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簡非
阿難!一切聲聞、獨覺,及未登地諸菩薩等,皆悉不能如實信解,唯除一生所系菩薩。
【問】:何謂唯除一生所系菩薩?
【答】:秋篠雲:一生所系菩薩者,即一生補處菩薩,如彌勒等也。道理通論,初地以上菩薩,各得無分別智,地地別證真如法界,于佛所成名稱功德,隨分信解。今言唯除一生所系者,據因位之中信極者而言,以此菩薩因中見性分明,故作此說非謂一生以外,皆不信解也。(文)——案:此文本唐疏。
己四 校歎
阿難!人身難得;于叁寶中,信敬尊重亦難可得;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複難于是。
己五 結歎
阿難!彼藥師琉璃光如來無量菩薩行,無量善巧方便,無量廣大願。我若一劫、若一劫余而廣說者,劫可速盡;彼佛行、願、善巧、方便,無有盡也。”
【問】:文雲無量廣大願者,于前十二大願外,更有無量廣大願耶?
【答】:非也。凡諸菩薩,皆發總別二願。總則四弘,別則數異。若開出之,即是無量廣大願耳。
丙二 救脫明益叁:初明救病患,二明攘災難,叁明轉後報。 丁初明救病患二:初正向佛明,二答阿難問。 戊初正向佛明二:初正明,二結勸。 己初正明二:初正明苦相,二略出忏儀。(有生已來誰無病患,如薄拘羅雖無頭痛,未離無明。止觀十境,通稱病患。蕅益所謂衆生良藥無如病,思之思之!) 今庚初
爾時,衆中有一菩薩摩诃薩,名曰救脫。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曲躬合掌,而白佛言:“大德世尊!像法轉時,有諸衆生,爲種種患之所困厄,長病羸瘦,不能飲食。喉唇幹燥,見諸方暗,死相現前,父母、親屬、朋友、知識,啼泣圍繞。然彼自身,臥在本處,見琰魔使引其神識,至于琰魔法王之前。然諸有情有俱生神,隨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書之,盡持授與琰魔法王。爾時彼王推問其人,算計所作,隨其罪福而處斷之。
【問】:見琰魔使,引其神識,至于琰魔法王之前。古疏作何釋耶?
【答】:秋篠雲:若其患人,決定令死,則受鬼身,容可琰王別遣鬼爲使,而引取之。如其未決定死,則未受鬼身,何有鬼身,有得引生人之識!不可別人之識在別鬼身中,若不在鬼使身中,識心既不孤遊,雲何可引得至琰魔王前?當知此是藥師如來及經之威力,令得患人第六意識見分之上,起此叁種行解相分:(一)爲琰魔王,(二)爲王使,(叁)爲己身,爲自神識所依隨使之行至琰王前。其實,神識未曾離身,若是本識隨所舍處,則死成屍,不可說離身;若是六、七等識依本識故,而得現起;若離本識,無種子故,無由得生;是故八識俱無離身孤行之理。此蓋如人夢中夢現見師僧,或複父母,遣使來喚,夢現見己身隨使而行,遠至師僧及父母前,當知師僧或複父母、使人、己身,皆是第六意識見分上,現此叁種相分;似有去來,實無去來。所以然者,以一切心及心所取境之時,非如燈明舒光照物,不同鐵鉗動作取物;但如明鏡遠照,影現鏡中,如人在遠,遙見日月,此亦如是。
藥師如來,及經威力,令彼患人,見如此相,似有往來,實無往來。故《涅槃經》雲:若有聞是《大涅槃經》,言我不用發菩提心,誹謗正法,是人夢中,見羅刹像,心中布懼。羅刹語雲:咄!善男子!汝今若不發菩提心,當斷汝命。是人惶怖覺已,即發無上菩提心。是人命終,若在叁惡及在人天,續複憶念菩提之心,以是義故,是大涅槃威神力故,能令未發心者,作菩提因。—案:此文本唐疏。《義疏》雲:此是唐靖邁疏意。今謂雲雲,玆略不錄。
【問】:有俱生神,隨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書之,盡持授與琰魔法王。古疏作何釋耶?
【答】:秋篠雲:言俱生神者,若約實而言,神即識也,俱生神者,即阿賴耶識。以阿賴耶識,是受生之主,與身俱時而生,故名俱生。隨諸有情所作罪福,皆薰在阿賴耶識中,故言隨其所作,乃至皆具書之。或是琰魔王爲令罪人無有妄拒,伏本所作故,化作俱生神,從生已來書其罪福,或是藥師如來及經威力,現作俱生神書其罪福。言盡持授與琰魔法王者,由阿賴耶識中,具有罪福種子爲因緣,藥師如來及經威力爲增上緣,令罪福相分,現于患人第六意識之上。令琰魔王他心智起,盡見患人罪福之相,義稱盡持授與。或琰魔化作俱生神,或佛及經現俱生神,授與亦然。——案:此文本唐疏。《義疏》有別解,玆略不錄。
庚二 略出忏儀
時彼病人,親屬知識,若能爲彼歸依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請諸衆僧,轉讀此經,燃七層之燈;懸五色續命神幡。或有是處,彼識得還,如在夢中,明了自見。或經七日、或二十一日、或叁十五日、或四十九日,彼識還時,如從夢覺;皆自憶知善不善業,所得果報。由自證見業果報故;乃至命難,亦不造作諸惡之業。
【問】:燈七層,幡五色,有何義欤?
【答】:青丘有釋。今謂燈有七層,應表七覺。《止觀》雲:燈,即慧也。《輔行》雲:慧燈圓照。幡有五色,應表五陰。
【問】:燈幡之二,同是供具;如其表法,一是法門,一是正報、何爲不齊?
【答】:五陰乃是四念處也,同是七科法門而已。
【問】:或有是處,彼識得還,如在夢中,明了自見。曰或,曰如,是何義欤?
【答】:秋篠雲:謂有實死,雖複修福,識不得還;或因修福故,彼向王使所引之識,得還身中。二理不同,故複稱或。如在等者,秋篠雲:此亦即是夢,以夢類夢,故稱爲如——案:此文本唐疏。
己二 結勸
是故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皆應受持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隨力所能,恭敬供養。”
戊二 答阿難問二:初阿難問,二救脫答。 今己初
爾時,阿難問救脫菩薩曰:“善男子!應雲何恭敬、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續命幡燈,複雲何造?”
己二 救脫答
救脫菩薩言:“大德!若有病人,欲脫病苦。當爲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齋戒。應以飲食及余資具,隨力所辦,供養苾刍僧;晝夜六時,禮拜、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讀誦此經,四十九遍。然四十九燈。造彼如來形像七軀,一一像前,各置七燈;一一燈量,大如車輪;乃至四十九日,光明不絕。造五色彩幡,長四十九傑手。應放雜類衆生,至四十九。可得過度危厄之難,不爲諸橫惡鬼所持。
【問】:雲何供養芯刍僧耶?
【答】:《消災軌》雲:仍須請七僧。今謂若隨力,堪請七七僧彌善。
【問】:雲何一一皆須四十九耶?
【答】:魏塘約《易經》大衍之數而釋。今謂不爾。數用七者,如《成實論》廣明。今皆四十九者,以複七故爲數之極。例如中有不過七七。何假大衍以消今文。
【問】:何謂四十九傑手?
【答】:傑手長一尺。故晉、隋二本,及《七佛經》,皆雲四十九尺。又准《七佛經》,應外造幡。故彼經雲:造雜彩幡四十九首,並一長幡四十九尺。——案:考南山、靈芝撰述,佛傑手二尺,人傑手爲一尺。今約人傑手言也。傑手者,謂以大母指與中指張開相去之間。尺約周尺,古今人考訂周尺量,有種種異說。且據清馮雲鵬《金石索》中所考者,一周尺等于清工部營造尺六寸四分強,其說較爲近似。
【問】:應放雜類衆生,至四十九,作何釋欤?
【答】:秋篠引唐遁倫釋雲:案《正法念處經》雲:畜生有叁十四億種類。此中言四十九者,應放水陸異類至四十九。
【問】:生類無量,何放七七?
【答】:有所表故。境有齊限,心應平等。
【問】:文中屢列七等數字,亦皆有所表欤?
【答】:一一以七數者,應表七覺。智慧發生,故雲七日;煩惱滅盡,故雲七夜。七覺生八正道,故雲七日夜受八齋戒。覺覺各具七覺,故雲四十九遍。佛之七覺,我之七覺,衆生七覺,叁無差別,故雲造像七驅。覺覺各具七覺,故雲各置七燈。
丁二 明攘災難二:初正明攘難,二答阿難問。 戊初 正明攘難二:初帝王,二臣民。(從重至輕,次第言耳。魏塘雲:天子四海爲家,臣妾億兆,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四方有罪,在予一人。故歲祲民疫,皆君休戚,所當急先求忏者也。且藥師之藥,先治此人者,一是責備賢者,二是一正君而天下定之道也。今謂非謂先治帝王之意。如戒經雲:欲受國王位時,益轉輪王位時,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非謂受菩薩戒,先被國王,次轉輪王,次及百官;況責備賢者,一正國定功在卿相,王何獨賢?隋本:但王不及臣民,以故而知先治之說,不通甚矣。)
己初 帝王
複次,阿難!若刹帝利灌頂王等,災難起時。所謂:人衆疾疫難,他國侵逼難,自界叛逆難,星宿變怪難,日月薄蝕難,過時不雨難。彼刹帝利灌頂王等,爾時應于一切有情,起慈悲心,赦諸系閉。依前所說供養之法,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由此善根,及彼如來本願力故。令其國界即得安穩。風雨順時,谷稼成熟。一切有情,無病歡樂;于其國中,無有暴惡藥叉等神,惱有情者。一切惡相,皆即隱沒。而刹帝利灌頂王等,壽命色力,無病自在,皆得增益。
【問】:依前所說供養之法,何謂依前耶?
【答】:秋篠雲:謂應依前七日七夜,自受持齋戒,乃至放雜類衆生等。——案:此文本唐疏。
【問】:今列七難,與《仁王經》中七難有異同欤?
【答】:與《仁王》有異。若類同者雲雲。
案:今據《義疏》文,列表如下:
┌人衆疾疫難───《仁王護國品》雲:不但獲福,亦護衆難,若疾病苦難。
├他國侵逼難──┬《仁王受持品》雲:四方賊來侵國,內外賊起。他國即
└自界叛逆難──┘ 外賊,自界即內賊。
┌星宿變怪難───────彼雲:二十八宿,乃至各各變現。
├日月薄蝕難───────彼雲:日月失度,乃至二叁四五重輪現。
│ ┌風難──彼雲:大風吹殺,乃至火風,水風。
├非時風雨難──────┴雨難──彼雲:大水漂沒,乃至浮山流石。
└過時不…
《藥師經析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