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小止观》讲记 问答汇集▪P3

  ..续本文上一页想有二种。

  (1)有主题的:是我们有执着,有心结,放不下的地方。比如:人骂我!我就很气!如何去澄清我的立场?表示你的结放不下!这当然是用观把结找出来!

  (2)没有主题:如果只是很单纯的妄想,东想西想,表示是我们过去的业障习气现行,当下没有什么心结;但过去的习气现行了,所以会有这些妄想,这时候妄想出现时,你不要理它,不随着它转,继续用用方法就好了,如果是用数息法,就把数息方法抓紧一点。

  很多人都可以一方面数息,一方面打妄想,为什么呢?就说我们的注意力,应尽量移到方法上,因为如果你的注意力可以全部集中在方法时,就没有心力去打妄想了,很多人就是这边也一半,那边也一半,当然就可以一面数得不会掉,二方面又可以继续打妄想也不会掉。所以有妄想出现时,知道了就赶快把注意力移转到方法就好了,就能够止。

  (29)问:讨厌一个人如何从十二缘起去观?

  答:要观缘起法主要是对一个问题去观,否则你十二因缘观下来,大概很有限!我个人比较常用的是:我们如果讨厌一个人,你一定可以去厘清楚,你讨厌的原因是什么?比如:那人常讲我的坏话,所以我很讨厌他!那么你就是要从他讲我的坏话,所以我讨厌他这一点去观,就因为他常讲我坏话我就要这么讨厌他吗?

  就是要针对这个重点去观他的因缘,如果只是泛泛的观,力量很有限。我们简单讲:比如:他讲我坏话,我就很讨厌他!我们想想,如果我是好人,他讲几句,对我有什么影响呢?大概真的也有一些把柄吧!或者说:如果人家真的讨厌我,也很好,我反而比较不会攀缘,可以好好用功!人家太喜欢我,麻烦才大哩!也就说我们观到最后,我们会慢慢把问题转到自己身上,而最后的问题是在我自己,而不是别人的问题。

  比如:刚才所讲的别人讲我的坏话,我为什么就那么紧张呢?因为我喜欢面子,放不下!因为我准备做什么事情啊!他这样讲话,对我有妨碍啊!一定是我本身有些执着,有些放不下的地方,才会这样!我们观到最后,问题的核心是在自己,不是别人。如果你观到最后还是别人,那下坐后就去找他算帐了!对不对?所以观到最后是自己的一些观念的问题,就等这些观念消掉之后,妄想与执着,就会慢慢消失了!从这里去观比较直接俐落啊!否则观什么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观到最后想到他,还是很生气的,结没有散!

  (30)问:密宗的持咒是否要大声念才能达到共振的效果?

  答:我们知道在密宗持咒,有所谓的金刚持,出声音但都不大声,因为一般人不会持,一大声就会散气,你既然散气了,怎么可能通调气脉?所以大声,不见得气就大,气都散掉了;所以应该出声音,但不可以大声,尤其在密宗的持法,尽可能的舌顶上颚,不要让他散开气比较不会散!

  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够持咒,只能慢慢去体会。我们真的听到学密者持咒,念得共鸣的声音效果是蛮不错的,嗡嗡声一直念下去!我们不会念者跟讲话差不多,气就会散掉。问题不在于大声,而如果不出声,就共振的效果也会差一点。

  (31)问:坛城讲到五方佛是根据人的气脉而有,是否就没有真的佛菩萨?

  答:上次我讲到密宗的坛城,有说到是根据人的气脉,而订出中间五轮称为有五方佛、旁边是所谓的菩萨,再来是天,再来是神,这种讲法我们要知道,中国人讲人身是一小宇宙;天地是一大宇宙,这种大小是可以互相对应。譬如:把我们的眼睛比喻为日、月─太阳,我们头是须弥山,眼睛像日月一样…… 在大小之间,这小宇宙跟大宇宙之间有他对应关系。如果我们身上,是念这个脉跟这大宇宙之间的菩萨,还是会有对应关系。我这样的讲法,并不是否定有佛菩萨,佛菩萨还是有的,只是这两种效果是互为对应。

  (32)问:密教之五方佛跟礼拜六方是否有共通之处?

  答:密教讲到的五方佛跟礼拜六方,东方是父母,西方是什么……两者可能不太一样;也就说佛法跟世间法,本来就不是那么绝然分开的,所以能够相辅相成,因此坛城之间的讲法,或者菩萨跟咒之间的讲法,跟世间法是可以有类通的部份。刚才讲的礼拜六方也是一样!因此你要这么讲其实也没有错。

  (33)问:外道修行在知见跟行持之间跟已有知见再修行的关系?

  答:这两者是说有些人是先建立知见,然后再去修行而得到体验;譬如:像无我这样的观念!在我们一般学佛者,这方面的知见是有的,但在实修上不够,所以不能体验,所以先建立知见,然后修行再体验;也些外道修行,已得到某些相似的体验,但因为知见不正,所以他不能真正跟无我相应。

  我们知道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黄龙禅师度道家里面的一个仙人,他有一天在天空中飞来飞去,看到有一座山上有祥云,他知道下面一定有道人,然后是黄龙禅师,结果他去问了几个问题,黄龙禅师一答,马上证悟了!也就说,事实上,他在自己修行的境界,已有某些相似的体验,但因为他的知见不对,所以没有办法完全相应;如果知见完全正确后,就很快能够脱落身心,而得到那个果。

  所以有些人是先修,然后再用知见去提升,有些人是先有知见,去修完之后再去证;但就我们整个修行来讲,如果你先有知见再去修,当然会顺多了,自己盲修瞎练到最后,好象碰上了,可是又不太清楚;在整个理路上,要较清楚,在方法上,也能节省很多枝枝节节的,比较可以直接俐落。所以对我们来讲可能先建立知见,还是比较会有好处的!

  (34)问:在您的理念里,如何在交错的因缘当中,去因应善巧?

  答:我想一个人如果他的目标很清楚,可以在各个地方吸收到他所需要的营养,不管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他都能够找到对他有帮助的;而不会随着不同的因缘就流转了。

  当然很重要就说,他对他的目标要很清楚,这目标当然是每个人,就他在佛法修学上的理解或者体认,然后才能慢慢肯定的,所以虽然因缘很复杂,但会用的人来讲,还是很单纯的。如果你的理念很清楚,还是很单纯的。

  (35)问:老师是否可告诉我们您怎样读书?怎样整理您佛法的思想架构?

  答:我书是乱读的,曾经很多人都问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教我们怎样有次第的念书?我说念书不需要有次第,念完有次第就好了!在我有一种习惯就是,经常会翻阅一些书,就是知道哪一种书它的内容讲什么?但不一定去看!有时我们会在的思想上有一种改变,就会觉得哪一类的书?我现在想看,或者我现在知道要看哪一类的书,我自己会去找。

  这种并不是一条直线,我们一般人很容易用一条直线的思考就说,这念完之后要念什么?这样念下去!其实我们常讲,因缘是网状的,你可能念到这里,变成到往那里,这次第并不是那么绝对的,就像他会以一个根为中心,四面发展出去,我个人不止看佛书,也看现代的社会学,心理学,甚至高科技的东西,下一本要看什么书?其实我现在是不知道的。

  但最重要的是,有一个根本的思想在,然后顺着你当时的情境、心境去念,这样吸收的效率反而是最好的;因为在还没有念这本书之前,我大概知道,要从这本书得到哪些东西,已经知道了。所以我个人看书,非常挑剔的,要看哪一本书,要看哪一类的书都很挑剔,看书的时候,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说我个人看书的速度,在一般人看来是蛮快的,一天没事干,看个一百多页,两百多页是很正常的;有一点我要奉劝各位就是,一本书看完之后,如果我们这里面有目录,看完之后,你至少可以顺着目录,把每一篇的章节大意,自己反复思维一下。不要看完之后,怎么还有第三章这什么东西啊!好象没看过,弃盖这是什么?然后看到第七个善根发相,这又是什么?

  如果你看了这些章节,想不出前面看的是什么?我想你的看书方法,一定很有问题。我们看完一本书,至少可以为自己覆诵一次,不是你要一字不漏的背下来,一本书的整个重点在哪里?它的章节次第是怎么开展,自己要知道。

  所以有很多人经常有一种毛病就是,看了后面就忘了前面,那你一本书看完了,到最后可能,不知道看的是前面第一页,还是最后一页,搞不清楚。有时候我会花很多时间,把前后的次第连贯下来。

  譬如:我们看到第五节的时候,很可能你要翻到前面第三节、第四节,然后把他的思想,看是怎么连贯下来的?重视的不是一个片断一个片断的文句,而是看他思想的起承转合;那么这本书看完,看下一本书,这里面也可能有这样的连带关系,另外有一点很重要,我经常讲说:我们不要在矛盾中做取舍,而是要在矛盾叫做统一,你看很多的书,这些的书的讲法,可能不一样的。

  譬如:在心理学经常讲到自我实现,对不对?那我们读佛书者再三告诉我们:诸法无我,都是讲无我,没有讲有我的,你讲有我就是外道,有我跟无我,其实在用的名词不一样;可是在他们表达理念的时候,很多地方是一样的。

  譬如:为什么讲无我呢?因为他不断地变化,然后他虽然是讲自我,可是那个自我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也是不断地在成长,不断地在变化,我们就是要看到他统一的部份,也可以看到他不一样的部份,各有各的特色。这样虽然看很多的书,但可以慢慢把整个思想系统化起来。

  每个人可能做的不一样,但经过这样的思想之后,我们可以得到比较大的整合;另外一个我也经常讲,我们要整合,大部份是就一个问题去整合的,上次我在法云寺的禅修活动也讲到一个比喻,我们要盖一间房子,你才会去找泥砂,找钢筋,找水泥,把这些材料收集过来,然后去整合。或者才会把我们地质的知识,物理学的知识,工程的知识整合起来。为什么?因为要盖这一间大楼,因为有这个问题,所以我们才会把这些零零碎碎的知识技术整合起来,为了这桩事。

  同样我们也是一样,人活着有很多的问题,要从问题里把…

《《天台小止观》讲记 问答汇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