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的人生智慧▪P5

  ..續本文上一頁裏說的無,是一無所有。假如這樣理解的話,經文豈不與現實相矛盾乎?對經中所說的無,我們還應該運用前面的公式。比如無眼耳鼻舌身意,如將它演譯便是:眼不異空,空不異眼,眼即是空,空即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亦複如是,即一一法都可以作這樣的說明。

  那麼,經文說叁科諸法爲無爲空,意義又何在呢?叁科諸法包含了有情世間及器世間。有情世間者:如五蘊、十二處的六根、十八界的六根、六識。世人對此不能夠正確認識,于中生起我相,恒審思量念念執我,並起我癡、我見、我愛、我慢,于是形成以強烈自我爲中心的有情特有的生命形式。

  以自我爲中心,執五蘊爲我,給有情帶來人生的種種煩惱。何爲煩惱呢?煩惱是擾亂內心甯靜的因素,有了煩惱人生就不得安甯,不得自在。衆生的煩惱多半因爲執我的關系。就如執身爲我來:說有的小姐因爲相貌平平而煩惱,有的女士因爲身寬體胖而煩惱,有的小夥子因爲身體矮小而煩惱,有的老先生因爲體弱多病而煩惱。

  日常生活中,人們要爲身體的吃而煩惱:窮人不知道下一餐食物在哪裏,富人什麼都吃膩了,下餐卻不知該吃什麼才可口;爲穿而煩惱,服裝款式層出不窮,穿什麼才時髦呢?當然也還有人爲冬天的到來,沒有寒衣而苦惱;爲住而煩惱:地皮的價格不斷在上漲,買一套房子要幾十萬,租房也很對于工薪階層而言,住房是很令人操心的。有了房子又因爲太窄,或周圍環境差不理想,住得不舒服。有人想住寬敞的樓房或別墅而又沒錢。爲了“我”的幸福,吃、穿、住就夠煩惱一輩子了。與基本生存相應的是財富。爲了維護“我”能夠更好地生存,就得拚命的去工作,去創業。假如沒有特別的技能,就需要賣苦力;有人雖然有自己的事業,但這事業就像一副沈重的擔子,終日要爲此操盡心思。工作原爲享受,而爲了工作必須放棄享受。創業難,守業也難。人在沒有財富時,爲了我的生存會處在不斷追求財富的奮鬥中。一旦富足,人生無所追求,生活就會出現厭倦,那就更可怕了。

  爲了使“我”更爲風光,這又産生名譽的問題。在五欲中,名譽也被列爲人的重要欲望之一。一個人在社會上的生存,不僅要吃穿住,還要有社會地位,而地位又來自名聲,倘若名聲不好,在社會上沒有地位,“我”就會覺得很窩囊;而名聲好,社會地位高,處處受人尊敬,“我”就覺得風光。因此人們爲了“我”的更好生存,格外重視名譽。在民間社會,有爲人格受辱而打架;在名流階層,有爲名譽的損害而上法庭。

  作爲“我”的存在還有思想和見解,因爲執我的關系,于是就特別重視“我”的思想,“我”的見解,一般人都有表現自己思想見的習慣,希望別人理解我,同情我,假如得不到別人的理解就會覺得難過。在一個政府中,同事間因爲見解差異而出現不同的黨派;哲學家因爲見解不同而辯論,西方宗教因爲見解不同而出現戰爭,我見使得世界出現是非糾紛,我見使得人們局限在原有的認識上不能進步,我見障礙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我見影響了人對真理的認識,我見還是一切煩惱生起的根本。

  當然,衆生執著我相,帶來的煩惱還有很多,這裏不一一詳述了。總之,人類一切煩惱都是以執我爲根源。正如《菩提道次弟略論》卷四說:“由我貪增上,以我愛執持,從無始生死直至于今,生起種種不可欲樂,雖欲作一自利圓滿,執自利爲主要,以行非方便故,雖經無數劫,自他義利皆悉無成,非但不成而已,且純爲苦所逼迫”。衆生執我,原爲我的幸福,然因爲執我故,帶來了人生的種種煩惱。

  《心經》中的“無”是對有情的透視。有情不外是五蘊的和合,從十二處看,不外是生理(六根)及心理(六識)的組成。平常人執五蘊爲我,但以佛法智慧來看,五蘊中求我都了不可得,因爲我們不可以執即蘊爲我,五蘊的色身是無常的,倘蘊即是我,那麼我也是無常;當然我們也不可以執離五蘊有我,我在五蘊之外,我與五蘊如何建立關系呢?

  《金剛經》是以談空爲核心的典籍,但它的重點在于談無我。打開《金剛經》我們就會發現,《金剛經》處處都在說無我。如《經》曰:“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又曰:“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又曰:“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又曰:“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這些都說明了無我在修習菩薩道中的重要性。

  無我能使我們超越自我。世間上有許多人因爲對自我不滿意,他們想方設法的要超越自我,但無論如何也超越不了,于是乎很痛苦,很煩惱。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爲執我。我們現有的人格是以自我爲中心形成的,我執假如沒有動搖,要想改變我們的人格,那是很難的。因此,要想超越自我,首先必須放棄我執,由通達無我始能超越自我。

  與有情世間相對應的是器世間,有情的器世間是取決于有情認識能力,即有眼識所見的色像世間,耳識所聞的音聲世間,鼻識所嗅的香氣世間,舌識所嘗的味道世間,身識所感的觸覺世間,意識所緣的法塵世間。一個人六根六識具足,他始有六處世間,倘若他沒有眼根,他就失去色像世間;缺乏耳根,他就失去音聲世間。

  器世間的內容主要是六處,六處又稱六塵,塵是灰塵、塵埃具有染汙義,是說六處境界具有染汙六識的作用。比如說當我們六識沒有接觸六處境界時,我們的心是清靜的、平靜的,換一句通俗的話說就是:眼不見,心不煩。可是我們一旦接觸境界了,即眼睛看到仇人或情人時,內心必然會産生強烈的波動,是仇人則怒火中燒,是情人則依戀不已,此時內心還平靜嗎?還清淨嗎?

  世人不了解六塵,住著六塵境界,遂爲八風所動。八風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利是利益,如經商賺錢,買獎券中獎。衰,如買股票下跌,生意虧本。毀,是被人毀謗。譽,是得到某種榮譽。稱,是聽到別人的稱贊。譏,是受到他人的挖苦。苦,是生活在逆境中。樂,生活在順境中。八風是八種不同的順逆境界它滲透于生活各各領域中,世人心隨境轉,因而終日爲八風所吹,心境總處在動蕩不安之中,時而苦樂,時而憂喜。

  住著六塵,使我們在意世間的稱譏毀譽。世間名言概念原是約定俗成的,每一種概念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人們所賦予它的。比如有人說你“了不起”,對于一個確有成就的人聽了之後,非常高興,覺得你在稱贊他;作爲並無特長的人,聽了“了不起”,會覺得你在挖苦他。同是“了不起”這一概念,它可以是稱贊的褒詞,也可以是挖苦的貶詞。它的實際含義究竟是什麼?

  再說“了不起”也不過是一個符號,它與事實是兩碼事的,今天有人說你“了不起”你也可能是“了不起”,也可能不怎麼樣,因爲假如你真有本事,別人不說你,你依然是了不起;而你如果沒有本事,並不會因爲他人的稱贊,你就變得“了不起”了。然而,世間人因爲執著聲塵的關系,非常重視別人的評論和看法,一旦聽到他人的恭維贊歎就心花怒放;聽到他人毀謗,就垂頭喪氣。心境不能自己把握,總是隨著輿論左右。

  住著六塵,也使我們重視得失。世人總是生活在得失中,如經商不是賺錢就是虧本;買獎券不是中獎就是不中;高考不是考中便是落榜;談戀愛不是走進教堂就是各奔東西;家庭不是琴瑟和諧就是親人反目。人總是愛得而恨失,然而得失就像一對孿生姐妹,有得的地方總有失。有時是顧此失彼,即得失是同時的,比如有人開辦一家公司,事業錢財是有了,閑情卻無了;有人談上一個美女,專注于戀愛,男女的感情生活得到滿足,而一般朋友卻疏遠了。

  有時先得後失,如先發財後破産。有時先失後得,如越王的臥薪嘗膽,後來吞並吳國。有時失就是得,如塞翁失馬,得失相依,在得失的面前應該不值得憂喜,然而世人因爲情有所偏執,當我們經商時候,把財富看做人生的一切;戀愛的時候,把愛情看得無比神聖,以爲人生快樂盡在其中;讀書的時候,覺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玉”。因而我們只重視人生的某一方面,把人生的一切幸福都建立在這上面,忽略了人生其他方面。因此當我們既使在一個領域得到了快樂,不知你是否知道,此時你已經失去了其他領域存在的快樂。

  在搞佛學講座中,我經常喜歡說到這樣一個問題,既現代人只懂得賺錢的重要,以爲有錢就能過的快樂幸福了。其實構成人生幸福不僅是財富,還有比財富更爲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心靈與身體。有財富沒有健康的身體,不能享受;有財富有健康的身體,但沒有健康心靈,也不能活得快樂。一個人煩惱時,可以逃避環境,但無法逃避他的心靈,就像你心情不好時,不論跑到哪裏你都感到煩悶一樣。

  從人生幸福的意義上說:應該是心靈健康第一重要,身體健康第二重要,財富的擁有爲第叁。然而現代人舍本逐末,他們看不到心靈健康對人生幸福的重要意義,爲了追求財富用盡心思,有了財富又盡情的放縱自己,使得整個心靈處在高度的破碎狀態中。在這個社會中有錢人多得很,但有錢的人自己感覺幸福的沒有幾個,因爲他們缺少健全的心態,他們沒有心情享受快樂。

  這裏我想起了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事例:昨日有深圳老總來訪,她談到曾經參加過一個老總的生日晚會,在深圳一個大酒家舉行,來參加祝賀的有市委副書記、各界名流、電視臺記者,場面無比隆重,也可謂極一時之風光,會後我這個朋友問那老總感覺如何,他說記得十五年前過生日,他母親給他煮了五個雞蛋,今天的心情卻遠沒有那時好。可見世間幸福是唯物乎?唯心乎?

  住著六塵,給我們帶來了人生種種煩惱。要想解脫煩惱,就得以般若觀照六塵,照見六…

《《心經》的人生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