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的人生智慧▪P6

  ..續本文上一頁塵皆空,時時能把般若的智慧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比如當你因爲財富帶來煩惱時,此時你是否能想起心經的公式:財富不異空,空不異財富,財富即是空空即是財富。此公式的智慧是:財富是緣起的,隨緣聚散,財富沒有固定性,無常無我。財物是一種假相的存在,它不是實在的,如夢幻泡影。試想我們倘能對財物作如是觀,我們還能爲財物所累嗎?

  與《心經》內容類似,還有《金剛經》的公式。《經》中曰:“所謂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所謂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我們同樣可以把這個公式運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當你因爲丈夫而煩惱時,你是否能作如是觀:所謂丈夫,即非丈無,是名丈夫。這公式的含義,你的丈夫只是因爲某種因緣的關系,使得你們成爲夫妻,夫妻關系並不是具有固定性、不變性,它要受到不同因緣的考驗,同時也要受到無常規律的支配。他是你的丈夫,隨時也可以變成不是你的丈夫。夫妻的關系只不過是一種假相。一個人倘有這種智慧,就不會因爲丈夫或妻子的問題而痛苦了。

  人世間的一切,我想都可以作這樣觀:如兒女,兒女不異空,空不異兒女,兒女即是空,空即是兒女。所謂兒女,即非兒女,是名兒女。如友誼,友誼不異空,空不異友誼,友誼即是空,空即是友誼。所謂友誼,即非友誼,是名友誼。如愛情,愛情不異空,空不異愛情,愛情即是空,空即是愛情。所謂愛情,即非愛情,是名愛情。如地位,地位不異空,空不異地位,地位即是空,空即是地位,所謂地位,即非地位,是名地位。

  世人想超脫,希望潇灑走一回。很多人以爲有錢,一擲千金,是潇灑;有人以爲穿名牌,是潇灑;有人以爲一餐飯吃上幾萬元,就潇灑。其實這是風光,不是潇灑,潇灑是建立在超脫基礎上的。我們倘能處處以般若智慧去觀照人生,不住于相,隨緣自在,不爲物役,那才是真正的潇灑。

  【超越生死──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人生的問題很多,但如果給以高度概括,那便不外“生死”二字了。通常人們關心生活,然而,生活只是生的一部分。哲學、宗教重視探討生的來源及死的歸宿。佛教作爲生命的科學,人生的智慧,對于有情生死問題,不但有深刻的研究,還有解決的方法。

  《經》中從無明至老死,這是揭示了有情生命延續的十二個過程。其具體內容: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下面一一解釋其含義,並說明關系。

  無明:明是光明,佛教以光明代表智慧,因爲有人生倘有智慧,前途才是光明的;而愚癡的人,前景必然暗淡。無明就是沒有智慧,因爲我們缺乏人生的大智慧,因而人生充滿著困惑,前文“人生的大智慧”那一部分中,我們列舉了人生種種認識上的困惑,那都是因爲無明的關系。無明,是人類煩惱痛苦産生的根源。

  行:是行爲,我們的行爲主要來自叁個方面:一是思想上的行爲,如舉心動念想幹好事或壞事;一是語言的行爲,指日常生活中各種語言,有善的:如愛語、真實語、利他語;不善的:如兩舌、惡口、妄語。一是身體的行爲,有殺、盜、淫的惡行,或禮佛、忏悔、布施的善行。

  人類由于我見的關系,對自己的行爲,總是很自信,以爲我想的、我行的都是很合理,可你何曾知道我們的行爲是在什麼狀態下産生的嗎?《經》曰:無明緣行,是說無明是我們行爲産生的心理基礎。那麼,我們的行爲有多少准確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作爲人的行爲,通常我們以爲一件善行或惡行,隨著行動的結束也就完,這又不然,一種行爲雖然發生過了,並不意味著影響就此消失。比如我們幹一件好事,捐款二十萬給希望工程,在客觀上來說,有社會效益;從自身而言,心靈上得到一種快慰,並且會牢記在心上。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我們在行善或行惡時這種善行或惡行它會變成一種潛能,蓄藏到我們生命主體中,成爲我們未來生命延續的一種推動力量。

  識:《經》上說:有情生命的存在,要依靠叁種力量:即壽、暖、識。壽,一期生死的期限;暖,是健康身體具有的暖命延續的主體。生命的延續叁者不可缺一,一個人壽命期限到了,識會離開,身體馬上變冷;識離開身體,壽命就會結束,色身立即敗壞。那麼識是有情生命存在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常人們認爲,人死如燈滅,這是因爲只看到肉體,而看不到識的存在的關系。色身作爲生命存在形式,是有形的;而識是生命的主體,是無形的。平常我們只看到有形的色身,然而色身只是暫時存在,而識才是永久的延續因此,所謂人死,僅僅是一期生命形式的結束,識還在繼續,它將以另外一種生命形式出現。

  行緣識,是說識在下一期生命的接生相續時,需賴“行”,這裏“行”是指過去善惡行遺留下的種子,或稱業力,由此業力推動著識去投生,就像火箭推動衛星上天一樣。《瑜伽師地論》卷一對這個過程做過深刻的描述。《論》曰:“彼于爾時,見其父母,共行邪行,所出精血,而起顛倒。起顛倒者,見父母行邪行時,不謂父母行此邪行,乃起倒覺,見已自行,見自行已,便起貪愛;若當欲爲女,彼即于父便起貪愛,當欲爲男,彼即于母起貪亦爾,乃往逼趣,若女于母,欲其速,去若男于父,心亦複爾,生此欲已,或唯見男,或唯見女,如如漸近,近彼之處所,如是如是,漸漸不見父母余分,唯見男女根門,即于此處,便被拘礙”。人類投生,雖然是業力推力下,但卻由淫欲心的驅使,足見淫欲在有情生命中的地位。

  弗洛依德在精神分析中,有戀母、戀父情結的說法,從《瑜伽論》來看,弗氏的說法是有道理的,因爲有情者投生,就是基于求愛的心去受胎,男子于母親起貪愛,女子于父親起貪愛。在現實生活中,也有這種傾向,就是女孩子對爸爸特別有感情,而男孩子對媽媽特別有感情,看來所謂:同性相斥,異性相吸,乃是人類本性使然也。

  那麼,有情在受生時,當時看到什麼樣的情景呢?大家想必都已忘記,《瑜伽師地論》對此也有說明。《論》卷一曰:“若薄福者,當生下賤家,彼于死時,及入胎時,便聞種種紛亂之聲,及自妄見入于叢林、竹葦、蘆荻等中;若多福者,當生尊貴家,彼于爾時,便自聞有寂靜、美妙、可意音聲,及自妄見升宮殿等可意相現。”投胎者的福報不同,在受胎時妄見的境象也不一樣。

  生命的構成,唯物者以爲物質派生意識,意識是在物質的基礎上産生的。《瑜伽師地論》認爲意識也有它的精神根源。《論》卷一曰:“爾時父母貪愛俱極,最後決定各出一滴濃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合爲一段,猶如熟乳凝結之時,當于此處,一切種子異熟所攝,執受所依阿賴耶識,和合依托,雲何和合依托,謂此所出濃厚精血合成一段,與顛倒緣中有俱滅。”生命的物質基礎是父母的精卵,精神基礎則是阿賴耶識。此期生命形式最初的形成,是由父母精卵與阿賴耶識和合一處,才完成了生命的最初狀態。

  那阿賴耶識與父母精卵是什麼關系呢?同《論》卷一說:“又此羯羅藍色與心心法安危共同,故名依托,由心心法依托力故,色不爛壞,色損益故,彼亦損益,是故說彼安危共同。又此羯羅藍識最初依托,即名肉心,如是識于此處最初托,即從此處最後舍”。阿賴耶識與父母精卵相互依賴,安危與共。並且是最後離開色身,宣告一期生命的結束。

  名色:名指受想行識四蘊,色即色蘊。現有的生命體不外乎是五蘊的和合,名色就是五蘊。問題來了,前面專談“識”義,此地五蘊中又有“識蘊”,二者豈非重覆?不,前面“識”義,是指生命的根本識。《經》中稱曰“阿賴耶識”或“第八識”;而這裏的“識蘊”,是由根本識派生出來的前六識,《解深密經》卷一說:“廣慧,阿陀那識爲依止,爲建立故,六識身轉,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此處阿陀那識是阿賴耶識異名。由阿賴耶識爲根本依止,前六識才能生起活動。 

  阿賴耶識住胎之後,在它的執持下,生命的最初結構發生了變化。《瑜伽師地論》卷一說:“由一切種子識功能力故,有余微細根及大種和合而生,及余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搏生,于此時中,說識已住結生相續,即此名羯羅藍位。”由根本識投胎已,進入住胎狀態;又由根本識的執持,生命形式開始完成。

  六入:即六根,是有情生命接收外部資訊的六個視窗,因而又稱六入。六入: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名色緣六入:即六入是在名色的基礎生長起來的,前面講到有情住胎,生命在最初住胎階段,身心都處于混沌狀態。生理上,根身尚未形成,心理上,六識的活動不明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名色逐漸形成了六入。

  這個過程《瑜伽師地論》卷一也有描述。《論》中說:“此羯羅藍中,有諸根大種,唯與身根及身所依處大種俱生,即由此身根俱生諸根大種力故,眼等諸根次第當生,由彼諸根及所依處具足生故,名得圓滿依止成就。”諸根大種,是地水火風四大,四大爲所依止,生起眼等六入,這是色身的形成情況;精神方面:根本識種子爲依止,根身爲緣,六識隨緣生起。

  觸:是一種心理狀態。在《百法明門論》所說的人類五十一種心所中,是五種最普遍活動的心理之一。《成唯識論》卷叁說:“觸謂叁和分別變異,令心心所觸境爲性、受、想、思等所依爲業。”十二因緣中,以六入生觸,但《成唯識論》將六入只列爲生起觸的因緣之一,提出叁和生觸。叁和:是根、境、識叁種相應,如眼根、色塵、眼識叁種和合,始能生起眼觸,那麼,六根、六塵、六識的和合,便能生起六觸。可知六入緣觸,是以六入爲觸生起的重要因緣,但並不代表一切。

  觸,是感覺。由根境識和合的情況下,所産生感覺心理。觸心所作爲人類精神領域的最基本心理之一,它又是其他一切心理活動産生的基礎,五遍行中的受、想、思叁…

《《心經》的人生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