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原本按病情能活叁個月,但因爲病人的精神的關系,結果半個月就完蛋,所以在醫院裏醫生如果查出某人得了不治之症,一般對病人都是保密的,爲什麼要保密呢?因爲病人不敢面對。
“死”更可怕,討論死首先不期然的想起魯迅先生著作中編寫的一個故事:說有一戶人家生了一個孩子,這時有許多達官貴人、親戚、朋友來祝賀,有人說孩子將來會當官,有人說孩子將來要發財,有人說孩子長了一副長壽相,這些人因爲說了假話、好話,都得到主人的熱情款待。最後,來了一位客人說孩子將來是要死了,結果被主人大罵一頓,然後轟走。孩子的未來死是肯定的,而升官、發財、長壽則未必,而死作爲人生的現實,人們卻不願意接受,不敢面對。
魯迅的故事雖然說了是一戶人家,但卻反映了整個社會的情況,你看通常人家房門貼的從來都是發財、長壽一類話,人們之間打招呼說的也是恭喜、發財、健康、長壽。卻不會有人在自己家門口?上“死”字,廣東人忌諱“四”字,因爲“四”是“死”的諧音,春節期間說話盡量避開“四”字,可見人們對死這種現實的畏懼逃避。
“煩惱”是生命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而人類必然存在煩惱,如何面對煩惱呢?一般總是采取逃避的態度,比如出去旅遊、散心、看電視、跳舞、唱卡拉OK、打麻將、喝酒、吸毒等藉這種種活動來逃避自己,古詩曰:“但願長醉不願醒。”這是借酒逃避,很少有人能夠在煩惱生起時,能夠不尋求外物,冷靜面對自我,觀照煩惱的生滅。
而學佛則不然,要認識人生的現狀,勇于面對它,如對死,六念法門中,就有念死;無常,佛教中列爲叁法印,要我們時時觀照它;空無自性,這是有爲法真實相,佛教中有空觀;苦是佛教對人生實質的判斷,佛經仲介紹人生的種種苦惱,如前面所說的叁苦、八苦、無量諸苦,認識人生的痛苦是解脫人生痛苦的前提。
集谛:是招感苦果的原因。集的內容,分爲煩惱雜染與業雜染兩類。煩惱是什麼?佛經稱煩惱爲縛:縛是系縛義,煩惱能系縛有情于生死中不得出離;又稱漏,漏是漏泄義,有情生命因煩惱故,從六根中不斷漏泄出過失;又稱暴流,煩惱如流水能令衆生漂流于叁界生死之中;又稱轭,轭是令牛與牛車不離的頸木,煩惱如轭,使衆生與生死境界和合不離,沈溺生死中受苦;又稱取:取是執取義,煩惱能執取生死之果;又稱蓋,蓋是覆蓋義,煩惱能覆蓋清靜善心;又稱垢,煩惱如汙垢。從這衆多異名中,可以看出煩惱在我們生命中扮演著什麼角色。
煩惱的種類。經中說衆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但如果簡單說主要有十種:即貪,對事物的貪求和占有;嗔,對不喜歡境界生起討厭、仇怨、懷恨、苦惱、嫉妒、損害等情緒;癡,對宇宙人生事相的無知,能引起錯誤的觀念與言行;慢,執自己長處輕視他人;疑,對真理的懷疑;身見,執五蘊身爲我;邊見,執此身爲永恒或斷滅的兩邊;邪見,否認因果;見取見,以身、邊、邪見爲真理;戒禁取見,遵守一些錯誤的戒律,以爲能由此解脫。這十種煩惱在佛教中稱爲根本煩惱,是一切煩惱中最爲很重要的。
業:是在煩惱基礎上所産生的行爲。通常說有叁業:即身業、口業、意業。一種行爲的産生是意識與思心所相應,對某件事情進行抉擇判斷之後,然後斥之身口的行爲,構成了業力。業:從倫理性質分善、惡兩類,即善行、惡行。能利益現世、他世的行爲是善,反之是惡。善惡的定義是要貫穿著兩世來說明,如天上的樂果,或地獄的苦果,雖然對現世或違或順,但都不可以稱曰善惡。
善惡的行爲千差萬別,但最基本的是十善、十惡。先說十惡行:一殺生,是以惡心斷除有情的生命;二不與取,是對于別人沒有給你的東西私自占爲已有;叁邪淫,不被法律或社會道德承認的男女關系;四妄語,欺騙的語言或行動;五離間語,也稱兩舌,是挑撥離間的語言;六粗惡語,又稱惡口,惡心傷害他人的語言;七雜穢語,又稱绮語,能誘發他人煩惱的雜穢語言;八貪欲,對于他人財富起非理希求;九嗔恚,對有情起傷害心理;十邪見,否定因果,否定聖賢。十惡反過來便是十善,即不殺生,乃至不邪見。
滅谛:滅是寂滅。由消除煩惱痛苦所證得的涅般之道。
道谛:涅槃的證得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需要修道,這便是道谛的內容。修道的方法很多,佛經說有八萬四千法門。但主要是八正道,八正道是衆生趣向涅槃的不二中道。八正道的內容:
正見,是如實的看世界,看人生。正見是相對世人認識的顛倒說的。世人顛倒黑白,指鹿爲馬,如五蘊無我,卻執有我;世間無常,卻執永恒;事相虛假,卻執實在;看不到叁世因果的延續,卻說無因果;人間是苦,卻執苦爲樂。正見是如實見世間真相,使你的認識與宇宙人生真相相符合,從無明的迷惑中解脫出來。
正思維:是正確的思考。人的思考與人的認識有關系,一個無知的人,一個對人生充滿困惑的人,一個帶著錯誤觀念的人,他不可能有合理的思惟。正思惟是要你的思考符合真理,與真理相應,這就必須要在正見的基礎上始能産生。《經》曰:聽聞正法,如理思惟。也是這個道理。正思惟又稱正志。志,是有志向義,正志是樹立崇高的人生目標,以此引導自己的行爲。
正語:這是語言的德行。要避免四種語言,即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要說真實語,是符合事實真相的語言。說利益語,所說的話都是利益大衆的,絕不存心害人;說愛語,是本著對別人的關心愛護說話,愛語,不是對方愛聽便是了,而是要你具有愛心。
正業:是行爲的德行。業有叁種:是身業、口業、意業。叁業遠離十惡,行十善是正業;遠離顛倒煩惱,勤修戒、定、慧是正業;遠離處處以自我爲中心,通達無我,廣行六度四攝是正業。
正命:是謀生的德行。命是活命,即通過什麼方式得以活命。命有正命、邪命兩種不同,邪命是不正當的謀生手段,比如從社會道德法製來說,販賣軍火、毒品、開賭場、搞皮包公司、詐騙等手段賺錢;從佛教的戒律看,與殺、盜、淫、妄相關的行業,都屬邪命;反之,能用正當手段活命,如爲社會道德法律所承認,或是佛教戒律所允許的職業,稱爲正命。
正精進:是人生努力奮鬥的德行。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自己人生奮鬥的目標,爲了達到目標,就需要不斷努力,由于目標不同,人們的努力也不一樣,有的努力是道德的,有的努力也可能是犯罪的,如希特勒著《我的奮鬥》就反映了一個戰爭狂人企圖征服世界的努力過程,是正精進的反面。佛教反對我們從事犯罪的努力,鼓勵趣向德行的努力。《經》中說有四正勤:即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這是以舍惡修善作爲人生正當努力的德行。
正念:心念活動的德行。修行修什麼?從根本意義上說,就是修念頭。人的一切行爲都取決于人的念頭,世間的一切事態也根源于人的念頭,念頭有善惡、迷悟、染淨,所在世間有凡聖、良莠之分。六祖說:前念迷是衆生,後念悟即佛。佛與衆生距離如此懸殊的東西,差別只在一念。俗話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從惡人到成佛,只在一念的放下,可知把握念頭是修學佛法的關健。
佛經說:六念是我們修學佛法應具的理念。即念佛,念佛德行,高山仰止,心向往之;念法,念宇宙人生真相,完善人格的德行;念僧,賢聖僧的德行,威儀風範;念戒,行爲應當受到道德規範的約束,始能趨向解脫;念施,外舍財物培植福田,內舍煩惱健全人格;念天,不是羨慕天,而是想天人之福德,知修善行之重要。經論中又說十念:在六念外又說念休息,是止息妄念,使心念趨于平靜;念數息,是觀自己呼吸,知息粗細、長短、冷熱,系心于息,心息相依;念身非常,時時想著色身的無常,不貪著世間;念死,念死神隨時都在敲著警鍾,當勤精進。
從趣向解脫的意義,佛經又說:有四念處。即觀心無常,是觀想心念的無常變化,注意把握,安住正念,不隨它轉;觀法無我,是觀一切法都無常恒不變,主宰的自體,隨緣生滅,有無不定;觀身不淨,觀我們的色身,雖假沐浴更衣,表面似乎幹淨,其實是充滿濃血、糞便,九孔常流不淨;觀受是苦,受雖有苦樂不同,然貪著樂受,則變爲苦。四念處能對治我們凡夫于心、受、法、身四處,所起的常樂我淨的四種顛倒。
正定:定,是專注一境。定,是對心念的一種訓練。通常我們總是身心分離,心靈破碎,于是精神渙散,修定,就是整合身心,收攝念頭。如修數息觀,將心從追逐外境中收回,觀想內身呼吸出入、長短、冷熱,系心于息,久而久之,身心漸漸合一。又由于念頭專注於呼吸,心念則自然凝聚,于是就會身體健康,精神旺盛。佛經曰:製心一處,無事不辦。這是說明修定的效果。
定:又分正定與邪定。貪著定樂是邪定,修禅定會發生禅悅,禅悅與欲樂一樣都是不可以貪著。《瑜伽菩薩戒》中說:“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貪味靜慮,于味靜慮見爲功德,是名有犯”。聲聞人貪著禅悅則不能趣向解脫,菩薩貪著禅味則不能利他,因此菩薩戒視貪著禅味爲犯戒。追求神通而修定是邪定,神通僅僅是一種能力,它需要有健全的人格作爲基礎,缺乏健全的人格,而又擁有神通,就像小孩玩火,那是很危險的,因此在佛教中,慈悲、道德、智慧都遠比神通要重要,忽略了德行而去追求神通是不可取的。
佛教的修行是依叁增上學,即戒增上、定增上、慧增上。其次第是依戒生定,由定發慧。可知佛教中修定目的是爲了開發智慧,因爲唯有開發智慧,始能斷除煩惱,完善人格,證得涅槃,解脫生死。那麼,引發無漏慧的禅定,便是正定。八正道是修學佛法的中道行。釋尊當初轉*輪時,一開口就說:“一者心著欲境不能離,是非解脫之因;二者不正思惟,自苦其身而求出離,永無解脫。離此二邊乃名中道。”(《中阿含·釋中禅室尊經》卷四十叁…
《《心經》的人生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