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法門大意

  淨土法門大意

  (壬申十月在廈門妙釋寺講)

   今日在本寺演講,適值念佛會期。故爲說修淨土宗者應注意的幾項。

   修淨土宗者,第一須發大菩提心。《無量壽經》中所說“叁輩往生”者,皆須發無上菩提之心。《觀無量壽佛經》亦雲,欲生彼國者,應發菩提心。

   由是觀之,唯求自利者,不能往生。因與佛心不相應,佛以大悲心爲體故。

   常人謂淨土宗唯是送死法門(臨終乃有用)。豈知淨土宗以大菩提心爲主。常應抱積極之大悲心,發救濟衆生之宏願。

   修淨土宗者,應常常發代衆生受苦心。願以一肩負擔一切衆生,代其受苦。所謂一切衆生者,非限一縣一省,乃至全世界。若依佛經說,如此世界之形,更有不可說不可說許多之世界,有如此之多故。凡此一切世界之衆生,所造種種惡業,應受種種之苦,我願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負擔。決不畏其多苦,請旁人分任。因最初發誓願,決定願以一人之力救護一切故。

   譬如日,不以世界多故,多日出現。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衆生。今以一人之力,負擔一切衆生,亦如是。

   以上但雲以一人能救一切,是橫說。若就豎說,所經之時間,非一日、數日、數月、數年。乃經不可說不可說久遠年代,盡于未來,決不厭倦。因我願于叁惡道中,以身爲抵押品,贖出一切惡道衆生。衆生之罪未盡,我決不離惡道,誓願代其受苦。故雖經過極長久之時間,亦決不起一念悔心,一念怯心,一念厭心。我應生十分大歡喜心,以一身承當此利生之事業也。已上講應發大菩提心竟。

   至于讀誦大乘,亦是《觀經》所說。修淨土法門者,固應誦《阿彌陀經》,常念佛名。然亦可以讀誦《普賢行願品》,回向往生。因經中最勝者《華嚴經》。《華嚴經》之大旨,不出《普賢行願品》第四十卷之外。此經中說,誦此普賢願王者,能獲種種利益,臨命終時,此願不離,引導往生極樂世界,乃至成佛。故修淨土法門者,常讀誦此《普賢行願品》,最爲適宜也。

   至于作慈善事業,乃是人類所應爲者。專修念佛之人,往往廢棄世緣,懶作慈善事業,實有未可。因現生能作種種慈善事業,亦可爲生西之資糧也。

   就以上所說:

   第一勸大家應發大菩提心。否則他人將謂淨土法門是小乘,消極的、厭世的、送死的。若發心者,自無此譏評。

   複勸常讀《行願品》,可以助發增長大菩提心。

   至于作慈善事業尤要。因既爲佛徒,即應努力作利益社會種種之事業,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積極的,不起誤會。

   關于淨土宗修持法,于諸書皆詳載,無俟贅陳。故唯述應注意者數事,以備諸君參考。

   (1932年11月講于廈門妙釋寺)

  佛教之簡易修持法

   我到永春的因緣,最初發起,在叁年之前。性願老法師常常勸我到此地來,又常提起普濟寺是如何如何的好。

   兩年以前的春天,我在南普陀講律圓滿以後,妙慧師便到廈門請我到此地來。那時因爲學律的人要隨行的太多,而普濟寺中設備未廣,不能夠收容,不得已而中止。是爲第一次欲來未果。

   是年的冬天,有位善興師,他持著永春諸善友一張請帖,到廈門萬石岩去,要接我來永春。那時因爲已先應了泉州草庵之請,故不能來永春。是爲第二次欲來未果。

   去年的冬天,妙慧師再到草庵來接。本想隨請前來,不意過泉州時,又承諸善友挽留,不得已而延期至今春。是爲第叁次欲來未果。

   直至今年半個月以前,妙慧師又到泉州勸請,是爲第四次。因大衆既然有如此的盛意,故不得不來。其時在泉州各地講經,很是忙碌,因此又延擱了半個多月。今得來到貴處,和諸位善友相見,我心中非常的歡喜。自叁年前就想到此地來,屢次受了事情所阻,現在得來,滿其多年的夙願,更可說是十分的歡喜了。

   今天承諸位善友請我演講。我以爲談玄說妙,雖然極爲高尚,但于現在行持終覺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講的,且就常人現在即能實行的,約略說之。

   因爲專尚談玄說妙,譬如那饑餓的人,來研究食譜,雖山珍海錯之名,縱橫滿紙,如何能夠充饑?倒不如現在得到幾種普通的食品,即可入口。得充一飽,才于實事有濟。

   以下所講的,分爲叁段。

  一、深信因果

   因果之法,雖爲佛法入門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無論何人皆須深信。何謂因果?“因”者好比種子,下在田中,將來可以長成爲果實。“果”者譬如果實,自種子發芽,漸漸地開花結果。

   我們一生所作所爲,有善有惡,將來報應不出下列:

   桃李種 長成爲桃李——作善報善

   荊棘種 長成爲荊棘——作惡報惡

   所以我們要避凶得吉,消災得福,必須要厚植善因,努力改過遷善,將來才能夠獲得吉祥福德之好果。如果常作惡因,而要想免除凶禍災難,哪裏能夠得到呢?

   所以第一要勸大衆深信因果,了知善惡報應,一絲一毫也不會差的。

  二、發菩提心

   “菩提”二字是印度的梵語,翻譯爲“覺”,也就是成佛的意思。“發”者,是發起。故發菩提心者,便是發起成佛的心。爲什麼要成佛呢?爲利益一切衆生。須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須廣修一切善行。以上所說的,要廣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衆生,但須如何才能夠徹底呢?須不著我相。所以發菩提心的人,應發以下之叁種心:

   (一)大智心 不著我相 此心雖非凡夫所能發,亦應隨分觀察。

   (二)大願心 廣修善行

   (叁)大悲心 救衆生苦

   又發菩提心者,須發以下所記之四弘誓願:

   (一)衆生無邊誓願度 菩提心以大悲爲體,所以先說度生。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 願一切衆生,皆能斷無盡之煩惱。

   (叁)法門無量誓願學 願一切衆生,皆能學無量之法門。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 願一切衆生,皆能成無上之佛道。

   或疑“煩惱”以下之叁願,皆爲我而發,如何說是“願一切衆生”?這裏有兩種解釋:一就淺來說,我也就是衆生中的一人,現在所說的衆生,我也在其內。再進一步言,真發菩提心的,必須徹悟法性平等,決不見我與衆生有什麼差別,如是才能夠真實和菩提心相應。所以現在發願,說“願一切衆生”,有何妨耶!

  叁、專修淨土

   既然已經發了菩提心,就應該努力地修持。但是佛所說的法門很多,深淺難易,種種不同。若修持的法門與根器不相契合的,用力多而收效少。倘與根器相契合的,用力少而收效多。在這末法之時,大多數衆生的根器,和哪一種法門最相契合呢?說起來只有淨土宗。因爲泛泛修其他法門的,在這五濁惡世,無佛應現之時,很是困難。若果專修淨土法門,則依佛大慈大悲之力,往生極樂世界,見佛聞法,速證菩提,比較容易得多。所以龍樹菩薩曾說,前爲難行道,後爲易行道,前如陸路步行,後如水道乘船。

   關于淨土法門的書籍,可以首先閱覽者,《初機淨業指南》、《印光法師嘉言錄》、《印光法師文鈔》等。依此就可略知淨土法門的門徑。

   近幾個月以來,我在泉州各地方講經,身體和精神都非常的疲勞。這次到貴處來,匆促演講,不及預備,所以講說的未能詳盡。希望大衆原諒。

   (1939年4月16日講于永春桃源殿)

  人生之最後

  歲次壬申十二月,廈門妙釋寺念佛會請余講演,錄寫此稿。于時了識律師臥病不起,日夜愁苦。見此講稿,悲欣交集,遂放下身心,屏棄醫藥,努力念佛。並扶病起,禮《大悲忏》,吭聲唱誦,長跽經時,勇猛精進,超勝常人。見者聞者,靡不爲之驚喜贊歎,謂感動之力有如是劇且大耶。余因念此稿雖僅數紙,而皆撮錄古今嘉言及自所經驗,樂簡略者或有所取。乃爲治定,付刊流布焉。弘一演音記。

  第一章 緒言

   古詩雲:“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人生最後一段大事,豈可須臾忘耶!今爲講述,次分六章,如下所列。

  第二章 病重時

   當病重時,應將一切家事及自己身體悉皆放下。專意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能如是者,如壽已盡,決定往生。如壽未盡,雖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至專誠,故能滅除宿世惡業也。倘不如是放下一切專意念佛者,如壽已盡,決定不能往生,因自己專求病愈不求往生,無由往生故。如壽未盡,因其一心希望病愈,妄生憂怖,不唯不能速愈,反更增加病苦耳。

   病未重時,亦可服藥,但仍須精進念佛,勿作服藥愈病之想。病既重時,可以不服藥也。余昔臥病石室,有勸延醫服藥者,說偈謝雲:“阿彌陀佛,無上醫王,舍此不求,是謂癡狂。一句彌陀,阿伽陀藥,舍此不服,是謂大錯。”因平日既信淨土法門,諄諄爲人講說。今自患病,何反舍此而求醫藥,可不謂爲癡狂大錯耶!

   若病重時,痛苦甚劇者,切勿驚惶。因此病苦,乃宿世業障。或亦是轉未來叁途惡道之苦,于今生輕受,以速了償也。

   自己所有衣服諸物,宜于病重之時,即施他人。若依《地藏菩薩本願經·如來贊歎品》所言供養經像等,則彌善矣。

   若病重時,神識猶清,應請善知識爲之說法,盡力安慰。舉病者今生所修善業,一一詳言而贊歎之,令病者心生歡喜,無有疑慮。自知命終之後,承斯善業,決定生西。

  第叁章 臨終時

   臨終之際,切勿詢問遺囑,亦勿閑談雜話。恐彼牽動愛情,貪戀世間,有礙往生耳。若欲留遺囑者,應于康健時書寫,付人保藏。

   倘自言欲沐浴更衣者,則可順其所欲而試爲之。若言不欲,或噤口不能言者,皆不須強爲。因常人命終之前,身體不免痛苦。倘強爲移動沐浴更衣,則痛苦將更加劇。世有發願生西之人,臨終爲眷屬…

《淨土法門大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