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心禅話▪P6

  ..續本文上一頁無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雙融之中道。無住無著,莫攝莫收,是非兩忘,能所雙絕,斯絕亦絕,般若現前。

  548 .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來具足。

  549 .迷則人隨于法,法法萬差,而人不同;悟則法隨于人,人人一致,而融萬境。

  550 .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處處認真,無一塵而非佛國。

  551 .言窮慮絕,何果何因;體本寂寥,孰同孰異。唯忘懷虛朗,消息沖融。

  552 .觀心得悟,一切俱了。

  553 . 境無自性,由見而有,不見即無。見無自性,由心有動,不動即無。動無自性,獨由不覺,覺則不動。

  554 .若能觀心,知心無起,即得隨順入真如門。

  555 .攝心一處,便是功德業林,散慮片刻,即名煩惱羅刹。

  556 .佛心豈有他,正覺覺衆生。

  557 .好惡是非,一時都放,則心無住處。心無住處,則無有心,即無有心,亦無無心,有無總無,身心具盡。身心盡故,泯齊萬境。萬境無相,合本一冥。冥然默照,照無不寂。以寂爲體,體無不虛,虛寂無窮,通同法界。法界緣起,無不自然,來無所從,去無所至。

  558 .由心淨故得身淨,非身淨故得心淨。

  559 .不起罪業,不起福業,不起無動業,是名供養佛。

  560 .菩提心轉勝堅固,成無上道,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悟。

  561 .莫把庭花類此身,庭花落後尤逢春,此身一失知何處,叁界茫茫愁煞人。

  562 .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鹹歸死。

  563 .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

  564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565 .紅塵堆裏學山居,寂滅身心道有余,但得胸中憎愛盡,不學參禅亦工夫。

  566 .凡安心之法,一切不安,名真安心,頓止諸緣 , 妄想永息。

  567 .言以诠理,入理則言息。

  568 .是非生滅,一由自心,若能無心,于法即無礙、無縛、無解,自體無縛名爲解脫。

  569 .內視不己見,返聽不我聞,乃知一切諸法滅,非智緣滅。

  570 .如風無形,動則即知,心亦無形,緣物即知,攝心無緣,即名爲定。

  571 .心體即定即聖,即真即正。非業非忄 與 (煩惱),非邪非惡,即斷叁障,即成叁學。

  572 .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竟不生,名爲無相行。

  573 .無相行者,即是安樂行。

  574 .重昏巨散,翳動定明,不可隨,不可畏,隨之將人向惡,畏之妨修正法。

  575 .當以觀觀昏,即昏而朗,以止止散,即散而寂。

  576 .大道不在言也,非言無以顯道,佛法不在學也,非學無以明法。

  577 .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

  578 .不遇盤根錯節,無以別利器,縱有能人,不曆執事,何以陶 錬 德器,博綜智能。

  579 .一念永歇,直至無生,頓證菩提,毫無羅嗦。

  580 .自性本來清靜,煩惱菩提,生死涅 槃 皆是假名,原不與我自性相幹,事事物物,皆是夢幻泡影。

  581 .不應隨一切幻事的生、住、異、滅,而起欣厭取舍。

  582 .通身放下,如同死人,自然根塵識心消落,貪嗔癡愛泯滅。

  583 .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名萬緣放下。

  584 .內心不起,外境不生,但凡有相,不是本真。

  585 .境來便掃,掃即放過,善惡之心,隨心轉變。

  586 .一念不生,虛靈寂照。

  587 .清淨本然,了無一物,名曰悟。

  588 .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絕見聞知覺。

  589 .清淨心中,本無一物,更無一念,凡起心動念,即乖法體。

  590 .下手時,須至苦至毒,方始不虛付授也。

  591 .心不厭細,功不厭繁,事不厭周,法不厭備。

  592 .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593 .凡聖情盡,體露真常。

  594 .以思無思之妙,返思靈焰之無窮,思盡還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

  595 .事理即融,斷滅亦空,佛自現前,如日之中。

  596 .大道無門,千差有路,透得此關,乾坤獨步。

  597 .佛以大圓覺,充滿河沙界,我以顛倒想,出 沒 生死中,雲何以一念,得往生淨土,我造無始業,本從一念生,既從一念生,還從一念滅,生滅滅盡處,則我與佛同。

  598 .摩 诃 般若,非取非舍,若人不會,風寒雪下。

  599 .楞伽經雲:「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

  600 .百丈禅師:「夫讀經看教,皆須宛轉歸自己,但是一切言教,只明如今鑒覺自性。」

  601 .古靈神贊禅師:「世界如許大不肯出,鑽他故紙做什麼。」 又作偈:「空門不肯出,投窗亦大癡,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

  602 .文殊大士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603 .古德雲:「談玄說妙隔天淵。」

  604 .端然靜慮,收心攝念,善惡諸緣,一時放卻。

  605 .觀自在者:于法無取無舍,于根塵境識無障無礙,得大自在。

  606 .五蘊皆屬空寂,與佛性本體無異。

  607 .華嚴經雲:「一切衆生界,皆在叁世中,叁世諸衆生,悉住無蘊業爲本,諸業心爲本。」

  608 .荷澤:「真如之體不可得,名爲空,能見不可得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故不言“空”。」

  609 .華嚴經雲:「雲何說諸蘊,諸蘊何有性,蘊性不可滅,是故說無生,分別此諸蘊,其性本空寂,空故不可滅,此是無生義。衆生即如是,諸佛亦複然,佛與諸佛法,自性無所有,能知此諸法,真如不顛倒。」

  610 .荷澤:心起「即色」,不可得,故「即空」,法性妙有,故「即色」,色妙無,故「即空」。又曰:「爲未見性,是以說空,若見本性,空亦不有。」

  611 .大珠和尚:「不脫對治門是生死業。」

  612 .志公和尚:「內外追尋覓總無,境上施爲渾大有。」

  613 .本性:于中一法不立,故名「空相」。于一法不實,故名「實相」。空實一如,是爲妙明真心。

  614 .司空本淨:「見聞覺知無障礙,聲香味觸常叁昧。如鳥空中只麼飛,無取無舍無憎愛。若會應處本無心,始得名爲「觀自在」。」

  615 .荷澤顯宗記:「是知即定無定,即慧無慧,即行無行,性等虛空,體同法界。」

  616 .無:體性空寂也,而本智妙用。

  617 .佛性乃絕對者,本來圓滿現成,無因無果,無取無證,不受後有,超過時間和空間,故無所謂過去、現在、未來。

  618 .因緣本空,故不須斷滅,見性後因緣即是佛性,故不須斷滅。

  619 .空閑自在,樣樣現成,不假外求,無須造作。

  620 .修習此心得成就者,于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于百千億阿僧祗不可說恒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衆生本來成佛。生死涅 槃 ,猶如昨夢。

  621 .志公:「無有一法可得, 翛 然自入無余。 」

  622 .「心」:是諸佛本源,是一切神通妙用。

  623 .證實相,無人相,刹那滅卻阿鼻業。

  624 .趙州:「諸方難見易識,我這裏易見難識。」

  625 .自見法性本來空寂,慧利明了,通達無礙,證此之時,萬緣俱絕,恒沙妄念,一時頓盡,無邊功德,應時等備。

  626 .禅:不二、絕對。

  627 .禅的架構:一、正知正見。正知正見最徹底——明心見性。

  二、正受。正確的感受和覺受。

  叁、永恒的我,清淨的本性,莊嚴的本性。

  628 .本性:具足永恒的快樂,無量的智慧。

  629 .空中花,水中月何勞把捉。

  630 .一切不留,無可記憶。

  631 .心若不易,萬法一如。

  632 .心即我也,我即心也。非我有此心也。我有此心,則心與我二矣。

  633 .當下一歇,便是。

  634 .皈依佛即是皈依自心覺,皈依法即是皈依自心正,皈依僧即是皈依自心淨。

  635 .「心地法門」——心便是佛,地喻心量。法者正也。門者路也。心若能如地,即入正覺之路也。

  636 .學佛在心不外求,心地慈悲德具足,貪嗔癡愛疑妄盡,不動無明是活佛。

  637 .生死本空由悟方覺,涅 槃 本有以迷惘知。

  638 .不能洞悟自心,而欲決了生死,是尤不除薪火而欲鼎之不沸理豈然在。

  639 .心不迷不隨生死,業不系不受形質,愛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業蓋。

  640 .蓋因迷起妄,由妄生執。順其所執,則愛之之念紛然而興;逆其所執,則憎之之習勃然而起。愛憎之情作,則死生之迹動轉遷流。

  641 .但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642 .鐵人不怕獅子吼,恰似木人見花鳥。木人本體自無情,花鳥逢人亦不驚,心境如如只這是。

  643 .認定死語,重增虛妄,輾轉惑亂,無有了期。

  644 .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

  645 .但有心分別計較自心現量者,悉皆是夢。

  646 .若識心寂滅無一動念處,是名正覺。

  647 .至人逢苦不憂,遇樂不喜,由不見己故。

  648 .即心無心,是爲通達佛道;即物不起見,是名達道。

  649 .智者任物不任己,即無取舍違順。

  650 .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廢故無非。又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有故非無。

  651 .一念妄想,即是叁界生死根本。

  652 .平常心是道。

  653 .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聖。

  654 .識心達本源,故號爲沙門。

  655 .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

  656 .實無少法可得,名爲阿耨菩提。

  657 .凡人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空, 但令理寂事自寂。

  659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菩提。

  660 .此本源清淨心,常自圓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認見聞覺知爲心,爲見聞覺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體。

  661 .不即不離,不住不著,縱橫自在,無非道場。

  

  

《佛心禅話》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正信的佛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