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指導下,契入諸法實相。實相,是無相的。如《金剛經》說:“實相者,即是非相”。又曰:“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由認識到實相之無相,生起無住行。《金剛經》說:“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若心有住,即爲非住”。又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由無住達到無念的境界。
《壇經》也以無相、無住、無念,作爲禅者的修證要領。經中說:“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何爲無相?《壇經》說:“外離一切相,名爲無相,能離于相,則法體清淨,此以無相爲體”。無相是離相,不住于虛妄差別之相。何爲無住?《壇經》說:“念念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爲系縛于諸法上,若念念不住即無縛,此是以無住爲本。”無住,是-個念頭上保有智慧的觀照,不住著于六塵境上。何爲無念?《壇經》說:“于諸境上心不染著曰無念,于自念上,常離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即絕,一念絕即死”(見《定慧品》)。無念並非什麼都不接觸,或者什麼都不想,而是在接觸外境時,心不染著境界,如同明鏡,物來則現,物去則無。
般若的開發,明心見性,是從無住、無念的修行中取得。《壇經》說:“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見《般若品》)。能時時具足智慧的觀照,于一切塵勞境界中,不取不舍,便是見性成佛道。又說:“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見《般若品》)。內心中能夠常起正見,不爲煩惱所染,便能見性。無念的成就,也就是般若的成就。《壇經》中說:“善知識!悟無念法,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見佛境界。悟無念法,至佛地位”(見《般若品》)。又曰:“若識本心,即得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叁味,即是無念”(見《般若品》)。這都是顯示了在修證中,成就無念的重要意義。所以《壇經》中,有行思,懷讓,永嘉 叁人,參見六祖,因爲他們深契無住,無念之旨 ,而得到六祖的認可(見《機緣品》)。
在日常修行中,禅宗的修行也體現了無住的風格。如對于坐禅,以往坐禅,禅者都非常注重坐相,並對打坐姿式及用心都有一定之規。而《壇經》中卻呵斥坐相。經中記載:“有神秀弟子參訪六祖。祖問:汝師何爲開示?對曰:常教海大衆住心觀靜,長坐不臥。祖曰:住心觀靜,是病非禅,常坐拘身,于理何益。聽吾偈曰: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爲立功過”(見《機緣品》)。從般若法門的無住前提看,禅者假如住著坐相的修行,本身就是住相。因爲道是無相,道遍一切處,自然應然從行住坐臥的一切舉動中去體驗。
又如坐禅的用心方面,小乘禅觀講究從六根門頭攝一而入,系心一境。而《〈壇經〉叫我們坐禅,要心無所住。六祖曰:“此門坐禅,無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若言著淨,人性本淨,由妄心故覆障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著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著即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見《定慧品》)。這是從見性,觀實相入手,以無住爲方便,定即是慧,定慧一體,與小乘禅觀的由定而慧,顯然不同。
五、在生活中修行、解脫
般若法門以無相,無住,無念爲修證要領,因此,它並不規定許多修證的儀規,讓你去做特殊方式的修行,而是重視生治中的修證。打開《金剛經》,顯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世尊很平凡的生活。所謂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坐而坐。別看很簡單,但卻是真正的修行。
《壇經》繼承般若法門的修證方針,同樣也重視生活中的修行。《壇經》中說:“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見自己過,與道即相當。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渡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無道心,暗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免角。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邪正具打卻,菩提性宛然”(見《般若品》)。道在那裏,道在世間,不離世間。凡夫無智,充滿妄想執著,故不見道。倘能以智慧觀照世間,自然能與道契合。
《壇經》還有一段,六祖爲在家居土開示的修行法要。經中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禅,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衆惡無喧。若能鑽木取火,遊泥定生紅蓮。苦口定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此依法修行,西方只在目前”(見《疑問品》)。所謂持戒,參禅都在生活中,而不是離開生活,另有修行的方式。
對于往生西方淨土,通常人們總是執著十萬億國土外的西方,而忽略自心的淨化。針對于此,《壇經》也提出了心淨國土淨的思想。愚人不識自淨其心,終日願東願西,有智慧的人,應該從自心入手,消除內心的不清淨因素,十惡八邪,當下便是西方淨土了,何必去追求十萬裏之外的西方呢(見《疑問品》)?
六、結論
縱觀《壇經》的般若思想,是以性空,無所得爲基礎,開顯般若性。一切衆生心中具有般若性,只因無明,妄相、執著,而不得顯現。在認識到心中具有般若性的前提下,時時保持智慧的朗照。以無相、無住、無念的修證方法,明心見性,成就般若。
《《六祖壇經》的般若思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