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法門大意▪P2

  ..續本文上一頁等移動擾亂,破壞其正念,遂致不能往生者,甚多甚多。又有臨終可生善道,乃爲他人誤觸,遂起瞋心,而牽入惡道者,如經所載阿耆達王死墮蛇身,豈不可畏。

   臨終時,或坐或臥,皆隨其意,未宜勉強。若自覺氣力衰弱者,盡可臥床,勿求好看勉力坐起。臥時,本應面西右脅側臥。若因身體痛苦,改爲仰臥,或面東左脅側臥者,亦任其自然,不可強製。

   大衆助念佛時,應請阿彌陀佛接引像,供于病人臥室,令彼矚視。

   助念之人,多少不拘。人多者,宜輪班念,相續不斷。或念六字,或念四字,或快或慢,皆須預問病人,隨其平日習慣及好樂者念之,病人乃能相隨默念。今見助念者皆隨己意,不問病人,既已違其平日習慣及好樂,何能相隨默念?余願自今以後,凡任助念者,于此一事切宜留意。

   又尋常助念者,皆用引磬、小木魚。以余經驗言之,神經衰弱者,病時甚畏引磬及小木魚聲,因其聲尖銳,刺激神經,反令心神不甯。若依余意,應免除引磬、小木魚,僅用音聲助念,最爲妥當。或改爲大鍾、大磬、大木魚,其聲宏壯,聞者能起肅敬之念,實勝于引磬、小木魚也。但人之所好,各有不同。此事必須預先向病人詳細問明,隨其所好而試行之。或有未宜,盡可隨時改變,萬勿固執。

  第四章 命終後一日

   既已命終,最切要者,不可急忙移動。雖身染便穢,亦勿即爲洗滌。必須經過八小時後,乃能浴身更衣。常人皆不注意此事,而最要緊。唯望廣勸同人,依此謹慎行之。

   命終前後,家人萬不可哭。哭有何益?能盡力幫助念佛,乃于亡者有實益耳。若必欲哭者,須俟命終八小時後。

   頂門溫暖之說,雖有所據,然亦不可固執。但能平日信願真切,臨終正念分明者,即可證其往生。

   命終之後,念佛已畢,即鎖房門。深防他人入內,誤觸亡者。必須經過八小時後,乃能浴身更衣。(前文已言,今再諄囑,切記切記。)因八小時內若移動者,亡人雖不能言,亦覺痛苦。

   八小時後著衣,若手足關節硬,不能轉動者,應以熱水淋洗。用布攪熱水,圍于臂肘膝彎。不久即可活動,有如生人。

   殓衣宜用舊物,不用新者。其新衣應布施他人,能令亡者獲福。

   不宜用好棺木,亦不宜做大墳。此等奢侈事,皆不利于亡人。

  第五章 薦亡等事

   七七日內,欲延僧衆薦亡,以念佛爲主。若誦經、拜忏、焰口、水陸等事,雖有不可思議功德,然現今僧衆視爲具文,敷衍了事,不能如法,罕有實益。《印光法師文鈔》中屢斥誡之,謂其唯屬場面,徒作虛套。若專念佛,則人人能念,最爲切實,能獲莫大之利矣。

   如請僧衆念佛時,家族亦應隨念。但女衆宜在自室或布帳之內,免生譏議。

   凡念佛等一切功德,皆宜回向普及法界衆生,則其功德乃能廣大,而亡者所獲利益亦更因之增長。

   開吊時,宜用素齋,萬勿用葷,致殺害生命,大不利于亡人。

   出喪儀文,切勿鋪張。毋圖生者好看,應爲亡者惜福也。

   七七以後,亦應常行追薦,以盡孝思。蓮池大師謂:“年中常須追薦先亡。不得謂已得解脫,遂不舉行耳。”

  第六章 勸請發起臨終助念會

   此事最爲切要。應于城鄉各地,多多設立。《饬終津梁》中有詳細章程,宜檢閱之。

  第七章 結語

   殘年將盡,不久即是臘月叁十日,爲一年最後。若未將錢財預備穩妥,則債主紛來,如何抵擋?吾人臨命終時,乃是一生之臘月叁十日,爲人生最後。若未將往生資糧預備穩妥,必致手忙腳亂呼爺叫娘,多生惡業一齊現前,如何擺脫?臨終雖恃他人助念,諸事如法。但自己亦須平日修持,乃可臨終自在。奉勸諸仁者,總要及早預備才好。

   (1933年1月講于廈門妙釋寺)

  淨宗問辨

  (乙亥二月于萬壽岩講)

   古德撰述,每設問答(2),遣除惑疑,翼贊淨土,厥功偉矣。宋代而後,迄于清初,禅宗最盛,其所致疑多原于此。今則禅宗漸衰,未勞攻破。而複別有疑義,盛傳當時。若不商榷,或致诖亂(3)。故于萬壽講次(4),別述所見,冀息時疑。匪曰好辯,亦以就正有道耳。

   問:當代弘揚淨土宗者,恒謂專持一句彌陀,不須複學經、律、論等。如是排斥教理,偏贊持名,豈非主張太過耶?

   答:上根之人,雖有終身專持一句聖號者,而決不應排斥教理。若在常人,持名之外,須于經、律、論等隨力兼學,豈可廢棄?且如靈芝疏主(5),雖撰《義疏》(6),盛贊持名(7),然其自行亦複深研律藏,旁通天臺、法相等,其明證矣。

   問:有謂淨土宗人,率多抛棄世緣,其信然欤?

   答:若修禅定,或止觀,或密咒等,須謝絕世緣,入山靜習。淨土法門則異于是,無人不可學,無處不可學。士、農、工、商各安其業,皆可隨分修持淨土。又于人事善利,群衆公益,一切功德,悉應盡力集積,以爲生西資糧,何可雲抛棄耶!

   問:前雲修淨業者不應排斥教理、抛棄世緣,未審出何經論?

   答:經論廣明,未能具陳,今略舉之。

   《觀無量壽佛經》雲:“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淨業正因。”

   《無量壽經》雲:“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植諸德本,至心回向。歡喜信樂,修菩薩行。”

   《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雲:佛告彌勒菩薩言:“菩薩發十種心:一者,于諸衆生,起于大慈,無損害心;二者,于諸衆生,起于大悲,無逼惱心;叁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者,于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于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于諸衆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于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十者,于諸如來,舍離諸相,起隨念心。若人于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極樂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

   問:菩薩應常處娑婆,代諸衆生受苦。何故求生西方?

   答:靈芝疏主初出家時,亦嘗堅持此見,輕謗淨業。後遭重病,色力痿羸,神識迷茫,莫知趣向。既而病瘥,頓覺前非,悲泣感傷,深自克責。以初心菩薩未得無生法忍,志雖洪大,力不堪任也。《大智度論》雲:“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衆生,無有是處。譬如嬰兒不得離母,又如弱羽只可傳枝(8)。未證無生法忍者,要須常不離佛也。”

   問:法相宗學者,欲見彌勒菩薩,必須求生兜率耶?

   答:不盡然也。彌勒菩薩乃法身大士,塵塵刹刹,同時等遍。兜率內院有彌勒,極樂世界亦有彌勒。故法相宗學者不妨求生西方。且生西方已,並見彌陀及諸大菩薩,豈不更勝?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雲:“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

   又《阿彌陀經》雲:“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據上所引經文,求生西方,最爲殊勝也。故慈恩教主窺基大師(9),曾撰《阿彌陀經通贊》叁卷,及《疏》一卷,普勸衆生同歸極樂。遺範具在,的可依承。

   問:兜率近而易生,極樂遠過十萬億佛土,若欲往生,不綦(10)難欤?

   答:《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雲:“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靈芝《彌陀義疏》雲:“十萬億佛土,凡情疑遠,彈指可到。十方淨穢同一心故,心念迅速不思議故。”由是觀之,無足慮也。

   問:聞密宗學者雲:“若唯修淨土法門,念念求生西方,即漸漸減短壽命,終致夭亡。故修淨業者,必須兼學密宗長壽法,相輔而行,乃可無慮。”其說確乎?

   答:自古以來,專修淨土之人,多享大年,且有因念佛而延壽者。前說似難信也。又既已發心求生西方,即不須顧慮今生壽命長短,若顧慮者必難往生。人世長壽不過百年,西方則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智者權衡其間,當知所輕重矣。

   問:有謂彌陀法門,專屬送死之教;若藥師法門,生能消災延壽,死則往生東方淨刹,豈不更善?

   答:彌陀法門,于現生何嘗無有利益?具如經論廣明。今且述余所親聞事實四則證之,以息其疑:

   一、瞽目重明。嘉興範古農友人戴君,曾卒業于上海南洋中學,忽爾雙目失明,憂郁不樂。古農乃勸彼念阿彌陀佛,並介紹居住平湖報本寺,日夜一心專念。如是年余,雙目重明如故。此事古農爲余言者。

   二、沈疴頓愈。海鹽徐蔚如,旅居京師,屢患痔疾,經久不愈。曾因事遠出,乘人力車,磨擦顛簸,歸寓之後,痔乃大發,痛徹心髓,經七晝夜不能睡眠,病已垂危。因憶《華嚴·十回向品》代衆生受苦文,依之發願,後即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不久遂能安眠,醒後痔疾頓愈。迄今已十數年,未曾再發。此事蔚如嘗與印光法師言之。余複致書詢問,彼言確有其事也。

   叁、冤鬼不侵。四川釋顯真,又字西歸。在家時曆任縣長,殺戮土匪甚多。出家不久,即住甯波慈溪五磊寺,每夜夢見土匪多人,血肉狼藉,凶暴憤怒,執持槍械,向其索命。遂大恐懼,發勇猛心,專念阿彌陀佛,日夜不息,乃至夢中亦能持念。夢見土匪,即念佛號以勸化之。自是夢中土匪漸能和馴。數月以後,不複見矣。余與顯真同住最久,嘗爲余言其往事,且歎念佛功德之不可思議也。

   四、危難得免。溫州吳璧華,勤修淨業,行住坐臥,恒念彌陀聖號。十一年壬戌七月下旬…

《淨土法門大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