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些零散的東西整合起來,很多人不知有問題,沒辦法去發現問題,所以他就只能片片斷斷讀很多書,可是對他們好象不相關,爲什麼?因爲不能對治他們的問題!學佛能不能進步?跟這有很大的關系;就是否在對我們問題,在做修正。
所以有一次有人打坐,我問:打坐坐完要如何?他說要開悟!我說你開悟之後要怎麼?他說要成佛!度衆生!我說你都是爲別人操心,你自己都沒問題,這樣學佛一定會有問題的;因爲學佛最根本的前題,就是解決我們自己身心的問題,所以要關心自己的問題,或者關心整個人類的問題,我們就會把所有的片斷學問連結起來做思考。
我想主要一句話,就是要用心!我覺得大部份人是不會用心,上次在法雲寺講到一個問題說:衆生沒有佛性?我們從理論上說衆生應該都有佛性,應該都能夠覺悟,但大部份是沒有悟性的,爲什麼?因爲不會用心!
有人根本不學,有人只是拾人牙慧,不知道如何去學根本?不知道如何去用心?我們不要說覺悟佛法,就是世界上先知先覺的發明家,都是很有限的,大部份人還是後知後覺,不知不覺的居多,這差別就剛才講的,你會不會去用心,會不會去找問題?會不會去觀察問題?
(36)問:譬如在大部份的經典都提到要廣觀諸法,然後再觀自身;以大乘就是要有資糧、加行、然後見道位、修道位等等的次第循行以進;我們說參話頭以它爲核心而引申的,如果我們以這作爲話頭,作爲你參的內容,可說也等于先觀自身,可是我曾經有這樣一個概念就是,如果我們在前面的資糧積聚的不足,你的悟境是沒有辦法往上;再來就說你的後得智也沒有辦法保任,這樣也就說,前面的資糧非常重要,在這點上請老師解答!
答:資糧位沒有錯是很重要,但重點在于建立正確的知見,不在于廣泛的收集知識。就像剛才所講:如果我們是在根本上做功夫,並不是那麼繁複,那當然就夠了;如果是在枝末上做功夫,叁藏十二部經那麼多,你愈看愈分歧,如果在根本重點做功夫,那只要建立一些基本的知見。
我常說:釋迦牟尼佛座下,有很多大弟子,很多都是在言下開悟的,並沒有像你們想象,要建立那麼多資糧位,看了那麼多佛書,才能證果開悟的;甚至有些人在打坐時,身心很甯靜,有些體驗,這體驗跟悟境是不遠的,只是因爲他沒有正知正見,所以很容易把他的體驗誤解了,用另外一種他先入爲主的觀念去解釋,這一解釋,可能本來已經離悟很近了,就又偏遠了。
如果有善知識能夠點出他這種狀況,就很容易悟道,因此我雖然認爲聞思的基礎是要有的,但我還是強調在重點做功夫,不要在枝末上做功夫。
(37)問:在天臺宗和禅宗他們的修定過程有什麼不同?禅宗的修定需不需要天臺宗所講禅的基礎?
答:剛才講到在參話頭之前,最好有修定的方法;修定的方法,其實不只是天臺,就是道家、密教的方法,大致上都是差不多的。譬如:你數息,都還是一樣數,沒有分什麼天臺、華嚴都一樣數,道家也這麼數,密教也這麼數,印度教也這麼數,修定的方法,基本的原則是一樣的。
但我常說:心態是不一樣,知見是不一樣的,雖然我們還是數息,但在很多觀念跟外道不一樣;因爲不一樣,所以結果當然也就不一樣!禅宗在中國禅似乎沒有刻意講修定的方法,甚至有時會講禅不在坐,但那不是不需要打坐!
因爲中國禅宗其實有一種特殊風格,就是在那種緊要關頭才逼的對不對?前面持戒、修定、聞思的功夫,他不談的,只有在緊要關頭時,然後禅師才出來棒喝,所以這人很快就跳出來,出格了。
我們常看公案的時候,怎麼這家夥兩句也開悟,那家夥兩句也開悟;因爲他們都把前面的功夫省略了,只有把精彩的部份講出來,而後來者,以爲這樣可以開悟了,就拚命在那邊鑽牛角尖,守株待兔,結果開悟者,也就愈來愈少了!斷根了!
爲什麼呢?因爲把最初聞思修,戒定基礎的功夫都舍掉了,只是趕快找一個公案,找一個話頭來參,這不容易開悟的;除非他有深厚的宿世善根,一般人做不到。因此,我從來不鼓勵人家參禅。
爲什麼呢?因爲禅是頓悟,頓悟所謂的中國禅,尤其是講棒喝,棒喝只是在最後關頭才棒喝的;如果是一個阿呆阿呆的,你天天棒喝,他還是沒有用的,要先把基礎的東西打穩之後,然後再來點才有用;因此覺得我們基本上,還是從佛法的聞思修,戒定慧,穩紮穩打,在這修行的階段,同時保持某種的疑情存在。
我們覺得自己有問題,覺得自己的生命有問題,因爲有這疑情作基礎,才有辦法去聽經、去修行。爲什麼有時候,我們會聽到一句話,會覺得很相應;甚至覺得自己跳起來。爲什麼呢?當然是說,他已經點到你的問題,對不對?一定是有問題的,才會有這種覺受;否則什麼聽起來都覺得差不多。
事實上我常說:我們是有問題,才來學佛的;不是學了佛之後,再來找問題的,哪有那麼沒事幹對不對?因爲就是生命有問題,所以才來學佛,學佛就是爲了要解決這問題;所以事實上,這問題本來就存在的,我們就保持這疑情來學佛,然後在學佛過程之中,繼續保持這疑情,這樣雖然不刻意去參,哪一個話頭,事實上,疑情已在其中了。
這樣也會有悟的時候,這就是像我常說: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哪個不是參話頭開悟的呢?我們認爲說不是啊!只有摩诃迦葉,然後再來是傳給阿難,然後再來不知道傳給哪一個?其實這是我們中國人的講法,人之所以會接觸到宗教,會去學佛,就是因爲有問題的,問題每人都一樣有,爲什麼有些人聽佛的開示,就會很快開悟呢?那也是因爲他本來有問題。
而現代人往往用攀緣心來學佛,認爲佛法很好,希望得到那些好的東西來學佛;而不是因爲我不好,所以我要學佛;因爲我們有問題。所以如果你真的對禅有興趣,倒是告訴你要從疑情裏去學禅,有疑情,然後順著疑情去聞思,去修定,去持戒。天臺、華嚴其實一樣嘛!在我看來沒有很大的差異!
(38)問:他們結果有什麼不同?
答:我們不要講天臺跟禅宗有什麼不同,天臺跟學天臺者也會也所不同,對不對?那麼多學禅者,每個人也都不一樣,這牽涉到個人的因緣;但我想有一點共通性是一樣的,就是像剛才所講的:歇─放下!出離、超越!悟─基本上我常說:沒有固定的形式,但有基本的原則,最後的原則,就是能夠出離,超越,最後是能夠圓融。
《《天臺小止觀》講記 問答彙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