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法门大意▪P2

  ..续本文上一页等移动扰乱,破坏其正念,遂致不能往生者,甚多甚多。又有临终可生善道,乃为他人误触,遂起瞋心,而牵入恶道者,如经所载阿耆达王死堕蛇身,岂不可畏。

   临终时,或坐或卧,皆随其意,未宜勉强。若自觉气力衰弱者,尽可卧床,勿求好看勉力坐起。卧时,本应面西右胁侧卧。若因身体痛苦,改为仰卧,或面东左胁侧卧者,亦任其自然,不可强制。

   大众助念佛时,应请阿弥陀佛接引像,供于病人卧室,令彼瞩视。

   助念之人,多少不拘。人多者,宜轮班念,相续不断。或念六字,或念四字,或快或慢,皆须预问病人,随其平日习惯及好乐者念之,病人乃能相随默念。今见助念者皆随己意,不问病人,既已违其平日习惯及好乐,何能相随默念?余愿自今以后,凡任助念者,于此一事切宜留意。

   又寻常助念者,皆用引磬、小木鱼。以余经验言之,神经衰弱者,病时甚畏引磬及小木鱼声,因其声尖锐,刺激神经,反令心神不宁。若依余意,应免除引磬、小木鱼,仅用音声助念,最为妥当。或改为大钟、大磬、大木鱼,其声宏壮,闻者能起肃敬之念,实胜于引磬、小木鱼也。但人之所好,各有不同。此事必须预先向病人详细问明,随其所好而试行之。或有未宜,尽可随时改变,万勿固执。

  第四章 命终后一日

   既已命终,最切要者,不可急忙移动。虽身染便秽,亦勿即为洗涤。必须经过八小时后,乃能浴身更衣。常人皆不注意此事,而最要紧。唯望广劝同人,依此谨慎行之。

   命终前后,家人万不可哭。哭有何益?能尽力帮助念佛,乃于亡者有实益耳。若必欲哭者,须俟命终八小时后。

   顶门温暖之说,虽有所据,然亦不可固执。但能平日信愿真切,临终正念分明者,即可证其往生。

   命终之后,念佛已毕,即锁房门。深防他人入内,误触亡者。必须经过八小时后,乃能浴身更衣。(前文已言,今再谆嘱,切记切记。)因八小时内若移动者,亡人虽不能言,亦觉痛苦。

   八小时后着衣,若手足关节硬,不能转动者,应以热水淋洗。用布搅热水,围于臂肘膝弯。不久即可活动,有如生人。

   殓衣宜用旧物,不用新者。其新衣应布施他人,能令亡者获福。

   不宜用好棺木,亦不宜做大坟。此等奢侈事,皆不利于亡人。

  第五章 荐亡等事

   七七日内,欲延僧众荐亡,以念佛为主。若诵经、拜忏、焰口、水陆等事,虽有不可思议功德,然现今僧众视为具文,敷衍了事,不能如法,罕有实益。《印光法师文钞》中屡斥诫之,谓其唯属场面,徒作虚套。若专念佛,则人人能念,最为切实,能获莫大之利矣。

   如请僧众念佛时,家族亦应随念。但女众宜在自室或布帐之内,免生讥议。

   凡念佛等一切功德,皆宜回向普及法界众生,则其功德乃能广大,而亡者所获利益亦更因之增长。

   开吊时,宜用素斋,万勿用荤,致杀害生命,大不利于亡人。

   出丧仪文,切勿铺张。毋图生者好看,应为亡者惜福也。

   七七以后,亦应常行追荐,以尽孝思。莲池大师谓:“年中常须追荐先亡。不得谓已得解脱,遂不举行耳。”

  第六章 劝请发起临终助念会

   此事最为切要。应于城乡各地,多多设立。《饬终津梁》中有详细章程,宜检阅之。

  第七章 结语

   残年将尽,不久即是腊月三十日,为一年最后。若未将钱财预备稳妥,则债主纷来,如何抵挡?吾人临命终时,乃是一生之腊月三十日,为人生最后。若未将往生资粮预备稳妥,必致手忙脚乱呼爷叫娘,多生恶业一齐现前,如何摆脱?临终虽恃他人助念,诸事如法。但自己亦须平日修持,乃可临终自在。奉劝诸仁者,总要及早预备才好。

   (1933年1月讲于厦门妙释寺)

  净宗问辨

  (乙亥二月于万寿岩讲)

   古德撰述,每设问答(2),遣除惑疑,翼赞净土,厥功伟矣。宋代而后,迄于清初,禅宗最盛,其所致疑多原于此。今则禅宗渐衰,未劳攻破。而复别有疑义,盛传当时。若不商榷,或致诖乱(3)。故于万寿讲次(4),别述所见,冀息时疑。匪曰好辩,亦以就正有道耳。

   问:当代弘扬净土宗者,恒谓专持一句弥陀,不须复学经、律、论等。如是排斥教理,偏赞持名,岂非主张太过耶?

   答:上根之人,虽有终身专持一句圣号者,而决不应排斥教理。若在常人,持名之外,须于经、律、论等随力兼学,岂可废弃?且如灵芝疏主(5),虽撰《义疏》(6),盛赞持名(7),然其自行亦复深研律藏,旁通天台、法相等,其明证矣。

   问:有谓净土宗人,率多抛弃世缘,其信然欤?

   答:若修禅定,或止观,或密咒等,须谢绝世缘,入山静习。净土法门则异于是,无人不可学,无处不可学。士、农、工、商各安其业,皆可随分修持净土。又于人事善利,群众公益,一切功德,悉应尽力集积,以为生西资粮,何可云抛弃耶!

   问:前云修净业者不应排斥教理、抛弃世缘,未审出何经论?

   答:经论广明,未能具陈,今略举之。

   《观无量寿佛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无量寿经》云:“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欢喜信乐,修菩萨行。”

   《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云:佛告弥勒菩萨言:“菩萨发十种心: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若人于此十种心中,随成一心,乐欲往生极乐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

   问:菩萨应常处娑婆,代诸众生受苦。何故求生西方?

   答:灵芝疏主初出家时,亦尝坚持此见,轻谤净业。后遭重病,色力痿羸,神识迷茫,莫知趣向。既而病瘥,顿觉前非,悲泣感伤,深自克责。以初心菩萨未得无生法忍,志虽洪大,力不堪任也。《大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譬如婴儿不得离母,又如弱羽只可传枝(8)。未证无生法忍者,要须常不离佛也。”

   问:法相宗学者,欲见弥勒菩萨,必须求生兜率耶?

   答:不尽然也。弥勒菩萨乃法身大士,尘尘刹刹,同时等遍。兜率内院有弥勒,极乐世界亦有弥勒。故法相宗学者不妨求生西方。且生西方已,并见弥陀及诸大菩萨,岂不更胜?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

   又《阿弥陀经》云:“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据上所引经文,求生西方,最为殊胜也。故慈恩教主窥基大师(9),曾撰《阿弥陀经通赞》三卷,及《疏》一卷,普劝众生同归极乐。遗范具在,的可依承。

   问:兜率近而易生,极乐远过十万亿佛土,若欲往生,不綦(10)难欤?

   答:《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灵芝《弥陀义疏》云:“十万亿佛土,凡情疑远,弹指可到。十方净秽同一心故,心念迅速不思议故。”由是观之,无足虑也。

   问:闻密宗学者云:“若唯修净土法门,念念求生西方,即渐渐减短寿命,终致夭亡。故修净业者,必须兼学密宗长寿法,相辅而行,乃可无虑。”其说确乎?

   答:自古以来,专修净土之人,多享大年,且有因念佛而延寿者。前说似难信也。又既已发心求生西方,即不须顾虑今生寿命长短,若顾虑者必难往生。人世长寿不过百年,西方则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智者权衡其间,当知所轻重矣。

   问:有谓弥陀法门,专属送死之教;若药师法门,生能消灾延寿,死则往生东方净刹,岂不更善?

   答:弥陀法门,于现生何尝无有利益?具如经论广明。今且述余所亲闻事实四则证之,以息其疑:

   一、瞽目重明。嘉兴范古农友人戴君,曾卒业于上海南洋中学,忽尔双目失明,忧郁不乐。古农乃劝彼念阿弥陀佛,并介绍居住平湖报本寺,日夜一心专念。如是年余,双目重明如故。此事古农为余言者。

   二、沉疴顿愈。海盐徐蔚如,旅居京师,屡患痔疾,经久不愈。曾因事远出,乘人力车,磨擦颠簸,归寓之后,痔乃大发,痛彻心髓,经七昼夜不能睡眠,病已垂危。因忆《华严·十回向品》代众生受苦文,依之发愿,后即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不久遂能安眠,醒后痔疾顿愈。迄今已十数年,未曾再发。此事蔚如尝与印光法师言之。余复致书询问,彼言确有其事也。

   三、冤鬼不侵。四川释显真,又字西归。在家时历任县长,杀戮土匪甚多。出家不久,即住宁波慈溪五磊寺,每夜梦见土匪多人,血肉狼藉,凶暴愤怒,执持枪械,向其索命。遂大恐惧,发勇猛心,专念阿弥陀佛,日夜不息,乃至梦中亦能持念。梦见土匪,即念佛号以劝化之。自是梦中土匪渐能和驯。数月以后,不复见矣。余与显真同住最久,尝为余言其往事,且叹念佛功德之不可思议也。

   四、危难得免。温州吴璧华,勤修净业,行住坐卧,恒念弥陀圣号。十一年壬戌七月下旬…

《净土法门大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