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的人生智慧▪P7

  ..續本文上一頁種重要心理都是在觸的前提下生起的。十二因緣中的“觸緣受”也是基于這種情況說的。

  受:是一種心理狀態。《成唯識論》卷叁說:“受謂領納順、違,俱非境相爲性,起愛爲業,能起合、離、非二欲故。”受,是領納義。領納什麼?領納順適的境界,領納違損的境界,領納非順非違的境界。當我們面對順境,會生起苦受、憂受;面對逆境,會生起樂受、喜受;對非順非逆的中庸境,會起舍受,由于感受上的不同,于是自然出現愛與非愛的兩種不同態度。十二因緣中但講受緣愛,因爲愛是有情生死延續的主要因緣。

  愛:是一種心理狀態。愛:依戀義。當我們在接觸順境時,內心感到快樂,感到歡喜,于是我們對所緣境生起依戀之情。通常我們所說的“依依不舍”、“留連忘返”都是愛的表現,由于人類貪著的天性,在生活中處處都表現出愛戀的情結。比如朋友的友誼,優越的物質條件,舒適的居住環境,和諧的家庭,漂亮的妻子,可口的飯菜,支配一切的政治地位,乃至冬天早晨的眠床,當然在這些愛戀中,男女之間的愛,力量是最大的。

  愛,是一種占有。我們愛一件東西,或者愛一個人,我們對它産生了依戀,就希望得到它,好比上街看上了一件衣服,就會想方設法把它買下。男女之間兩情相悅爲什麼會從戀愛發展到結婚,這個問題我曾經請教過一位女士,她說兩人相愛到了一定程度,依戀越來越深到了不忍分離,可大家都有自己的家庭,又不能不分離,爲了能夠兩個人長期在一起,于是就結婚了,結婚是雙方的占有。十二因緣中“愛緣取”就是反映了人類情感從戀愛到獲得占有的這一過程。

  愛,是一種束縛。愛像膠水,能把兩件不同的東西貼在一起,分不開;愛像兩塊磁鐵,彼此互相吸引;愛像一條繩索,一旦被捆住誰也別想逃脫。我們對物質環境的愛,我們想占有它,那是因爲我們喜歡和它在一起,覺得生活中有了它,就感到舒適,如果沒有它,就難過,那麼你的心豈非被外物束縛了。又如男女之間的戀愛稱爲掉進情網,因爲戀愛中人誰也不願意離開誰。這就被感情束縛了。

  愛,是一種牽挂。你假如愛你的家鄉,不論走到天涯海角,總會關心家鄉的變化;你愛你的事業,時時都會在爲你的事業操心;你愛你的兒子,你就會時常耽心兒女的安全、就業以及他的了展前途;你愛你的情人,你會經常想她,關心她的身體,她的心情,她的人際關系,她的工作,她的安全,乃至她的一切,都會讓你去挂念。

  取,是獲得、占有。《經》上說:取,有欲取、見取、我語取。欲取,是對五欲境界即財、色、名、食、睡的獲得和占有;見取,是對自己的見解觀念執以爲是,執以爲真,于是要強加于他人;我語取,就是在五蘊法中執我,以爲老子天下第一。愛緣取:是說我們對自己所有看上的東西都想占有它,並執著它。

  有:是業有。我們對自己喜歡的事物想得到它,于是采取行動,這行動也可能是道德的,也可能是不道德的,但不論是通過什麼方式,這種行動都會遺留下痕迹,即業種子,蓄存到阿賴耶識中,作爲推動未來生命發展的動力。

  生:是受生。生命的延續要通過四個不同的時期。即生有、本有、死有、中有。生有,投生注胎的那一刹那;本有,是從投生後的一刹那起到死亡的前一刹那止,這中間的一期生命發展過程;死有,是死亡的那一刹那;中有,是死亡的那一刹那後,一直到投生的前一刹那。一般總以爲人死,生命就算徹底結束了,其實不然,當我們這一期生命形式正當死亡時,另一種生命形式“中有身”,以化身馬上形式出現,《經》中形容:如秤兩頭,高低同時。中有身的出現與本有色身的敗壞是同一時間的。中有身生存的期限,是隨生有的出現而完結,一般爲七天或四十九天。

  有緣生:是說因爲業力決定我們的投生。經中說:業有兩種:一曰引業,二曰滿業。引業是總業,它將有情引向了六道中任何一趣;滿業,是別業,它決定有情在那一趣的生存狀態,諸如男女、胖瘦、貧富、美醜都是滿業決定的。《唯識叁十頌》曰:“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俱,前異熟既盡,複生余異熟”。業習氣,是業種,由于業種的力量,招感有情生死果報,前期業果完了,其他業因隨即成熟,如是業力無盡,衆生生死無窮,沒完沒了。

  老死:老是衰老,死是死亡。有情受生了,必然就會走向衰老、死亡。有情生命的延續,就是由這樣的十二個步驟構成,這十二支在佛法中稱爲十二因緣。因緣:是條件,相互依賴的。佛經中給它下了定義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四句話可以簡單歸結爲叁個字:此故彼。彼之所以存在,是因爲有此的存在,結合十二因緣看:無明的存在,故有行的存在;行的存在,故有識的存在。乃至生的存在,故有老死的存在。十二因緣中前支都是作爲後支生起的條件。

  十二因緣,在佛教中有的學者將它分爲叁世二重來說明:以無明行爲過去因,以識、名、色、六入、觸、受爲現在果;以愛、取、有爲現在因;以生、老、死爲未來果。當然,在這裏我們不可以做機械的理解,比如無明,它雖然是過去因,但在衆生生死過程中,無明無論何時何地,它都是存在的。

  十二因緣,佛教中又將它歸納爲惑、業、苦叁法。其中無明、愛、取叁法爲惑。惑是困惑,代表著有情生命現在所處的狀態;行、有爲業,業是業行;識、名、色、六入、處、受、生、老、死爲苦果。生命的延續就是由惑造業,由業感果,有情在生死苦果中又起惑,依惑又造業,業感苦果,衆生生死就在這樣情況下,盡未來際,無有窮盡的輪回著。

  在所處的狀態;行、有爲業,業是業行;識、名、色、六入、處、受、生、老、死爲苦果。生命的延續就是由惑造業,由業感果,有情在生死苦果中又起惑,依惑又造業,業感苦果,衆生生死就在這樣情況下,盡未來際,無有窮盡的輪回著。

  《經》曰:無明盡到老死盡。這是佛陀教導聲聞弟子修行的方法。十二因緣的相續,是因爲衆生隨順著十二因緣的發展,由此有故彼有,導致了有情生死輪回的繼續。那麼,如何才能從這十二因緣中解脫出來呢?這就需要在認識十二因緣發展的規律下,從還滅門來觀察十二緣起,前面說過十二因緣的道理: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

  比如說老死,老死誰都討厭,我們怎麼會有老死呢?那是因爲有生,當時爲什麼會受生,而且又是選擇了那樣一個不討人喜歡的家庭,這是誰安排的,那是因爲你自己過去造下的業力決定的,在業力面前人人平等,誰也沒有辦法;爲什麼會去造業,因爲當時只想占有,今朝有酒今朝醉,並不知道人生還存在因果,以爲幹完就罷了,爲什麼要占有,因爲愛上了。這樣一一的從果推到因,是十二因緣還滅門的觀法。

  聲聞的解脫,就是從還滅門下手的。依還滅門的觀法中,發現老死是因爲生,生是因爲有,乃至行是因爲無明。“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沒有生就不會有老死,乃至沒有無明,就不會有行,于是聲聞人從聞思經教中,樹立正見;從戒、定、慧叁無漏學的修行中,開發無漏智慧,徹底打破生命的無明狀態,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從而獲得人生的大解脫。

  《經》曰:“無無明亦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是菩薩境界。有無明,有老死,隨無明到老死而流轉,這是凡夫;認識到無明至老死延續的過患,滅盡無明乃至滅盡老死,這是聲聞;以般若慧觀照無明乃至老死,照見無明乃至老死皆空,認識到:無明不異空,空不異無明,無明即是空,空即是無明。這是菩薩。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盡。”這句話譯爲白話是:沒有無明,也沒有無明的消失;沒有老死,也沒有老死的消失。從邏輯上來說當然是這樣,在聲聞人的智慧中:因爲他們覺得有實在的無明,這才有了無明的滅除;因爲有老死,才有老死的滅除。而菩薩境界觀照無明乃至老死都是無自性空,無明乃至老死的存在只不過是一種假相,夢幻泡影,因此菩薩不滅除生死,也不必厭離生死,在生死中通達生死了不可得。在生死中超越生死。

  【煩惱即菩提──無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在佛教中稱爲四谛法門。谛,是真實義。四谛即四種真實不虛的道理。佛陀初轉*輪時,對喬陳如等五比丘就是開示四谛法,此後佛陀一生設教幾乎沒有離開這個綱領。因此,四谛是修學佛法的大綱,在佛教中是十分重要的。四谛含有二重不同的因果。苦、集二谛爲迷的因果:集是因,苦是果,由集感苦是人間雜染因果,滅、道二谛爲悟的因果,道是因,滅是果,由道證滅是覺者的清淨因果,這是兩種不同的人生,一是以情爲本的人生,一是以智爲本的人生學佛就是轉迷爲悟,轉染爲淨。

  佛陀是大醫王,專治有情生命中存在的病態,四谛法門的施設是佛陀根據良醫治病的程式而建立起來的,作爲一個良醫,當他給病人治病時,首先需要清楚病人的狀況,其次要知道得病的原因,再次要明白這病通過治療能否恢複,恢複到什麼程度,最後開設藥方。醫生治人類的身病,佛陀則治衆生的心病。佛陀說四谛法,治衆生病,其治病程式也和醫生一樣。

  四谛法中的第一個是苦谛。“苦”是有情生命的病狀。有人說學佛是逃避現實,我認爲這種提法不對,因爲學佛的人首先就是要認清人生的現實。作爲人,它要面對的是什麼?諸如生、老、病、死、無常、因果、苦、空等,認清現實,始能改變現實,這是佛教解決人生痛苦的前提。然而一般不學佛的人則恰恰相反,他們雖然生活在現實社會中,卻不敢勇于面對現實。

  就說“病”吧,通常人們要是得了一般小病,如感冒、肚子痛,我想誰都不會去在意,假如得了是愛滋病、晚期肝癌,此時就很少有人能夠面對它,你看那些病人在沒有能夠了解他病況前,也可能還談笑風生,一旦得知自己的病情,就會大驚失色,精神一下子就崩潰…

《《心經》的人生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