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小止觀》講記 問答彙集▪P3

  ..續本文上一頁想有二種。

  (1)有主題的:是我們有執著,有心結,放不下的地方。比如:人罵我!我就很氣!如何去澄清我的立場?表示你的結放不下!這當然是用觀把結找出來!

  (2)沒有主題:如果只是很單純的妄想,東想西想,表示是我們過去的業障習氣現行,當下沒有什麼心結;但過去的習氣現行了,所以會有這些妄想,這時候妄想出現時,你不要理它,不隨著它轉,繼續用用方法就好了,如果是用數息法,就把數息方法抓緊一點。

  很多人都可以一方面數息,一方面打妄想,爲什麼呢?就說我們的注意力,應盡量移到方法上,因爲如果你的注意力可以全部集中在方法時,就沒有心力去打妄想了,很多人就是這邊也一半,那邊也一半,當然就可以一面數得不會掉,二方面又可以繼續打妄想也不會掉。所以有妄想出現時,知道了就趕快把注意力移轉到方法就好了,就能夠止。

  (29)問:討厭一個人如何從十二緣起去觀?

  答:要觀緣起法主要是對一個問題去觀,否則你十二因緣觀下來,大概很有限!我個人比較常用的是:我們如果討厭一個人,你一定可以去厘清楚,你討厭的原因是什麼?比如:那人常講我的壞話,所以我很討厭他!那麼你就是要從他講我的壞話,所以我討厭他這一點去觀,就因爲他常講我壞話我就要這麼討厭他嗎?

  就是要針對這個重點去觀他的因緣,如果只是泛泛的觀,力量很有限。我們簡單講:比如:他講我壞話,我就很討厭他!我們想想,如果我是好人,他講幾句,對我有什麼影響呢?大概真的也有一些把柄吧!或者說:如果人家真的討厭我,也很好,我反而比較不會攀緣,可以好好用功!人家太喜歡我,麻煩才大哩!也就說我們觀到最後,我們會慢慢把問題轉到自己身上,而最後的問題是在我自己,而不是別人的問題。

  比如:剛才所講的別人講我的壞話,我爲什麼就那麼緊張呢?因爲我喜歡面子,放不下!因爲我准備做什麼事情啊!他這樣講話,對我有妨礙啊!一定是我本身有些執著,有些放不下的地方,才會這樣!我們觀到最後,問題的核心是在自己,不是別人。如果你觀到最後還是別人,那下坐後就去找他算帳了!對不對?所以觀到最後是自己的一些觀念的問題,就等這些觀念消掉之後,妄想與執著,就會慢慢消失了!從這裏去觀比較直接俐落啊!否則觀什麼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觀到最後想到他,還是很生氣的,結沒有散!

  (30)問:密宗的持咒是否要大聲念才能達到共振的效果?

  答:我們知道在密宗持咒,有所謂的金剛持,出聲音但都不大聲,因爲一般人不會持,一大聲就會散氣,你既然散氣了,怎麼可能通調氣脈?所以大聲,不見得氣就大,氣都散掉了;所以應該出聲音,但不可以大聲,尤其在密宗的持法,盡可能的舌頂上颚,不要讓他散開氣比較不會散!

  在這種情況下還能夠持咒,只能慢慢去體會。我們真的聽到學密者持咒,念得共鳴的聲音效果是蠻不錯的,嗡嗡聲一直念下去!我們不會念者跟講話差不多,氣就會散掉。問題不在于大聲,而如果不出聲,就共振的效果也會差一點。

  (31)問:壇城講到五方佛是根據人的氣脈而有,是否就沒有真的佛菩薩?

  答:上次我講到密宗的壇城,有說到是根據人的氣脈,而訂出中間五輪稱爲有五方佛、旁邊是所謂的菩薩,再來是天,再來是神,這種講法我們要知道,中國人講人身是一小宇宙;天地是一大宇宙,這種大小是可以互相對應。譬如:把我們的眼睛比喻爲日、月─太陽,我們頭是須彌山,眼睛像日月一樣…… 在大小之間,這小宇宙跟大宇宙之間有他對應關系。如果我們身上,是念這個脈跟這大宇宙之間的菩薩,還是會有對應關系。我這樣的講法,並不是否定有佛菩薩,佛菩薩還是有的,只是這兩種效果是互爲對應。

  (32)問:密教之五方佛跟禮拜六方是否有共通之處?

  答:密教講到的五方佛跟禮拜六方,東方是父母,西方是什麼……兩者可能不太一樣;也就說佛法跟世間法,本來就不是那麼絕然分開的,所以能夠相輔相成,因此壇城之間的講法,或者菩薩跟咒之間的講法,跟世間法是可以有類通的部份。剛才講的禮拜六方也是一樣!因此你要這麼講其實也沒有錯。

  (33)問:外道修行在知見跟行持之間跟已有知見再修行的關系?

  答:這兩者是說有些人是先建立知見,然後再去修行而得到體驗;譬如:像無我這樣的觀念!在我們一般學佛者,這方面的知見是有的,但在實修上不夠,所以不能體驗,所以先建立知見,然後修行再體驗;也些外道修行,已得到某些相似的體驗,但因爲知見不正,所以他不能真正跟無我相應。

  我們知道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黃龍禅師度道家裏面的一個仙人,他有一天在天空中飛來飛去,看到有一座山上有祥雲,他知道下面一定有道人,然後是黃龍禅師,結果他去問了幾個問題,黃龍禅師一答,馬上證悟了!也就說,事實上,他在自己修行的境界,已有某些相似的體驗,但因爲他的知見不對,所以沒有辦法完全相應;如果知見完全正確後,就很快能夠脫落身心,而得到那個果。

  所以有些人是先修,然後再用知見去提升,有些人是先有知見,去修完之後再去證;但就我們整個修行來講,如果你先有知見再去修,當然會順多了,自己盲修瞎練到最後,好象碰上了,可是又不太清楚;在整個理路上,要較清楚,在方法上,也能節省很多枝枝節節的,比較可以直接俐落。所以對我們來講可能先建立知見,還是比較會有好處的!

  (34)問:在您的理念裏,如何在交錯的因緣當中,去因應善巧?

  答:我想一個人如果他的目標很清楚,可以在各個地方吸收到他所需要的營養,不管是在順境,還是在逆境?他都能夠找到對他有幫助的;而不會隨著不同的因緣就流轉了。

  當然很重要就說,他對他的目標要很清楚,這目標當然是每個人,就他在佛法修學上的理解或者體認,然後才能慢慢肯定的,所以雖然因緣很複雜,但會用的人來講,還是很單純的。如果你的理念很清楚,還是很單純的。

  (35)問:老師是否可告訴我們您怎樣讀書?怎樣整理您佛法的思想架構?

  答:我書是亂讀的,曾經很多人都問這樣一個問題,能不能教我們怎樣有次第的念書?我說念書不需要有次第,念完有次第就好了!在我有一種習慣就是,經常會翻閱一些書,就是知道哪一種書它的內容講什麼?但不一定去看!有時我們會在的思想上有一種改變,就會覺得哪一類的書?我現在想看,或者我現在知道要看哪一類的書,我自己會去找。

  這種並不是一條直線,我們一般人很容易用一條直線的思考就說,這念完之後要念什麼?這樣念下去!其實我們常講,因緣是網狀的,你可能念到這裏,變成到往那裏,這次第並不是那麼絕對的,就像他會以一個根爲中心,四面發展出去,我個人不止看佛書,也看現代的社會學,心理學,甚至高科技的東西,下一本要看什麼書?其實我現在是不知道的。

  但最重要的是,有一個根本的思想在,然後順著你當時的情境、心境去念,這樣吸收的效率反而是最好的;因爲在還沒有念這本書之前,我大概知道,要從這本書得到哪些東西,已經知道了。所以我個人看書,非常挑剔的,要看哪一本書,要看哪一類的書都很挑剔,看書的時候,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就說我個人看書的速度,在一般人看來是蠻快的,一天沒事幹,看個一百多頁,兩百多頁是很正常的;有一點我要奉勸各位就是,一本書看完之後,如果我們這裏面有目錄,看完之後,你至少可以順著目錄,把每一篇的章節大意,自己反複思維一下。不要看完之後,怎麼還有第叁章這什麼東西啊!好象沒看過,棄蓋這是什麼?然後看到第七個善根發相,這又是什麼?

  如果你看了這些章節,想不出前面看的是什麼?我想你的看書方法,一定很有問題。我們看完一本書,至少可以爲自己覆誦一次,不是你要一字不漏的背下來,一本書的整個重點在哪裏?它的章節次第是怎麼開展,自己要知道。

  所以有很多人經常有一種毛病就是,看了後面就忘了前面,那你一本書看完了,到最後可能,不知道看的是前面第一頁,還是最後一頁,搞不清楚。有時候我會花很多時間,把前後的次第連貫下來。

  譬如:我們看到第五節的時候,很可能你要翻到前面第叁節、第四節,然後把他的思想,看是怎麼連貫下來的?重視的不是一個片斷一個片斷的文句,而是看他思想的起承轉合;那麼這本書看完,看下一本書,這裏面也可能有這樣的連帶關系,另外有一點很重要,我經常講說:我們不要在矛盾中做取舍,而是要在矛盾叫做統一,你看很多的書,這些的書的講法,可能不一樣的。

  譬如:在心理學經常講到自我實現,對不對?那我們讀佛書者再叁告訴我們:諸法無我,都是講無我,沒有講有我的,你講有我就是外道,有我跟無我,其實在用的名詞不一樣;可是在他們表達理念的時候,很多地方是一樣的。

  譬如:爲什麼講無我呢?因爲他不斷地變化,然後他雖然是講自我,可是那個自我也不是固定不變的,也是不斷地在成長,不斷地在變化,我們就是要看到他統一的部份,也可以看到他不一樣的部份,各有各的特色。這樣雖然看很多的書,但可以慢慢把整個思想系統化起來。

  每個人可能做的不一樣,但經過這樣的思想之後,我們可以得到比較大的整合;另外一個我也經常講,我們要整合,大部份是就一個問題去整合的,上次我在法雲寺的禅修活動也講到一個比喻,我們要蓋一間房子,你才會去找泥砂,找鋼筋,找水泥,把這些材料收集過來,然後去整合。或者才會把我們地質的知識,物理學的知識,工程的知識整合起來。爲什麼?因爲要蓋這一間大樓,因爲有這個問題,所以我們才會把這些零零碎碎的知識技術整合起來,爲了這樁事。

  同樣我們也是一樣,人活著有很多的問題,要從問題裏把…

《《天臺小止觀》講記 問答彙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