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的現代意義▪P2

  ..續本文上一頁般若;二、觀照般若,是依文字般若所顯示的義理,以此思想觀念去觀察人生的一切現象,如實地透視一切,由正確的認識能通達實相,能生般若而稱般若。叁、實相般若,即般若的體相。叁種般若實質上只是一實相般若,文字般若、觀照般若都從能出生般若意義上,方便稱爲般若,實非真正般若也。

  般若又分實智與權智。實智,是親證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是般若之體。它無智無得、智境一如,沒有差別,菩薩在修行過程中,經過了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始證得。權智又稱方便智或後得智,是了解現象差別,引導六度萬行的智慧,是般若之用。權智是在證得實智後生起的,故曰後得智。在修學佛道上,實權二智缺一不可。

  般若波羅蜜就是說明般若在成佛中的重要性。衆生在生死的此岸,要到達成佛的彼岸,惟有依賴般若。《心經》曰:“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叁世諸佛都是依般若而成就無上菩提。《維摩诘經》曰:“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一切衆導師,無不由是生。”(10)一切諸佛都是以般若與方便二智爲父母,由有般若,始能産生一切諸佛。又梵語佛陀,中文譯爲:智者、覺者。因此,成佛是乃智慧的成就。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東晉道安大師把佛經科爲叁分: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通常又有證信序、發起序兩個部分。證信序是記述佛陀當時講這部經典時的法會條件,各個經典在模式上基本相同,因而又稱通序;發起序是佛陀講這部經發起的因緣,經中或有或無,千差萬別,故又稱別序。

  發起序與經的內容往往關系非常密切。而不同的經典,發起因緣也各異,像《華嚴經》、《法華經》等,都是以放光動地,恒沙菩薩,百萬天人雲集爲發起因緣。反過來看看《金剛經》,那就平常多了。經中記載:“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金剛經》以日常生活作爲發起因緣,它正體現了般若法門的修行風格。

  說到修行,通常很容易讓人想到誦經、坐禅、禮拜等,總有一定的固定形式。誠然,我們不能否定這是修行,但如果從“修行”二字的意義去看,修行還不只是局限在這上面。行是指身、口、意叁業之行,我們的意業因爲有貪嗔癡的關系,使得我們不斷地造作殺盜淫妄等業。修行就是修正行爲,在日常生活中表現爲修正錯誤的思想、語言、行爲,使之符合道德規範,使之與道相應。

  《金剛經》以顯實相爲宗。實相即諸法真實相。證得實相要離相,不住相。所以《金剛經》以無住生心爲要領,表現在修行上也沒有一定的固定形式,即就是要在日常生活的四威儀中修行。因爲實相是無相的,是無所不在的,我們要通達實相自然不能住于某種相,而是要在日常生活處處離相無住,才能與實相相應。

  這就是後來禅家講的道在日常生活中。那麼,如何從生活中去體會道呢?禅家告訴我們,要擁有平常心,所謂平常心是道。何爲平常心?馬祖道一說:“道不用修,但莫染汙,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染汙,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凡聖”。(11)道是現成的東西,只是因爲被妄想執著所覆障,而不得顯現。現在倘能去除染汙之妄心,道就能自然顯現。

  南泉禅師也有類似的開示。趙州問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還可趣向也無?”泉曰:“擬向即乖。”州曰:“擬向怎知是道?”泉曰:“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12)道從平常心中證得,不可以起心求道,起心者,如馬祖所說的造作之心,是非之心,取舍之心,凡聖之心。凡人有了這許多心,早就與道相違了。所以南泉說:擬向即乖。另外道也不屬于知與不知,凡人的知是妄覺,不知又處無記狀態。總之與道都是不相應的。

  【《金剛經》解決什麼】

  學習佛法,首先應該知道佛法能解決什麼問題。假如對此沒有明確的認識,那我敢斷定他一定還沒能夠樹立正信。因爲一個不清楚佛法能夠解決什麼問題的人,對于學佛是爲什麼這個問題一樣也是搞不明白的。

  從《金剛經》來看,佛法是解決心的問題。當機者須菩提就向佛陀提出:“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是發菩提心,爲修習菩薩道的根本;降伏其心則又是發菩提心所要達以的目的。《金剛經》就是圍繞著這樣一個前提而展開的。降伏其心,是《金剛經》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整個佛法要解決的。從這個意義上看,佛法也不妨稱爲心性之學了。

  生活在這個世間的人,對自己的生存十分重視。爲了人生的幸福,我們上學、尋求謀生的知識;工作,獲得生存的財富;成家,建立情感的依賴;鍛煉,造就健康的身體。這些雖與我們人生關系確實都很密切,但還有更重要而又最不爲我們所注意的東西,那就是我們的心。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遇到煩惱時,首先總會責怪環境,很少有人懂得去反省內心。其實,心才是根源。世界的差別是由于人類心的差別,因爲心的不同,這個世界才有文明與野蠻、道德與罪惡、痛苦與快樂、善良與醜陋、先進與落後、清淨與染汙、光明與黑暗。

  我們要改造世界,獲得人生幸福,無疑先要從心下手。大家知道,人類現代的物質文明,給人類生存帶來了許許多多方便,今天我們所享受的物質條件,古代帝王做夢都不曾想過。但科技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給我們恐怖、不安。人類爲了滿足自己的貪心,利用科技成果,製造那些殺傷性極強的武器,以此毀滅他人。廣島原子彈的爆炸,一座完整的城市,幾百萬人的生命在一刹那間就灰飛煙滅,多麼可怕!科技本身並沒有善惡可言,它可以爲人類造福,也可以用來毀滅世界,問題在于是誰來掌握它,擁有它的人有著一顆什麼樣的心靈。

  假如我們的心充滿著貪婪、嗔恨、愚癡、我慢、嫉妒,那麼這個世界一定到處是戰爭、謀殺、偷盜、搶劫、強暴、欺騙。你想這將是一個多麼險惡的世界;相反的,我們如果擁有慚愧、慈悲、道德、智慧,世界就會出現善良、光明、和諧、安定的局面。一切惟心造,人們擁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會出現什麼樣的世界。

  心的健康與否,又直接關系到人生的苦樂。古人雲:風月無今古,情懷各相異。便是說明這個道理。風與月永遠是那樣,但人們心境不同,所産生的感覺往往大異其趣。原因是什麼呢?因爲我們所謂的快樂,除了外在的順境這個因素,還需要有主體的心靈去感受。當你感受時覺得快樂,那才是快樂;假如覺得痛苦,那就是痛苦。正像用同樣的飯菜,健康時享用它,覺得可口香甜;病弱時食用,毫無味道。同樣坐在椅子上,一個遠行者坐下來休息,感到快樂無比;而看書寫作者,因爲坐的時間長了,覺得厭倦。看來一個人的快樂與否,實在不能從表面看,只有當事人才是最清楚的。

  擁有健康心境,是建立快樂幸福的根本。一個人倘若心境不好,有錢痛苦,沒錢也痛苦;有地位痛苦,沒有地位也痛苦;有愛情痛苦,沒有愛情也痛苦;有事業痛苦,沒有事業也痛苦。擁有良好心境,與上面所說的情況就截然相反了。那麼,我們爲什麼不能有良好的心境呢?因爲我們有煩惱,煩惱是擾亂內心甯靜的因素。我們有煩惱,所以我們才活得不自在。

  《金剛經》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們內心中的不安定的煩惱因素。如何降伏煩惱呢?般若法門告訴我們,從通達空、無住入手。我們之所以産生煩惱,是因爲六根緣六塵境界時,執我又執法,由我執法起貪嗔癡煩惱。如果能以般若智,通達我法空,不住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不住色聲香味觸相,那煩惱自然不生,其心自然降伏。

  【四相與人生】

  讀誦《金剛經》,經常會見到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這四種相簡稱曰四相。四相都是我相的不同表現形式,其實是一我相,或稱我執。它與法執構成了世間的執著,是般若法門所掃蕩的物件。

  我相,是四相的總稱。衆生在五蘊和合的生命體上,執有一個常恒不變的自我,以此因緣,在日常生活中,總有一種強烈的自我感,來支配著我們的思維和行動。平常我們總是特別愛自己的生命體,一個人忙于吃、忙于穿、忙于住、忙于成家、忙于事業,人生的一切努力,似乎都在爲了生命體的延續。青年男女的戀愛,說我愛你,實質上也是基于愛自己,這是我愛。人都喜歡自以爲是,總是覺得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因而固執己見,這是我見。以爲自己高人一等,擺出架子,要別人尊重他,即使不如人家,也不肯承認,這是我慢。衆生由我癡,非我執我,起我見、我愛、我慢。

  人相,我們的生命體以人的形式出現,稱曰人相。人有黑種人、黃種人、白種人;漢族人、滿族人、傣族人;中國人、日本人、美國人。因爲有了我,這就出現了人與人的界限、種族與種族的界限、國家與國家的界限。因爲有了我,大家又都以自己爲最優越,因而出現人與人之間的歧視,種族與種族之間的歧視,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歧視。這就造成了人類社會不能和諧,不斷引發戰爭。人又以萬物之靈自居,覺得自己高于其他一切動物,以人爲中心,覺得其他一切動物,都是爲了人類生存方便而生存的,因而就不能平等地對待一切,任意宰殺衆生,造下許多殺業,同時也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

  衆生相,生命體的構成,是由五蘊的假合。依此衆緣聚成生命體,稱曰衆生。衆生隨著業力的不同,衆生相也可謂千差萬別。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是說生命體的四種不同受生形式;天道、人道、鬼道、地獄道、畜生道,是告訴我們生命形式的五大種類。就人道而言:有男的、女的;富貴的、貧窮的;健康的、病弱的;勞心的、勞力的;莊嚴的、醜陋的;善良的、邪惡的;胖的、瘦的等各種不同相。因爲…

《《金剛經》的現代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