教義就是跟我們不同。

  因此我們要了解,要談論這宗教的比較,除非你先放棄自己的成見,否則辯論到最後一定不歡而散。沒有哪一個贏,沒有哪一個認輸,大家都認爲他贏。因此這種辯論我覺得沒有什麼意思。唯有明眼的人,是理性的人。通過這個理性,什麼事情你都要經過比較才是客觀。如果電視有人在講佛經,你把它打開聽看看,基督教宋能爾在布道也打開看看,不要有成見。今天在座諸位樓上、樓下來聽我講經的,也不要一直認爲我說的就是對,不要一直認爲我講的統統對,這樣你就變成迷信,對嗎?相信這個權威,這不對。什麼宗教你都去和它 touch 一下,透視了解一下。所以明眼的人就知道佛教的高超、偉大的地方是什麼。

  下面,衆生對佛教的誤會非常大。有一位四十幾歲的人,大約四十出頭,她來到我那裏,就這樣很我慢。她說:師父,你都鼓勵人家出家,要修行、出家,勸人不要結婚,對嗎?

  我說:我沒有這樣說,你想嫁就去嫁,我又沒有阻止你。我只是告訴你,如果在家要修行是比較難修,業比較重、煩惱比較多,這樣而已。我沒有叫你一定要出家,學佛也不一定要出家。

  她說:若像我這樣叁個孩子,我丟下他們去出家,這樣放下去出家,那些小孩子怎麼辦?

  我說:喂喂喂 ! 菩薩、菩薩 ! 你到底懂不懂佛理,來這邊猛發牢騷。你那個叫做放棄,不叫做放下,放棄不是放下。我什麼時候叫你丟下叁個孩子去出家?有這樣說嗎?我什麼時候這樣說?我沒有這樣說。你那是叫做放棄,我說的是放下。放棄是說你是你先生的太太,你是你小孩的媽媽,你是你媽媽的女兒 ,你是你爸爸的女兒,是你弟弟的姐姐,你哥哥的妹妹。你一個人扮演這麼多的角色,你沒有把它扮演好,反而要剃度出家,你害了佛門,這個叫做放棄。

  什麼叫做放下?必須你的任務完成,要不然就是你的叁個孩子委托人家幫你養,這樣你去出家沒有關系。戒律有講,如果欠人家錢,被查到是不能出家的。例如你欠人家叁百萬才來剃頭,這樣不准剃度。這個佛有這樣交代:不得爲負債人剃度。如果因爲欠人家錢而來剃度,這樣會敗壞佛門的形象。接著,還會有人來向他討錢,這樣會鬧得佛門風波很大。如果有人要代你償還那叁百萬,這樣來剃度就不犯戒,沒有關系。所以你如果有人要幫你帶小孩子,你再來剃頭沒有關系。所以衆生對佛教的誤解很深,講起來是這樣。

  過去有一位比丘尼來到我面前談論,這位比丘尼是無意中出家的,無預警出家的。出家之後卻起煩惱,她是如何出家的呢?不是像我們,在大學或研究院研究佛學之後透視人生:這條路我一定要走,不後悔。她是什麼情形出家的呢?和她先生吵架。她和先生吵架是如何相罵的,你知道嗎?她動不動就會恐嚇先生:你若太過分我就去剃頭。其實是講假的,就是這樣。她先生就說:要剃盡管去。嘲笑她不敢就是了。結果她真的跑去剃頭,連佛法都不懂就跑去剃頭,但她師父也收了。我說怎麼這麼離譜,你沒有研究過佛法,不知道佛祖在講什麼,你就這樣剃頭,你是剃什麼的?剃涼快的。她說:我師父說先剃再說,她師父說先剃再說。

  這個非常嚴重,她戒律什麼都不知道。經典都不知道隨便亂來,這樣是會下地獄的。住在寺廟裏面,戒律你不了解:光去打個電話沒有向常住付錢,這樣就犯戒了;在煮飯時將素丸拿起來試吃你就犯戒了;吃飽後將剩的東西送給信徒,這樣也是犯戒;那戒律的微細是你沒有辦法了解的,你知道嗎?你就這樣子出家。到了出家之後一直很忙,她的寺廟就很忙,就是辦幼稚園種種的。她的師父是女衆,年紀較大了,那邊的住衆較少,想說剃一個來幫忙。

  這個很糟糕,這種不了解佛法的來出家會很糟糕。現在談一談之後,卻流眼淚。我說:不要這樣,都已經出家,還在流眼淚,會讓人家笑死。她說:我就是想那叁個孩子。

  這就是這樣,夫妻吵架動不動就說要去剃頭,嚇你先生就是了。但是她先生說要去就去,這下麻煩了,不剃又不好意思。我們已經跟人家說,支票已開出去,不剃又不行。所以這種的不要開玩笑,這個出家不能開玩笑。這是跟諸位講一下,出家沒有多久就開始後悔,這樣子不好。

  下面說悲觀,有人問佛教是不是悲觀,對,佛教是悲觀主義。沒有錯,但是悲觀不是悲哀觀,悲觀是救苦救難,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悲心很重要的就是觀世音,觀世音加上救苦救難,凡是可以救度衆生離苦得樂,這叫做觀世音菩薩。所以佛教是不是悲觀?對,佛教是悲觀,沒有錯,但不是悲哀觀,要弄清楚、要搞清楚,知道嗎?所以我們不要將佛教解釋錯誤,這樣不好。九點半了,不講了。明天要發講義,明天講的內容又不太一樣,今天謝謝諸位法師和居士,謝謝大家。

  【第二講】

  

  請合掌,不要講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叁稱 )

  

  我們昨天講到這個正信的佛教,我們臺灣、中國對儒道釋差不多都已經混淆在一起,所以都講一些神通、地理、風水、算命種種。事實上,佛教是以中庸之道,地理是有,不能不相信,也不能太相信,都是以中道。何謂中道?過與不及不得中庸之道。太超過以及不及都不能達到中庸之道。

  那麼我們學佛是要做什麼?要了解之後我們才能産生正信,學佛就是要求解脫。以一般人而言,一般的衆生都是活在表層意識的影像。表層意識就是生活接觸的那一刹那,而不能夠透視它。不能透視人生,所以活得很痛苦。他只是一直想要改變別人,但是他不了解,快樂的根本是要改變自己。對一位沒有智慧的人或是無知的人,有時我們會看不順眼他的行爲、語言,很痛苦。事實上不是他讓我們痛苦,是自己沒有修養、沒有智慧。我們如果有修養、有智慧,天底下沒有一個人能讓你痛苦。像釋迦牟尼佛那樣如如不動,對天地萬物都是如此。

  我們以前…

《正信的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