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的人生智慧▪P9

  ..續本文上一頁)到世尊入滅的時候,又對阿難說:“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長阿含·遊行經》卷叁)。是說解脫,應該靠自己努力,依法而行,法是什麼?八正道也。八正道是人類趨向解脫的最佳方案。

  四谛法門,是佛陀主要對聲聞人說的,佛陀當初對五比丘轉四谛*輪時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因此,聲聞對四谛法門的修行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也就是有苦可知,有集可斷,有滅可征,有道可修,這是聲聞的境界。

  可是從般若慧觀照四谛法,則又另一碼事了,《經》曰:“無苦集滅道”。以般若慧觀照四谛,四谛法門也是無自性空,這裏我們也還可以采用前面的公式:苦不異空,空不異苦,苦即是空,空即是苦。集、滅、道亦複如是。四谛法門在現象上顯然存在染淨的差別,但從無自性空的本?上觀,苦集滅道則又平等統一了。

  從四谛無差別的意義上,可以進一步悟到煩惱即菩提的道理。人世間雜染的苦果,假如它是實實在在的,固定不變,那的確是一件很令人煩惱的事,可現在以般若慧觀照,苦存在並非是固定不變,換一句話說:同樣一種境界,你用煩惱心態對待,可以是痛苦不堪的;假如你用智慧觀照,也可以處處泰然。就像別人罵你、傷害你,你需要在意、執著,才會煩惱;如果不在意,不執著,你還會煩惱嗎?因此人生倘若缺乏般若觀照,處處只有煩惱,沒有絲毫的菩提;如果有了般若觀照,時時都是菩提,就不會有煩惱了。

  【解脫自在的人生──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以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挂礙,

  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有情生命因爲對有的認識不足,因而總是在有所得的心態下生活,對于人生的一切似乎都能令我們生起執著。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執著財富、執著地位、執著情感、執著信仰、執著生存的環境、執著家庭、執著人際關系、執著擁有的知識、執著自身的見解、執著事業、執著技能所長等。由于執著的關系,我們對人生的一切都産生了強烈的占有、戀戀不舍的心態,執著給我們的人生帶來了種種煩惱。

  《心經》從照見五蘊皆空,到無苦集滅道,都是針對我們對“有”的錯誤認識及執著,揭示存在現像是無自性空,是假有的存在,其目的就是要我們放棄錯誤的認識,同時也放棄對它的執著。像《金剛經》所說的:“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去生活。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是說認識到所緣境空之後,放棄了對境界的執著,那這顆能認識的心是否實在呢?不然,心也是緣起的。比如說眼識認識活動的産生,它要賴九個條件:即眼睛、色塵、光線、空間、種子、俱有依、分別依、染淨依、根本依。其他一切精神活動都一樣,也都是緣起性的。當我們認識到所緣境空,不對“有”生起實在的執著,是無得;此時妄心自然息滅不起,是無智。《大般若經》說:“一切法不生則般若生,一切法不現則般若現”。在妄心、妄境、妄執息滅的情況下,此時顯現的清淨心、平常心便是般若的功用。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挂礙”:菩提薩是菩薩的全稱。梵語菩薩唐譯“覺有情”,具有覺悟有情、或令他有情覺悟的意思。又“覺有情”是相對有情說的。有情,以情愛爲中心,對世間的一切都想占有它,主宰它,想使與自我有關的一切,從屬于我,要在我所的無限擴大中,實現自我的自由,然而不知我所關涉的愈多,自我所受的牽製愈甚。覺者則不然,以般若觀照人生,無我,無我所,超越了世間的名利,因而心無牽挂。

  在唐朝有位叫懶殘的禅者,由于他修行上的造詣遠近聞名,有一天,皇上派了使者來請他,此時禅師正在山洞中烤芋頭吃,使者宣讀了皇上的聖旨,禅師睬也不睬,時值冬天天氣很冷,禅師凍得流著鼻涕,使者見狀,勸禅師擦去鼻涕,禅師說:我沒有工夫給俗人揩鼻涕。禅師有首寫照自己生活的詩,可見他的潇灑自。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

  青松蔽日,碧澗長流

  山雲當幕,夜月爲鈎

  臥藤蘿下,塊石枕頭

  不朝天子,豈羨王侯

  生死無慮,更複何憂

  水月無形,我常只甯

  萬法皆爾,本自無生

  兀然無事坐,春來草自青

  禅者隱居山林之中,面對青山綠水,一瓶一缽,了無牽挂,對于他們來說,生死都已不成問題了,還有什麼可以值得他們操心呢?

  佛陀時代,有一位跋提王子,和兩個同參法友在山林裏參禅打坐,不知不覺中叁人喊出了:快樂啊!,快樂啊!,佛陀聽到了就問他們,“什麼事讓你們這麼快樂呢?”跋提王子說:想我當時在王宮中時,日夜爲行政事務操勞,處理複雜的人際關系,時常又要耽心自身的性命安全,雖住在高牆深院的王宮裏,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鑼錦緞,多少衛兵日夜保護著我,但我總是感到恐懼不安,吃不香睡不好,現在出家參禅了,心情沒有任何的負擔,每天都在法喜中度過,無論走到那裏都覺得自在。

  “無挂礙故,無有恐怖”:有情因爲有執著、有牽挂,對擁有的一切都足以産生恐怖,比如一個人擁有了財富,他會害怕財富的失去,想法子如何保存它;擁有地位,害怕別人窺視他的權位;擁有嬌妻,害怕被別人拐去或跟誰跑了;擁有色身,害怕死亡的到來;穿上一件漂亮的衣服,怕弄髒了;在大衆場合說話,害怕說錯了丟面子;黑夜走路,害怕別人暗算;談戀愛,害怕失戀。總之,對擁有的執著牽挂,使得我們終日生活在恐怖之中。

  覺者看破了世間的是非、得失、榮辱,無牽無挂,自然不會有任何恐怖。就像死亡這樣大的事,在世人看來是最爲可怕的,而禅者卻也一樣自在灑脫:比如唐朝的德普禅師在他死亡之前,把所有的門徒全召齊了,問大家:我死了以後你們准備怎樣對待我啊?弟子們立刻表示:我們會以豐盛的果物來祭拜,開追悼會,寫挽聯。禅師說:我死了,你們祭我、拜我,我又看不到,不如趁我現在活著,舉行這些儀式,讓我開心以後再死,好不好?弟子們聽了面面相觑,但又不敢違師命,于是布置靈堂,准備了珍馐美味,寫祭文,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禅師吃飽看足了,很高興,對弟子們嘉獎一番,悠悠坐化。

  性空禅師的死也很有趣:禅師在死前留下一首詩曰。“坐脫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火,二省開礦。撒手便行,不妨暢快;誰是知音?船子和尚”。禅師的死采用水葬。禅師在死前宣布了水葬的想法,令門人弟子們給他造個木盆,扛到江邊,禅師在弟子們歡送之下,坐上木盆隨波而流,他坐在木盆中,盆底留下一個洞,口中吹著橫笛,在悠悠的笛聲中,隨波逐流而水化。禅師覺得水葬既方便又經濟:一省柴火,二省開礦。與性空禅師采取同樣水葬方式的還有船子和尚,所以禅師說:誰是知音,船子和尚。因此性空禅師特又賦詩一首:“船子當年返故鄉,沒蹤迹處莫商量,真風遍寄知音者,鐵笛橫吃作教坊。”面對死亡,禅師們都如此自在,世間就沒有什麼能讓他們感到不自在了。

  對于榮辱,禅者更不會介意。日本有位白隱禅師,德行很高。他有一個開布店的信徒,這人家有個女兒,和一位元青年發生了性關系,還沒出嫁重點就一天天地突出了,做父親的很生氣,逼問女兒到底是誰造的孽,女兒怕說出男朋友會被父親打死,她想到了父親平常最尊敬白隱禅師,于是就說是白隱禅師幹的,做父親的一聽氣得要命,就拿了木棒,不分青紅皂白把禅師痛打了一頓,禅師莫明其妙的認了,後來此女生了孩子,扔給禅師,禅師又像保姆一樣,四處乞求奶汁喂養小孩,到處遭受辱罵與恥笑,禅師一點都不在意,只希望把小孩帶大。在此之前,小姐的男朋友早已嚇跑到他鄉外地去了,過了好幾年才回到家鄉,知道了這裏發生的一切,就找到了小姐,說:我們怎麼可以這樣讓禅師受辱呢?真是罪過無邊。于是向小姐的父母說明真相。全家去向禅師道歉,禅師一點也不感到委屈,只簡單的說:小孩是你們的,那你們就抱回去吧。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顛倒夢想,是錯誤的想法,是與事實不符合的想法。用一句最簡單的語言表達,便是妄想。須知妄想一詞,淵源于佛教,但在世俗生活中也被廣泛應用,比如有時我們對他人的一些不切合實際的想法,會斥之妄想;或者對某種不太可能成爲事實的願望,也稱爲妄想。從佛教意義上看,這些固然是妄想,而切合實際可能實現的願望,但假如與真理不相應,都是妄想。

  “妄想”一詞,它的內涵很廣泛,以佛教智慧來看,人類幾乎都生活在妄想中。妄想的産生:無明是根源,欲望是動力,對擁有的執著是助緣。十二因緣中無明緣行,就說明了人類行爲的思想基礎是無明,無明是生命的迷惑狀態,在這狀態下出現的一切想法,都稱爲妄想。

  欲望是妄想的動力。人生存在世界上總有許許多多的想法,這些想法大多基于個人欲望的需要:當我們感到冷的時候,就想找衣服穿;肚子餓的時候,就想找飯吃;覺得吃的太單調了,就想換口味;覺得走路太累,才有汽車的發明;覺得活的不夠風光,才有權力的要求;覺得一個人太孤單,才有談情成家的願望;覺得精神生活貧乏,于是才有藝術宗教的信仰;閑得無以消遣,于是才有麻將、電視等各種娛樂用品的出現。總之,人類有什麼欲望,就會有什麼妄想;有什麼妄想,這世界就會出現什麼現象。

  對擁有的執著是妄想的助緣:妄想的産生,執著具有重要的幫助作用。比如一個無知的小孩,在一堆幹柴上點火,燒著了房子,這時正好又刮起了風,火借風勢熊熊燃燒。小孩點火喻無明,幹柴房子如欲望,大風比執著。欲望的火是因爲小孩的無明而生起,隨著大風而增大,因此,在欲望推動下才産生的妄想,是隨執著而不斷增強,執著有多深,妄想就有多大。

  在現實社會中,人人都有執著,因爲執著不同,那麼各人妄想的傾向也不一樣。比如女孩執著于服飾:她會關心社會上…

《《心經》的人生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