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的人生智慧

  《心經》的人生智慧

  濟群法師著

  《心經》者何

  人生的大智慧──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解脫痛苦的原理

  有空不二

  諸法真實相

  不住世間

  超越生死

  煩惱即菩提

  解脫自在的人生

  成佛的唯一途徑

  無上法門

  勸勉

  

  【《心經》者何】

  《心經》,具稱《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是佛教經論中文字最爲簡煉,而內容又極爲豐富的一部典藉。它和《金剛經》一樣,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影響極大。

  《心經》在佛教中屬于般若系經典。按天臺宗對《般若經》的判攝,稱爲通教。所謂通者:具有通前與通後的意義。通前是說它與阿含教的關系,阿含經典對存在現象的透視:指出了苦、無常、無我;當然也講到空,但不是很深刻,唯有到了般若經教,在阿含的基礎上才把空的教義推向極致。通後是指《般若》與《華嚴》、《涅槃》、《維摩》等經的關系,般若經教所揭示的緣起性空,是大乘一切經教建立的理論基石。如實的把握般若中觀正見,對于學習經教,指導修行,都具有重要意義。

  《心經》與其他經典不同,一般經典都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的叁部分;而《心經》唯有正宗分,于是人們便懷疑《心經》的獨立性。當代佛學界學術權威印順法師在《般若經講記》中就作了說明:印老以爲奘公所譯《心經》,是從六百卷《大般若經》中單獨錄出的。在《大般若經》中有《學觀品》,此品中有與《心經》完全相同的文句,是佛陀直接向舍利弗說的。《心經》是《大般若經》中最精要部分的內容,古德爲易于受持,特摘出流通。

  《心經》在中國有衆多譯本。方廣昌先生編的《般若心經譯注集成》中就收集了十八種,現在教界流傳的是玄奘譯本。至于本經注疏自古以來有百來家,可見此經傳誦之盛。

  【人生的大智慧──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這是本經經題的全稱。在佛教的典籍中,一部經典的題目,有時往往正是這部經典畫龍點睛的內容所在。因此,在學習經典時,首先一定要注意到這部經典題目的內涵。

  先釋般若,般若是梵語的音譯。佛教經論的翻譯有音譯和義譯的兩種方式,音譯在特殊情況下才使用的。就如般若一詞,在漢語中沒有相應內容的概念,所以采用音譯。這就是玄奘叁藏在譯經過程,製定有“五不翻”的規則,其中說到般若以尊重故不翻。

  般若是梵語的音譯,我們顯然無法從字面上依文解義。那般若是什麼呢?古德爲了人們理解的方便,有時也譯般若爲智慧,但它又不同于世間的智慧,世間的智慧是有限的,是夾雜著煩惱的,是有缺陷的,它不足以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而般若智慧則不然,它是無限的,是清淨的,是圓滿的,它能通達宇宙人生真相,徹底的解脫人生煩惱。

  般若對于我們生命的改善有著至關的重要性,沒有般若,人就會産生兩種困擾:

  一、認識上的迷惑:人活在世上,總是在充滿著迷惑的狀態下生活著:既不了解自己,也不能真正的認識世界。試問你們知道“我”是誰嗎?這個問題看來很簡單,有人可能會不加思索的回答,“我”就是我。其實這是一個很深奧的問題,你以爲“我”是我,請問你究竟以身體爲“我”,抑是以思維爲“我”呢?倘以身體爲“我”,身體乃四大假合,四大解散“我”在何處;如以思維爲“我”,思維乃建立在經驗及概念上得以延續,並無獨立可言。足見這個問題不好回答,所以在西方哲學中的最高名言是:認識你自己。

  “生從何來,死從何去”,也是人生的一大迷惑。記得有位西方哲學家曾經對人生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說人生有如過一座橋,這座橋的橋頭、橋尾、橋下都充滿著雲霧,人從一團雲霧走向另一團雲霧。是啊!以佛家的智慧來觀看人生,我們從娘胎中生下來,僅僅是一期生命的開端,當一期生命完了,也並不是意味著生命的徹底結束,生命還會生生不已的延續下去,現世的人生只不過是生命延續中的一個片段。因此,一個稍有思想的人,他不應該僅僅著眼于現在的生存,還應該關心“生從何來,死從何去”這個古老而又現實的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人人都很關心自己的命運。命運是什麼?人生是否存在命運?假如有命運這麼一回事,那命運是由什麼力量決定的?對于這些問題,人們的看法往往也不一樣:有人不相信人生存在命運,以爲生命的發展沒有任何既定的規律;有人相信人生存在命運,以爲冥冥之中有股力量在支配著我們的生活;有人以爲支配命運的力量是來自于生命自身。有人相信命運不可改變;有人相信命運可以改變。然而,命運究屬怎麼回事呢?

  因果報應也是世人容易引起爭議的問題。你說沒有嘛?似乎世間萬事萬物各有因果,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說有因果嗎?可現實生活中又有許多現象無法解釋。比如有人作惡多端,生活卻過得逍遙自在;有人行善積德,日子過得窮困潦倒。因而唯物論者倡導一生論,不相信因果報應;而各種宗教都談因果報應。因果果有報應乎?

  人爲什麼活著?生存的意義是什麼?在我講座中,這也是經常有人提出的問題。生存在世界上,有許多人不知道爲什麼活著,他們只知沿著前人約定俗成的習慣去生活:上學、找工作、成家、生兒育女、升官發財、享受欲樂,乃至一命嗚呼。人類一代又一代的重覆著相同的生活方式。說到人爲什麼活著,其實大多數人都對此很茫然,談不上爲什麼。不過,我們假如要讓生命變得更有價值,當然還是應當關心:人爲什麼活著。

  二、執著欲望帶來的痛苦:佛經稱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是欲界,欲界的最大特點就在一個“欲”字上,可以這麼說,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是生活在強烈的欲望中。欲是什麼?欲是生命內在的希求。有從生理上發出的,也有心理上發出的。因此,欲望有生理因素及心理因素這兩個方面。欲望非常複雜,其表現的形式千差萬別,在佛經中簡單的歸納爲五種,稱曰五欲。即色欲,眼睛希望看到漂亮的顔色。聲欲,耳朵希望聽到動聽悅耳的音聲。香欲,鼻子希望聞到香味。味欲,舌頭希望嘗到可口的美味。觸欲,身體希望接觸到舒適的環境。五欲在佛經中有時另有所指,(1)財欲,是對財富的希求。(2)色欲,是對男女性交的希求。(3)名欲,是對名譽地位的希求。(4)食欲,是對飲食的希求。(5)睡欲,是對睡眠的希求。有情生命就是在不停的追逐五欲境界中延續,通常人生所謂的幸福快樂,說穿了,那不過是欲望的滿足,當人們欲望滿足時,感到快樂,感到幸福。欲望又是沒有一定的東西,人類欲望雖然與物質條件有關系,但具備什麼條件才能滿足並無標准,它往往隨著物質環境的改善而水漲船高,古人生活條件簡單有吃、有住、有穿就能滿足;而現在物質條件豐富了,人的欲望也隨之膨脹。今天的人,並不因爲豐富的物質環境而感到滿足,他們總是處在不斷向外的追求中。

  欲望的表現形式有叁大特征:

  一、是占有:人生活在欲望中,總想占有社會的一切。你看那些溫飽尚未解決的窮人,只要求有吃的、穿的、住的就行了;可生活基本需求一旦滿足,于是就希望過上方便舒適的日子:洗衣服太麻煩,最好有個洗衣機,代替手洗;走路覺得累,乘公共汽車又不方便,還是買個轎車,或者摩托車;工作之余,閑了無聊,搞個電視消遣多好;出外遊玩名勝風景,走過就算了,真不過瘾,買架錄像機,要不照相機也行。要添置這些就得擁有大量的財富,爲了賺錢就得拼命的工作。

  有財富的人,他又想到了社會上的名譽地位:有些富翁會花錢去買官當,擠身于政界;有些會辦慈善事業,博得社會上的名譽。總之,別人擁有的,我也得有;別人沒有我也得有。欲望使得我們在不停的追求,不斷的占有中度過。處在欲望中的人,總是忘記已有的東西,而去追逐未有的東西。俗話說:欲壑難填。一個想發財的人,當他擁有萬元了,接著就要百萬、千萬、億萬,由于目標永遠在前面,沒有知足的時候,因此,他既使擁有很多財富,也總感覺到自己不富有。

  二、是比較:人生活在現實中,必然要與社會發生關系。當我們擁有財富時,別人也擁有,于是出現比較,你擁有百萬,我得擁有千萬,比你富有;你坐桑塔納,我得坐賓士,比你神氣;你吃一桌用一千元,我吃一桌得花五千元,比你豪華;你穿一般的衣服,我得穿時裝,比你時髦;你用黑白電視,我得用彩電,比你好看;你的電腦是叁八六,我得買四八六,比你先進;你當縣長,我得當上省長,比你大。

  帶著比較心態去生活的人,他永遠都沒有滿足的時候,因爲人類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就如電腦前兩年二八六都覺得先進,而現在叁八六、四八六都顯的過時了,因爲五八六、六八六已出來了。用比較心生活,總想出人頭地,超過別人,希望從他人羨慕的眼光中去感受幸福。二十年前誰家如果有一架自行車,就夠他幸福很長時間了,但自行車一普及,擁有自行車就不再有幸福感了;于是要有摩托車才感到幸福,買摩托車的人多了,擁有摩托車的幸福感又隨之消失;要有轎車才覺得幸福。社會總在不斷的推陳出新,生活在比較中的人,爲了幸福他是不會滿足的。

  叁、是競爭:比較心態生活的結果,必然導致競爭。在一個班級裏,同學間會因爲成績而競爭;在商業場中,同行會因爲産品的占領市場而競爭;在學術界,學者會因爲作品在學術界的影響而競爭;在政府領導階層中,同事會因爲爭當總統、總理而競爭;在家庭中,兄弟姐妹會因爲博得父母的寵愛而競爭;在公路上,司機會因爲搶先一步而競爭;在婚戀場中,衆多男子會因爲取得姑娘的好感而競爭;國與國之間,會因爲國土的占有而競爭。達爾文大概因爲人類社會及大自然的競爭性,乃提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競爭的本身是殘酷的,它意味著相互殘殺,你死我活的鬥爭。因此,競爭使人類活得疲憊不堪。

  欲望使…

《《心經》的人生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