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業道經的啓示
濟群法師主講
97年春于蘇州戒幢律寺
緒論
如何看待一部經典
誰是創世者
心物現象的透視
有情命運差別與業力
學佛的基本德行
建立幸福人生的十種因素
成佛的途徑
菩薩的精神
攝化衆生的方便
趨向解脫的法門
結說
後記
一、緒論
(一)、學習本經的意義
今天,我要講的經典是《佛說十善業道經》。這是一部大家比較陌生的經典。有人可能會問:佛教的經典很多,就我們平常比較熟悉的如《普賢行願品》、《金剛經》、《地藏經》、《彌陀經》等,都是人們喜聞樂誦的。爲什麼要選擇講《十善業道經》呢?因爲這部經典是所有經典中,最根本的一部經典。也就是說,我們修學一切佛法,都要以此經的核心內容“十善業道”作爲基礎。而十善業道呢?通常又是被我們所不重視的,總覺得它很簡單。然而,恰恰在我們修學佛法中,它又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要宣講《十善業道經》。學習這部經典的意義,有五個方面:
1.明了人生的因果
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規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整個佛法的理論體系,都以因果爲基礎。世界上的宗教、哲學、科學也都談到因果,但由于缺乏般若智慧,所以對因果的問題總是不能正確地認識。說到因果,首先比較容易讓我們想到宿命論的因果。宿命論的因果,從佛法的角度來看是錯誤的。因爲宿命論的因果是機械的因果,它認爲人的命運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假如說,人的命運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那人們現生的努力就沒有用了。它否定了人們現生行爲的價值。而佛法既講因果又講因緣,就像在田裏播下一粒種子,它需要肥沃的土地、陽光、水分,這粒種子才能發芽、生根、開花、結果。同樣的,人雖然在前生種下了因,但從因到招感果報,還要取決于因緣的和合。我們的命運雖然有既定的因素,但通過現生的努力,還是可以改變的。而宿命論者則認爲,人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了。這個結論,仔細推敲起來確實很有問題。比如說,有一個人他本來可以活到80歲,由于遭到意外的打擊,氣不過,思想怎麼都想不通,于是在30歲或40歲就去跳樓了。他的跳樓,是不是前生注定的呢?一個小孩子本來可以很健康地活著,由于父母不懂得照顧,一天到晚給他吃一些不好的東西,弄得小孩叁天兩頭不是發高燒,就是拉肚子,面黃肌瘦。這是不是前生注定的呢?又比如說:一個人幹壞事是不是前生注定的呢?假如是的話,他應不應該負道德或法律的責任?佛法講因果,它更強調因緣,而宿命論講的因果,是一種機械的因果觀,在佛教看來是錯誤的。
儒家也講因果,主要從現實社會去說明。儒家不講死後的問題,如《論語》中有位弟子問孔子,死後的事情怎麼樣,孔老夫子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這是說我們現在連生的問題都搞不清楚,死的問題就更不要談了。又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見對鬼神問題、死後問題,孔子是不談的。所以儒家講到因果問題的時候,如《易經》中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秧”,顯示了儒家因果與佛教因果的分歧。佛法的因果講叁世,以過去生種的因,導致現在生的結果;現在生種的因,招感未來生的結果。這就說明,因果貫穿著生命的過去、現在、未來,即前生、今生、來生。而儒家僅僅講人的一生一世,對于因果的問題,自然無法從一個人的生命現象自身去理解,所以儒家就把因果解釋到子孫後代的身上。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是說一個家庭,祖宗積善行德,就會感得賢善的子孫;而“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父母多行不義,就會出現不肖子孫。這個說法似乎有理,但卻不是必然的。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在現實社會中,父母有道德,未必就會出現孝子賢孫;父母道德敗壞,子女也並非個個都是品德不良。比如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堯、舜,堯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很賢明的君主,可是他的兒子丹朱,卻是非常的不肖;舜的父親,名叫瞽叟,據說是一位品行不怎麼樣的人,可他卻生下了品德高尚的舜。所以儒家從子孫關系上來解釋因果現象,顯然很難說得通了。這是因爲不了解因果自身的規律,才會出現這種似是而非的論調。
現代科學也講因果。現代科學是比較唯物的,科學對物質世界有很深刻地認識,但是對人類的精神領域卻相對無知。我們可以用科學方法來考察大自然的物質現象,而對于人類的心靈就顯得蒼白無力了。正如我們可以通過科學研究發明儀器,來測量人的體溫,但卻沒有辦法發明一種儀器來測量人們心中的煩惱,看看你的煩惱已經達到多少度了,是80度還是90度?再繼續煩惱下去是否會就達到100度了?科學沒有能力製造出一種能切除人類煩惱的儀器。所以,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人類心靈上存在的困惑及煩惱,卻不見絲毫的減少,反而變本加厲,愈演愈烈。
唯物論者是一世論者,他們看不到生命的過去和未來,因而只能從社會現象談因果:一個人做好事,能使他人受益;反之,如果做壞事,就會讓他人遭殃。就像當你殺人、偷盜、搶劫、強暴、詐騙時,必然會有人受到傷害。這是從社會現象來解釋因果關系。事實上的確是這樣,一個人幹好事或幹壞事,自然會帶來不同的社會效應。但是,這不是從因果規律自身來看因果,不是因果的主流。我們經常聽很多人說,我幹好事對我又有什麼好處呢?因爲在現實社會中,有些人行善積德,但卻事事不順遂,窮困潦倒;而那些幹壞事的人,卻飛黃騰達,官運亨通。這樣一來,有些人難免抱怨老天不長眼,或幹脆失去幹好事的信心了。
古人有流芳千古與遺臭萬年的價值觀。從人死如燈滅的角度來說,流芳千古和遺臭萬年對社會的影響固然不一樣,但對他自身來說又有什麼區別呢?!難怪中國古代楊朱說:“萬物所異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則有賢愚貴賤,是所異也;死則有臭腐消滅,是所同也。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聖亦死,凶愚亦死。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纣,死則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異?且趣當生,奚遑死後。”
那麼,佛法如何闡述宇宙人生的因果原理呢?《十善業道經》便是一部介紹善惡因果與人生命運關系的經典。在沒有進入正文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因果方面的四個內容:
(1)相信有善有惡。人的行爲有善的,有惡的。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呢?有人說:對我有好處是善,反之是惡。就如警察與小偷,誰善誰不善?在警察眼裏小偷是惡,而自己在維護社會治安、保護人民的財産不受侵犯,自己的行爲是善。但在強盜眼裏,警察是惡,因爲警察沒收了他盜竊的錢,讓他進大牢,甚至被槍斃。在不同人的眼裏,站在不同的立場,善惡的標准也就不一樣。因此,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對于沒有學過佛法的人,是很難正確認識的。所以首先要知道有善有惡。關于善惡的定義,在《十善業道經》裏講得非常清楚。
(2)相信有業有報。業是一種行爲,主要有善、惡兩種。人一旦做了善行或惡行,將來都會有結果的。由于一般人“近視眼”的關系(這種近視不是眼睛的近視,而是認識的近視、智慧的近視),往往認爲:幹好事,幹完就結束了;幹壞事,只要沒有受到法律的懲罰,幹完也就完了。這是一般人的觀念。但是佛法認爲:一個人做了善的行爲,或者不善的行爲,將來都會有結果的。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至于結果什麼時候産生呢?只是時間的問題,有可能是現生受報,有可能是來生,乃至要經過更多次的受生。什麼時候條件成熟了,什麼時候就會産生結果。
當一個人幹了好事,或幹了壞事之後,心裏就會留下一種影像。幹壞事的人一天到晚不得安甯,幹好事的人心安理得。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幹好事或幹壞事的時候,這種行爲會折射成影子,回歸到自身的思維裏,佛法把它叫做種子。當我們幹好事或幹壞事的時候,就種下了善的或惡的種子。此外,善惡的行爲還會産生不同的社會效應。當我們傷害一個人,對方不是受到傷害就完事了,他會懷恨在心,甚至等待機會報複,一旦因緣成熟,內心的種子跟客觀條件産生感應,果報就成熟了。
(3)相信有前生,有後世。人的一生,僅僅是生命延續中的一個片斷。生命像鐵鏈一樣,一環套著一環,人的一生一世,僅僅是其中的一個環節,這個環節跟一個人的前生有關系,它不能離開前生;這個環節,還會影響到生命未來的發展。生命像流水,人的一生猶如流水中濺起的一片浪花,浪花是短暫的,但生命的洪流,卻永無止盡地在延續。人的生命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生命的延續不是一成不變,命運的改變主要取決于我們的心念和行爲。假如一個人觀念正確,注重止惡行善的修養,生命就會得到升華。反之,觀念錯誤,貪婪無恥,無惡不作,生命就會逐漸墮落。
(4)相信有聖賢、有凡夫。有人說:人與人都是一樣的,差不了多少。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很大。有的人生命素質很高,有的人生命素質很低。因爲,人畢竟還是存在天賦的問題。生命素質高的人,生下來就不平凡;而生命素質低的人,一時也很難提高。比如說,同在人道中,有的人就像佛菩薩,內心充滿著慈悲、智慧、道德。相反,有的人愚蠢如豬狗,殘酷如虎狼,狠毒如蛇蠍。當然這些都不是天生的,而是生命從無始以來的延續中逐漸形成的。
佛法把有情生命分爲十個層次,叫十法界。十法界的內容,包括六凡四聖。六凡指:天道、阿修羅道、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四聖指:佛、菩薩、緣覺、聲聞。十法界代表有情生命的十個層次,假如我們不斷地學習佛法、修行,不斷地揚棄生命中的不健康因素,生命層次就會得到不斷提升,乃至成爲佛、菩薩。相反,如果不懂佛法,對人生缺乏正確的觀念,一天到晚培養自己的貪嗔癡,生命層次就會越來越低,將來下地獄、當畜生,…
《十善業道經的啓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