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小止观》讲记 问答汇集▪P2

  ..续本文上一页

  (17)问:静坐能不能代替运动?或者只要静坐,就不用运动了吗?

  答:我想这是一个层次上的差别,对刚开始打坐者而言,适度的关节运动,能够帮助他把身体调好,把气脉调好,对他的静坐有帮助;但如果他的静坐时间花得愈来愈多,他的功夫、身体、脉、都调得愈来愈好,运动相对的就可以慢慢地较不需要了!

  也就是刚开始动静要能够协调,到最后可以完全以静坐,代替运动、代替睡眠,但刚开始还有有些动,有些静比较好!这一节主要是讲有关动作方面;在平常生活之中,也是一样,做适度的运动,所谓:适度之运动就是能够让我们流汗的劳务或运动,但不要做到气喘如牛的地步,如果做到喘了很厉害,其实不是最好的;不管是现代的医学或整个静坐的理论而言,适度的运动,对我们都是有帮助的,但不要太劳累!

  (18)问:老师刚才讲到《楞严经》是属于真如系统?

  答:我们一般在近代,尤其把大乘佛教,分做三大系统,太虚大师,还有印顺导师,都有他们大致的分类。以太虚大师的讲法:第一个称为法界圆觉学是属于真如系统,法相唯识学是属于唯识系统,法性空慧学是属于中观系统;在印顺导师的讲法:性空唯名学,虚妄唯识学,还有真常唯心学。所以这就是三大系统,《楞严经》大部份是,把它归在第三个真常唯心学,或者称为法界圆觉学。

  (19)问:气散、心乱是什么原因?怎样能够调适?

  答:刚才讲到如果缘务太多,第一个是气容易散,然后心乱。气散的原因很多,主要就是动,不管是身体动,还是心动,气就容易散,如何能够调?就是身体不动,心也不动。至于心乱:动也比较容易乱,我们常讲动乱、动乱,心妄想杂念太多,就容易乱。

  第二种问说:不动,是不是就不乱了呢?也不一定!就是要用一种比较正确的观念去调。如果我们在佛法或在世间法上,能够有比较正确的观念,去看人、看事,看种种的境界,这样心不会乱,所以对于初学,没有把握,就是心不要向外攀缘,心不会乱,如果对于有智慧者,他能够用正确的观念去看,那也不会乱。

  (20)问:各位第一节每次都在打坐,在打坐之中,有没有碰到什么状况,或是问题?

  答:同学答:在睡觉!我想最好是各位有人轮流监香,我是给大家建议,刚才所讲的同行善知识,如果各睡各的,不叫同行善知识,要大家能够彼此互相劝勉,互相鼓励,所以如果需要就是要轮流,有一个或两个人当监香,就是手拿香板,在旁边巡,如果有人昏沉,就帮他校正一下!同参善知识也是这样子,就是有的人退转了,退转不一定跑到外面,才是退转;昏沉或散乱,这也是退转,就是用一种方法,让他注意到了,又回到打坐的方法上。

  (21)问:在睡前打坐或醒后打坐较适宜?

  答:打坐我们说过,打坐有两个时候,一个是刚睡醒之后,然后不久就打坐,因为刚睡过,妄想比较少,体力也恢复过了,没有那么疲劳,所以睡醒之后坐,一般而言:对我们比较容易用功,妄想比较少,睡前坐,因为已经一天下来了,身体比较劳累,妄想比较多。

  所以睡前的打坐重点在消除疲劳,让他放松身心,这时要坐得多好,比较不容易;但还是坐,那坐完之后,最好是能够做一些比较简单的瑜伽运动,或者是按摩,做了但不用做得很周到,五分钟,十分钟之后再躺下去休息。

  上次说到有人在打坐,因为在方法上没有掌握到要领,很容易把身体绷紧,或者因为在气脉上有障碍,就很容易在身体某些部位,造成绷紧,如果不放松就躺下去,就很容易做恶梦或者睡不好。所以最好是用一些方法,放松之后,再来休息。这是刚才第一个问题。

  (22)问:有人用打坐的姿势,戴耳机听录音带这样好吗?

  答:我们如果以打坐的姿势盘腿,一般而言:可以让我们心比较收敛,所以用盘腿的姿势,来诵经,来看书,专心,要做一样什么事情,效果上应该会比较好。如果你现在的注意力,就是要听耳机,不是打坐,就说如果我们是想要听那些录音带,就是用打坐的姿势来听,我想会比平常放腿的姿势,效果会好一点。

  但这不算打坐,而是算听录音带,要打坐,仍是要另外找时间来调心,因为在我们用数息方法时,对自己妄念起落,会比较清楚。你听录音带本身也是一种妄念,所以对于妄想杂念,会比平常少一点;但如果要用这样的方法,想要真正得到定,大概不可能;所以大原则是可用盘腿的姿势,去看书、去听经、去做其它的事情;但打坐的功课,还是要另外找时间去坐的。

  (23)问:老师讲到观是观理,不是观相,比方: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掌握自己的念力,而用到禅坐上?

  答:我们在讲修观时,一般在讲到止观时,就是先讲止,再讲观,也就说事实上,如果要用观的方法,要心比较细一点;我们讲到打坐的七个层次,至少要到第四、第五层次以上时,妄想杂念已经很少了,这时才能用观。如果妄想杂念很多,这一观就愈打愈远,第二种就是我上次所讲的观,这种观如果依我体会,都是要有一个主题。比如:死观─无常观!讲到人随时会死,或者讲到客观,我在这世界上只是客人,这只是一种意象。并不是要很详细的要去想,我为什么在这世界上是客人,想很多道理,来证明你是客人,这不需要!也不需要想阿猫怎么死的,阿狗它怎死的,昨天怎么活的?今天怎么死的?不需要!

  在我个人的用法里,就是直接告诉我自己结论,人随时都可能会死,进一步对任何起的贪心、瞋心、慢心,都用这一句话去对治,虽然说是理,事实上,也是一个理相,不是事相。所以如果能够时时刻刻把这念头抓住,就不会去打妄想,因为我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想,我为什么只是客人,这道理应该是平常就已想够了。所以我们就可以很快拿出来用。

  (24)问:在佛学院,偏重在解,如何解行合一?

  答:解行能不能合一?行可以可分做两方面:

  生活方面的行:如果在生活各方面的行,就是如何把我们所听到的佛法运用在待人处事上。能不能运用?这牵涉到我们最初学佛法的发心,学佛法就是为了拿来用,应该学到什么地步,就用到什么地步,当然能不能用得很熟练,这是可以慢慢会去熟练,但如果我们最初发心学佛,就是要对自己有用,则在生活中,就能够用得上去!这用因为没有定的基础,所以对于降伏业障习气比较会有限。

  专修的行:刚才讲到修定跟修观,在佛学院里的情况,当然听闻的多,自己专修的少,用得少;但生活的部分,就看个人去用心,如果专修的部份修得好,对于我们生活中的动心起念的,觉照能力就会比较高,就说我现在起的念头,是属于哪一类的念头?是跟法相应不相应?如果很快就够觉察,就能够去转,去化!这样就能够慢慢跟佛法相应。这也是我们下面要讲的,历缘对境修止观者。

  (25)问:如果有人气比较强,打坐时全身发热而浮躁没办法坐,该用何法对治?

  答:正常来讲:气再如何,也不可能全身发热,而坐不下去;可能是一种病况。一般有一种讲法是我们呼吸,气吸进来时比较冷,呼出去时,气比较热;所以如果身体觉得热者,就注意吸气,因为吸进来的气比较冷;如果相反是属于比较冷者,就注意呼气,因为我们注意到冷,用心去想到这冷,身体就会慢慢变冷,冷就是从吸气里去观,也就说如果真的这么热,就把注意力放在吸气上,注意吸气的冷,身体就会慢慢变凉。

  (26)问:饭后的经行,可否以跪坐的方式取代?

  答:在我师父所教的饭后主要是经行或拜佛!还是以稍微动一点为好,跪坐是介在动跟静之间,可试试看;但我想效果不会很好,因为一般人饭后比较容易昏沉,如果用跪坐的方式,打坐也不容易得力,用经行或拜佛的方法,一方面让头脑比较不会昏沉,二方面也可以帮助消化。

  (27)问:两堂课诵如何修止观?

  答:关于诵经有几种说法:

  (一)诵经─

  (A)修止:在诵经时,只是把它当作修定的法门,也就是在诵时,不去分别其章节义理,只是单纯的诵下去!这是以修止的法门,当然如果就修止而言:也是专心地去诵每个字,但如果依据我个人体会,这速度有它一定的快慢,太快则不清楚。像我上次所讲:念佛一样!如果太快!不清楚;对每一个当下所念的字号不清楚,就没有办法摄心,要念得清楚,听得清楚,才有办法摄心。每个字很单纯的念下去!很清楚的听下去!念久了,心就能够愈来愈安定。

  (B)修观:最初尤其是一般人看经文,可能不是能完全了解,或者即使了解,我们看注释,听大德的讲解,能够了解的,终究只是一部分而已;而我们这样反复的诵久了后,我们会对经文有更深切的体会,虽然没有刻意作观;但在八识心田里,把这经文的印象,已印入八识的心田里,过一段时间后,它自己会产生一些变化,就慢慢能跟经文的智慧相应,这就是所谓的观,也就是并不需要特别再用怎样的观法,但这是指诵经而言。

  (二)看经─

  (A)思惟的方法:在平时看书则不一定!在看经时,有时是用思惟的方法看,就像:我想各位在看小止观,在看你们上课的经藏等等,大概都是用思惟的方法去看的,去思惟前面是怎么讲的,现在怎么讲,后面又怎么结,各别的名相知道,然后连贯起来,义理又能够相通;这当然是思惟的方法。

  (B)藉经文返照:另外一种,有时我们看经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觉,其实义理差不多都懂了!没有什么新鲜的。这时我有一种看法是:拿经文来反省自己,因为事实上虽然是懂,但我们做到的部分,还是很有限,这时是把经文,拿来当作镜子来反观自己身心行为,这是另外一种看法。

  我常说很多人在拜忏时,只知道拜,不知道反省,这样拜的效果,就很有限,忏文主要给我们借镜,让我们反省用的,尤其是身心在定静之中反省,效果会更大!

  (28)问:妄想如何对治:

  答:妄…

《《天台小止观》讲记 问答汇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