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法門大意▪P3

  ..續本文上一頁,溫州飓風暴雨,牆屋倒壞者甚多。是夜璧華適臥牆側,默念佛號而眠。夜半,牆忽傾圮,磚礫泥土墜落遍身,家人疑已壓斃,相率奮力除去磚土,見璧華安然無恙,猶念佛號不辍。察其顔面,以至肢體,未有毫發損傷,乃大驚歎,共感佛恩。其時余居溫州慶福寺,風災翌日,璧華親至寺中向余言之。璧華早歲奔走革命,後信佛法,于北京、溫州、杭州及東北各省,盡力弘揚佛化,並主辦赈濟慈善諸事。臨終之際,持念佛號,諸根悅豫,正念分明。及大殓時,頂門猶溫。往生極樂,可無疑矣。

  ------------------------------------------

   (1) 本文作于1935年3月(乙亥二月),其時弘一法師居廈門禾山萬壽岩,校讀靈芝元照律師所著《阿彌陀經義疏》。萬壽岩住持本妙法師,請他宣講《阿彌陀經》。弘一法師因據《義疏》,隨力敷講,並撰《義疏撷錄》。開講期間,又撰本文,采用問答形式,闡揚淨土法門,剖析甚詳,亦可見師皈心淨土之懇摯。

   (2) 每設問答:經常采取問答的文體。

   (3) 诖亂:造成混亂。诖(guà):過誤。

   (4) 萬壽講次:在萬壽岩講經期間。次:期間。

   (5) 靈芝:北宋律宗高僧元照,晚年主杭州靈芝寺叁十年,世稱靈芝尊者。早年輕視淨土法門,後遭重病,閱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始歸心淨土法門。並依善導之說,一意專持阿彌陀佛名號,發願領衆同修念佛。常言:“生弘律範,死歸安養。平生所得,唯二法門。”著有《觀無量壽佛經義疏》、《阿彌陀經義疏》等。

   (6) 《義疏》:即《阿彌陀經義疏》。

   (7) 持名:以專心持念阿彌陀佛名號爲修持方式。

   (8) 弱羽:指幼鳥羽翼未成。傳枝:從一根樹枝移到另一根相鄰的樹枝。

   (9) 窺基:玄奘弟子,法相宗初祖。因常住大慈恩寺,世稱慈恩大師。其淨土著述有《阿彌陀經疏》1卷、《阿彌陀經通贊疏》3卷等。

   (10) 綦(qí):極。

  苦樂對覽表

  宋慈雲忏主說二土修行難易十種,今以苦樂對之,列表如下:

  ┌──────────┬────────────────┐

  │  娑婆世界  │  極樂世界  │

  ├──────────┼────────────────┤

  │ 一、有不常值佛苦 │ 一、受花開見佛,常得親近之樂 │

  │ 二、有不聞說法苦 │ 二、受水鳥樹林皆宣妙法之樂  │

  │ 叁、有惡友牽纏苦 │ 叁、受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樂  │

  │ 四、有群魔惱亂苦 │ 四、受諸佛護念,遠離魔事之樂 │

  │ 五、有輪回不息苦 │ 五、受橫截生死,永脫輪回之樂 │

  │ 六、有難免叁途苦 │ 六、受遠離惡道,名且不聞之樂 │

  │ 七、有塵緣障道苦 │ 七、受受用自在,不須經營之樂 │

  │ 八、有壽命短促苦 │ 八、受與佛同壽,更無限量之樂 │

  │ 九、有修行退失苦 │ 九、受入正定聚,永無退轉之樂 │

  │ 十、有佛道難成苦 │ 十、受一生行滿,所作成辦之樂 │

  └──────────┴────────────────┘

   《阿彌陀經》雲:“無有衆苦,但受諸樂。”衆苦者,謂叁苦、八苦、無量諸苦。叁苦統論叁界,八苦唯約人間。今以八苦與極樂世界之樂對之,列表如下:

  ┌──────────────────┬────────────┐

  │  娑婆世界  │  極樂世界  │

  ├──────────────────┼────────────┤

  │ 一、生苦,居于胎獄之中  │ 一、受蓮花化生之樂  │

  │ 二、老苦,現其衰朽之像  │ 二、受相好具足之樂  │

  │ 叁、病苦,諸根痛患  │ 叁、受安甯自在之樂  │

  │ 四、死苦,四大分散  │ 四、受壽命無量之樂  │

  │ 五、愛別離苦,欲合偏離  │ 五、受海會相聚之樂  │

  │ 六、冤憎會苦,欲避偏逢  │ 六、受上善俱會之樂  │

  │ 七、求不得苦,欲得偏失  │ 七、受所欲如意之樂  │

  │ 八、五蘊熾盛苦,煩惱之火晝夜熾燃 │ 八、受觀照蘊空之樂  │

  └──────────────────┴────────────┘

   華民二十七年,歲次戊寅七月十叁日,余剃染出家二十周年。是日諸善友集聚尊元經樓,爲余誦經忏罪。余于是日始講《阿彌陀經》一卷,回向衆生,同證菩提。並書《苦樂對覽表》二紙,呈奉經樓,以爲紀念焉。沙門一音。

   (1938年8月8日書于漳州尊元經樓)

  勸人聽鍾念佛文

  近有人新發明聽鍾念佛之法,至爲奇妙。今略述其方法如下,修淨業者,幸試用之;並希以是廣爲傳播焉。

   凡座鍾、挂鍾行動之時,若細聽之,作“丁當丁當”之響(“丁”字響重,“當”字響輕)。即依此“丁當丁當”四字,設想作“阿彌陀佛”四字。或念六字佛者,以第一“丁”字爲“南無”,第一“當”字爲“阿彌”,第二“丁”字爲“陀”,第二“當”字爲“佛”。亦止用“丁當丁當”四字而成之也。

   又倘以其轉太速,而欲遲緩者。可加一倍,用“丁當丁當丁當丁當”八字,假想作“阿彌陀佛”四字,即是每一“丁當”爲一字也。或念六字佛者,以第一“丁當”爲“南無”,第二“丁當”爲“阿彌”,第叁“丁當”爲“陀”,第四“丁當”爲“佛”也。

   繪圖如下:

  ┌──┬──────────────────┐

  │  │  丁 當 丁 當  │

  │  │ 四字佛  │ │ │ │  │

  │普通│  阿 彌 陀 佛  │

  │  ├──────────────────┤

  │念法│  丁  當  丁  當  │

  │  │ 六字佛  │  │  │  │  │

  │  │   南無 阿彌  陀  佛  │

  └──┴──────────────────┘

  ┌──┬──────────────────┐

  │  │   丁當 丁當 丁當 丁當  │

  │  │ 四字佛  │  │  │  │  │

  │遲緩│  阿  彌  陀  佛  │

  │  ├──────────────────┤

  │念法│   丁當 丁當 丁當 丁當  │

  │  │ 六字佛  │  │  │  │  │

  │  │   南無 阿彌  陀  佛  │

  └──┴──────────────────┘

   所用之鍾,宜擇“丁當丁當”速度調勻者用之。又欲其音響輕微者,可以布類覆于其上。(如晝間欲其響大者,將布撤去。夜間欲其音響輕者,將布覆上。)

   初學念佛者,若不持念珠記數,最易懈怠間斷。若以此鍾時常隨身,倘有間斷,一聞鍾響,即可警覺也。又在家念佛者,居室附近,不免喧鬧,若攝心念佛,殊爲不易。今以此鍾置于身旁,用耳專聽鍾響,其他喧鬧之聲,自可不至擾亂其耳也。又聽鍾工夫能純熟者,則“丁當丁當”之響,即是“阿彌陀佛”之聲。鍾響佛聲,無二無別。鍾響則佛聲常現矣。

   普陀印光法師《覆永嘉論月律師函》雲:“凡夫之心,不能無依,而娑婆耳根最利。聽自念佛之音亦親切。但初機未熟,久或昏沈,故聽鍾念之,最爲有益也。”

   (載1927年《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第十七期)

  爲性常法師掩關筆示法則

  古人掩關皆爲專修禅定或念佛,若研究叁藏則不限定掩關也。仁者此次掩關,實爲難得之機會。應于每日時間,以叁分之二專念佛誦經(或默閱,但不可生分別心),以叁分之一時間溫習《戒本》、《羯磨》及習世間文字。因機會難可再得,不于此時專心念佛,以後恐無此勝緣。至于研究等事,在掩關時雖無甚成績,俟將來出關後,盡可緩緩研究也。

   念佛一事,萬不可看得容易。平日學教之人,若令息心念佛,實第一困難之事。但亦不得不勉強而行也。此事至要至要,萬不可輕忽!誦經之事可以如常。又每日須拜佛若幹拜,既有功德,亦可運動身體也。念佛時亦宜數數經行,因關中運動太少,食物不宜消化,故宜禮拜經行也。念佛之事,一人甚難行,宜與義俊法師協定課程,二人同時行之。可以互相策勵,不致懈怠中止也。

   課程大致如下:

   早粥前念佛,出聲或默念隨意。

   早粥後稍休息。禮佛誦經。九時至十一時研究。

   午飯後休息。二時至四時研究(研究時間,每日以四小時爲限,不可多)。四時半起禮佛誦經。

   黃昏後專念佛。晚間可以不點燈,唯佛前供琉璃燈可耳。

   叁年之中,可與義俊法師講《戒本》及《表記》、《羯磨》六遍。每半年講一遍。自己既能溫習,亦能令他人得益。昔南山律祖,尚聽律十二遍,未嘗厭倦。何況吾等鈍根之人耶?《戒本》、《羯磨》能十分明了,且記憶不忘,將來出關之後,再學《行事鈔》等非難事矣。

   世俗文字略學《四書》及曆史等。《學生字典》宜學全部,但若鮮暇,不妨缺略。因此等事,出關之後仍可學習也。若念佛等,出關之後,恐難繼續,唯在關中,能專心也。

   又在閉關時,宜注意者如下:

   不可閑談,不晤客人,不通信。(有十分要事,寫一紙條交與護關者。)

   凡一切事,盡可俟出關後再料理也。時機難得,光陰可貴,念之!念之!

   余既無道德,又乏學問。今見仁者以誠懇之意,諄諄請求,故略據拙見拉雜書此,以備采擇。

   性常關主慧察。 乙亥四月一日,演音書。

   (1935年5月3日作于泉州開元寺)

  萬壽岩念佛堂開堂演詞

  今日萬壽禅寺念佛堂開堂,余得參末席,深爲榮幸。近十數年來,閩南佛法日益隆盛,但念佛堂尚未建立,悉皆引爲憾…

《淨土法門大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