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踐佛法
第叁篇 六度四攝
壹‧前言
佛法浩瀚無邊,但是歸納起來總不出: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五乘佛法。此五乘佛法是依發心、目的與方法的不同而區別。人天乘是佛陀所施設的方便法門,是世間法,不能了生死。聲聞、緣覺乘雖然可以了脫生死,超出叁界,但是只爲自度,只能「拔一己之苦,得一己之樂」,未能度衆利他,佛陀斥爲「焦芽敗種」,可見仍非究竟。唯有自利利他,自度度人,發四弘誓願,修六度四攝法門,圓滿佛果的菩薩乘,才是佛法的究竟法門。
發心趣求大乘的菩薩,以六度爲主要修行方法,《增一阿含經》序說:「菩薩發意趣大乘,如來說此種種別,人尊說六度無極,布施持戒忍精進,禅智慧力如月初,逮度無極觀諸法。」
菩薩如果修行六波羅蜜,具足福慧資糧,圓滿所修,便得證悟無上正等菩提。如《發菩提心經論》卷上說:「布施是菩提因,攝取一切諸衆生故;持戒是菩提因,具足衆善,滿本願故;忍辱是菩提因,成就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故;精進是菩提因,增長善行,于諸衆生勤教化故;禅定是菩提因,菩薩善自調伏,能知衆生諸心行故;智慧是菩提因,具足能知諸法性相故。取要言之,六波羅蜜是菩提正因,四無量心叁十七品諸萬行共相助成。若菩薩修集六波羅蜜,隨其所行,漸漸得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可見六度四攝是成就菩提道果的必備條件。
貳‧六度的意義與內容
「六波羅蜜」,梵語sad-paramita,sat-paramita。全稱「六波羅蜜多」,譯作「六度」、「六度無極」、「六到彼岸」。波羅蜜譯爲度,是指到彼岸的意思,也就是達成理想,完成的意思,是大乘佛教中菩薩欲成佛道所實踐的六種修行方法。
六波羅蜜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其意義、內容如下:
一、布施
布施,梵語「檀那」,此雲「布施」,布己所有,施與衆生,這是攝受衆生的第一步。「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在生活上先給予滿足後,才容易引領衆生修行入道。布施有叁種:
1.財施:內財施與外財施。布施頭、目、腦髓生命,叫做內財施;施舍田園舍宅、衣食財寶,稱外財施。
2.法施:以佛法化導衆生,使其得度,稱爲法施。「諸供養中,法供養爲最」,
《金剛經》雲:「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所得福德,不如受持四句偈等,乃至爲他人說。」法施的殊勝難得,可見一斑。
3.無畏施:屬于精神力量的布施。給予苦難者以精神上的慰藉,使他遠離恐怖畏懼;或者自己持戒忍辱,不侵犯他人,使對方免于畏懼。譬如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使衆生遠離怖畏,便是施無畏。
布施的可貴,就其功德而言,除了可以去除悭貪的煩惱障之外,行布施可以去除怨害,廣結善緣,得到富貴安穩。如《四十二章經》說:「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可見布施功德之大。
二、持戒
持戒,梵語屍羅。持是持守不犯,戒有叁聚淨戒。戒是修行的基礎,解脫的根本。叁無漏學中,戒學居首。《大智度論》說:「大惡病中,戒爲良藥;大恐怖中,戒爲守護;死暗冥中,戒爲明燈;于惡道中,戒爲橋梁;死海水中,戒爲大船。」可見戒的重要。叁聚戒爲:
1.攝律儀戒;又作自性戒、一切菩薩戒。是舍斷一切諸惡,含攝諸律儀的止惡行,是出家、在家等七衆弟子所共受的戒。而隨在家、出家的不同,分別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條。
2.攝善法戒:又作受善法戒、攝持一切菩提道戒。是指修習一切善法。此戒爲修善門,是菩薩所修持的律儀戒。
3.攝衆生戒:又作饒益有情戒、作衆生益戒。以慈心攝受利益一切衆生,爲利生門。
菩薩戒雖然衆多,但是總不出這叁聚淨戒。持守律儀戒,便能離惡防非,使身語意叁業正行清淨;持守攝善法戒,便能廣集一切善行;持守饒益有情戒,便能利益救濟一切衆生。叁聚淨戒兼持具足,便能自利利他,功德圓滿。
叁、忍辱
忍辱,梵語羼提。意指凡是加諸于身心的苦惱、侮辱、迫害等,都能忍受。忍辱可以讓身心安穩,分爲叁種:
1.耐怨害忍:受他人的怨憎惱害,而能忍耐。
2.安受苦忍:對疾病、天災的逼害,能夠安忍而不退失修行道心。
3.谛察法;忍又作觀察法忍,即觀察諸法不生不滅的真理,心能安住不動。
菩薩修行忍辱,能忍受別人的辱罵,忍受別人的毒打,忍受別人的瞋恚,而不加以報複;對于世間的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八法,心不爲所動,一切煩惱皆不能染。因爲能夠忍辱,因此護戒清淨,所修善法皆能成就。從前佛陀在因地作忍辱仙人,被割截身體,卻絲毫不瞋不動,而能成就大道。因此,忍辱的力量最大。
四、精進
精進,梵語毗離耶,意思是勇猛勤策進修諸善法,依照佛教的教義,在修善斷惡,去染轉淨的修行過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上進。
精進能普遍一切善行,與一切功德相應,因此,《大智度論》卷十五說:「精進法是一切諸善之根本,能出生一切諸道法,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精進有叁種:
1.披甲精進:菩薩修行精進,不畏懼諸苦,勇往直前,譬如戰士披铠甲,自然有恃無恐。
2.攝善精進:大小諸善,能勤行不倦。
3.利樂精進:菩薩利益勸化衆生,不疲不厭。
精進能使善法日增,速得成就,如佛陀在因地修行時,因爲精進的原因,比彌勒菩薩早九劫成就佛道。
五、禅定
禅定,梵語禅那,指令心專注于某一對象,而達于不散亂的狀態。
凡夫攀緣五欲六塵,心如猿猴,又如脫缰的野馬,到處流蕩,片刻不止,因此修行難成。《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說:「靜慮能生智,定複從智生,佛果大菩提,定慧爲根本。……衆生妄心起,如翳見空花,唯定慧能治,諸佛說如是。衆生心躁動,猶如旋火輪,若欲止息時,無過修靜慮。」禅定除了能止息內心的妄念之外,並且可藉由禅定而啓發智慧。禅定分爲叁種:
1.世間禅:指色界、無色界的四禅八定,爲凡夫所修的禅定。
2.出世間禅:有觀、練、熏、修四種,爲超出叁界的大小乘禅定。
3.出世間上上禅:如自性等九種大禅,爲佛的大定。
禅定不可思議,可引發神境通,得以飛行自在,並且可得到十種利益:
1.安住儀式:習諸禅定,諸根寂靜,正定現前,自然安住,無有勉強。
2.行慈境界:常有慈愛心,無傷殺衆生的惡念,對于衆生,悉皆安穩。
3.無煩惱:諸根寂靜,貪瞋癡等一切煩惱自然不生。
4.守護諸根:常防護眼等諸根,不爲色等諸塵所動。
5.無食喜樂:得禅味以資道體,因此雖然沒有飲食,也自然欣悅。
6.遠離愛欲:心不散亂,對一切愛欲都無染著。
7.修禅不空:雖然有諸禅的功德,證得真空的道理,但是不墮于斷滅之空。
8.解脫魔:能遠離生死,一切魔網都不能纏縛。
9.安住佛境:開發無量智慧,通達甚深法義,對于佛的知見自然明了,因此心地寂滅,住持不動。
10.解脫成熟:惑業不能迷亂,無礙解脫自然圓熟。
六、般若
般若,梵語般若,此翻智慧。指修習八正道以及諸波羅蜜,而顯現的真實智慧,此智慧是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智慧,因此稱爲般若。
般若爲六度的根本,是一切善法的淵源,能夠度越生死之海,到達菩提彼岸,因此稱爲諸佛之母。《大智度論》說:「諸佛及般若,能利益一切;般若爲之母,能出生養育。佛爲衆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則爲一切衆生之祖母。」般若分爲叁種:
1.實相般若:是般若的理體,衆生所本具,離一切虛妄之相,是般若的實性,即一切種智。
2.觀照般若:是觀照實相的實智,了知諸法沒有自性,所以稱爲觀照,即一切智。
3.方便般若:是分別諸法的權智,善巧分別諸法,稱爲方便,即道種智。
大乘般若的妙用,不僅在徹悟諸法實相,離一切虛妄而得解脫,更重要的是菩薩以此無所得的般若大方便,廣行六度萬行,而能「一切舍不取施想;持戒不缺而不依戒;住于忍力而不住衆生想;行于精進而離身心;修禅而無所住。」不著一切而具足一切,以完成佛道。
此六波羅蜜爲戒、定、慧叁學所攝,根據《解深密經》卷四載:施、戒、忍叁波羅蜜爲增上戒學所攝;禅波羅蜜爲增上心學所攝;般若波羅蜜爲增上慧學所攝;精進波羅蜜則通爲叁學所攝。
關于六波羅蜜與福智二資糧的關系,依《解深密經》卷四與《菩薩地持經》卷一所說:施、戒、忍叁波羅蜜是福德資糧,般若是智慧資糧,精進與禅定二者通福、智二資糧。六度修滿,具足福慧莊嚴,則能成就佛果。
菩薩修行的中心德目,于法相宗等,又將六波羅蜜的智慧波羅蜜開爲方便善巧、願、力、智等四波羅蜜,合爲十波羅蜜,作爲菩薩的勝行,以配菩薩十地,說明修行次第。
菩薩修行六度,主要爲對治自心悭吝、惡業、恚心、懈怠、亂心、愚癡等六種煩惱,除了利益衆生外,並行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以深入人群,普度衆生。四攝法正是菩薩攝受衆生,令其生起親愛心而引入佛道的四個方便法。
參‧四攝法的意義與內容
四攝法是權巧度衆的方便法門,皆以巧慧爲根本。但因衆生的根基與需要的不同,在每一法中又另有它的差別,分類如下:
一、布施攝
布施攝,又作布施攝事、布施隨攝方便、惠施、隨攝方便。以無所施的心,施授真理(法施)與施舍財物(財施)。如果有衆生樂財,則布施財;如果樂法,則布施法,令衆生生起親愛的心,而依附菩薩受道。布施攝分…
《如何實踐佛法 第叁篇 六度四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