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小止觀》講記 問答彙集▪P2

  ..續本文上一頁

  (17)問:靜坐能不能代替運動?或者只要靜坐,就不用運動了嗎?

  答:我想這是一個層次上的差別,對剛開始打坐者而言,適度的關節運動,能夠幫助他把身體調好,把氣脈調好,對他的靜坐有幫助;但如果他的靜坐時間花得愈來愈多,他的功夫、身體、脈、都調得愈來愈好,運動相對的就可以慢慢地較不需要了!

  也就是剛開始動靜要能夠協調,到最後可以完全以靜坐,代替運動、代替睡眠,但剛開始還有有些動,有些靜比較好!這一節主要是講有關動作方面;在平常生活之中,也是一樣,做適度的運動,所謂:適度之運動就是能夠讓我們流汗的勞務或運動,但不要做到氣喘如牛的地步,如果做到喘了很厲害,其實不是最好的;不管是現代的醫學或整個靜坐的理論而言,適度的運動,對我們都是有幫助的,但不要太勞累!

  (18)問:老師剛才講到《楞嚴經》是屬于真如系統?

  答:我們一般在近代,尤其把大乘佛教,分做叁大系統,太虛大師,還有印順導師,都有他們大致的分類。以太虛大師的講法:第一個稱爲法界圓覺學是屬于真如系統,法相唯識學是屬于唯識系統,法性空慧學是屬于中觀系統;在印順導師的講法:性空唯名學,虛妄唯識學,還有真常唯心學。所以這就是叁大系統,《楞嚴經》大部份是,把它歸在第叁個真常唯心學,或者稱爲法界圓覺學。

  (19)問:氣散、心亂是什麼原因?怎樣能夠調適?

  答:剛才講到如果緣務太多,第一個是氣容易散,然後心亂。氣散的原因很多,主要就是動,不管是身體動,還是心動,氣就容易散,如何能夠調?就是身體不動,心也不動。至于心亂:動也比較容易亂,我們常講動亂、動亂,心妄想雜念太多,就容易亂。

  第二種問說:不動,是不是就不亂了呢?也不一定!就是要用一種比較正確的觀念去調。如果我們在佛法或在世間法上,能夠有比較正確的觀念,去看人、看事,看種種的境界,這樣心不會亂,所以對于初學,沒有把握,就是心不要向外攀緣,心不會亂,如果對于有智慧者,他能夠用正確的觀念去看,那也不會亂。

  (20)問:各位第一節每次都在打坐,在打坐之中,有沒有碰到什麼狀況,或是問題?

  答:同學答:在睡覺!我想最好是各位有人輪流監香,我是給大家建議,剛才所講的同行善知識,如果各睡各的,不叫同行善知識,要大家能夠彼此互相勸勉,互相鼓勵,所以如果需要就是要輪流,有一個或兩個人當監香,就是手拿香板,在旁邊巡,如果有人昏沈,就幫他校正一下!同參善知識也是這樣子,就是有的人退轉了,退轉不一定跑到外面,才是退轉;昏沈或散亂,這也是退轉,就是用一種方法,讓他注意到了,又回到打坐的方法上。

  (21)問:在睡前打坐或醒後打坐較適宜?

  答:打坐我們說過,打坐有兩個時候,一個是剛睡醒之後,然後不久就打坐,因爲剛睡過,妄想比較少,體力也恢複過了,沒有那麼疲勞,所以睡醒之後坐,一般而言:對我們比較容易用功,妄想比較少,睡前坐,因爲已經一天下來了,身體比較勞累,妄想比較多。

  所以睡前的打坐重點在消除疲勞,讓他放松身心,這時要坐得多好,比較不容易;但還是坐,那坐完之後,最好是能夠做一些比較簡單的瑜伽運動,或者是按摩,做了但不用做得很周到,五分鍾,十分鍾之後再躺下去休息。

  上次說到有人在打坐,因爲在方法上沒有掌握到要領,很容易把身體繃緊,或者因爲在氣脈上有障礙,就很容易在身體某些部位,造成繃緊,如果不放松就躺下去,就很容易做惡夢或者睡不好。所以最好是用一些方法,放松之後,再來休息。這是剛才第一個問題。

  (22)問:有人用打坐的姿勢,戴耳機聽錄音帶這樣好嗎?

  答:我們如果以打坐的姿勢盤腿,一般而言:可以讓我們心比較收斂,所以用盤腿的姿勢,來誦經,來看書,專心,要做一樣什麼事情,效果上應該會比較好。如果你現在的注意力,就是要聽耳機,不是打坐,就說如果我們是想要聽那些錄音帶,就是用打坐的姿勢來聽,我想會比平常放腿的姿勢,效果會好一點。

  但這不算打坐,而是算聽錄音帶,要打坐,仍是要另外找時間來調心,因爲在我們用數息方法時,對自己妄念起落,會比較清楚。你聽錄音帶本身也是一種妄念,所以對于妄想雜念,會比平常少一點;但如果要用這樣的方法,想要真正得到定,大概不可能;所以大原則是可用盤腿的姿勢,去看書、去聽經、去做其它的事情;但打坐的功課,還是要另外找時間去坐的。

  (23)問:老師講到觀是觀理,不是觀相,比方: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掌握自己的念力,而用到禅坐上?

  答:我們在講修觀時,一般在講到止觀時,就是先講止,再講觀,也就說事實上,如果要用觀的方法,要心比較細一點;我們講到打坐的七個層次,至少要到第四、第五層次以上時,妄想雜念已經很少了,這時才能用觀。如果妄想雜念很多,這一觀就愈打愈遠,第二種就是我上次所講的觀,這種觀如果依我體會,都是要有一個主題。比如:死觀─無常觀!講到人隨時會死,或者講到客觀,我在這世界上只是客人,這只是一種意象。並不是要很詳細的要去想,我爲什麼在這世界上是客人,想很多道理,來證明你是客人,這不需要!也不需要想阿貓怎麼死的,阿狗它怎死的,昨天怎麼活的?今天怎麼死的?不需要!

  在我個人的用法裏,就是直接告訴我自己結論,人隨時都可能會死,進一步對任何起的貪心、瞋心、慢心,都用這一句話去對治,雖然說是理,事實上,也是一個理相,不是事相。所以如果能夠時時刻刻把這念頭抓住,就不會去打妄想,因爲我不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去想,我爲什麼只是客人,這道理應該是平常就已想夠了。所以我們就可以很快拿出來用。

  (24)問:在佛學院,偏重在解,如何解行合一?

  答:解行能不能合一?行可以可分做兩方面:

  生活方面的行:如果在生活各方面的行,就是如何把我們所聽到的佛法運用在待人處事上。能不能運用?這牽涉到我們最初學佛法的發心,學佛法就是爲了拿來用,應該學到什麼地步,就用到什麼地步,當然能不能用得很熟練,這是可以慢慢會去熟練,但如果我們最初發心學佛,就是要對自己有用,則在生活中,就能夠用得上去!這用因爲沒有定的基礎,所以對于降伏業障習氣比較會有限。

  專修的行:剛才講到修定跟修觀,在佛學院裏的情況,當然聽聞的多,自己專修的少,用得少;但生活的部分,就看個人去用心,如果專修的部份修得好,對于我們生活中的動心起念的,覺照能力就會比較高,就說我現在起的念頭,是屬于哪一類的念頭?是跟法相應不相應?如果很快就夠覺察,就能夠去轉,去化!這樣就能夠慢慢跟佛法相應。這也是我們下面要講的,曆緣對境修止觀者。

  (25)問:如果有人氣比較強,打坐時全身發熱而浮躁沒辦法坐,該用何法對治?

  答:正常來講:氣再如何,也不可能全身發熱,而坐不下去;可能是一種病況。一般有一種講法是我們呼吸,氣吸進來時比較冷,呼出去時,氣比較熱;所以如果身體覺得熱者,就注意吸氣,因爲吸進來的氣比較冷;如果相反是屬于比較冷者,就注意呼氣,因爲我們注意到冷,用心去想到這冷,身體就會慢慢變冷,冷就是從吸氣裏去觀,也就說如果真的這麼熱,就把注意力放在吸氣上,注意吸氣的冷,身體就會慢慢變涼。

  (26)問:飯後的經行,可否以跪坐的方式取代?

  答:在我師父所教的飯後主要是經行或拜佛!還是以稍微動一點爲好,跪坐是介在動跟靜之間,可試試看;但我想效果不會很好,因爲一般人飯後比較容易昏沈,如果用跪坐的方式,打坐也不容易得力,用經行或拜佛的方法,一方面讓頭腦比較不會昏沈,二方面也可以幫助消化。

  (27)問:兩堂課誦如何修止觀?

  答:關于誦經有幾種說法:

  (一)誦經─

  (A)修止:在誦經時,只是把它當作修定的法門,也就是在誦時,不去分別其章節義理,只是單純的誦下去!這是以修止的法門,當然如果就修止而言:也是專心地去誦每個字,但如果依據我個人體會,這速度有它一定的快慢,太快則不清楚。像我上次所講:念佛一樣!如果太快!不清楚;對每一個當下所念的字號不清楚,就沒有辦法攝心,要念得清楚,聽得清楚,才有辦法攝心。每個字很單純的念下去!很清楚的聽下去!念久了,心就能夠愈來愈安定。

  (B)修觀:最初尤其是一般人看經文,可能不是能完全了解,或者即使了解,我們看注釋,聽大德的講解,能夠了解的,終究只是一部分而已;而我們這樣反複的誦久了後,我們會對經文有更深切的體會,雖然沒有刻意作觀;但在八識心田裏,把這經文的印象,已印入八識的心田裏,過一段時間後,它自己會産生一些變化,就慢慢能跟經文的智慧相應,這就是所謂的觀,也就是並不需要特別再用怎樣的觀法,但這是指誦經而言。

  (二)看經─

  (A)思惟的方法:在平時看書則不一定!在看經時,有時是用思惟的方法看,就像:我想各位在看小止觀,在看你們上課的經藏等等,大概都是用思惟的方法去看的,去思惟前面是怎麼講的,現在怎麼講,後面又怎麼結,各別的名相知道,然後連貫起來,義理又能夠相通;這當然是思惟的方法。

  (B)藉經文返照:另外一種,有時我們看經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發覺,其實義理差不多都懂了!沒有什麼新鮮的。這時我有一種看法是:拿經文來反省自己,因爲事實上雖然是懂,但我們做到的部分,還是很有限,這時是把經文,拿來當作鏡子來反觀自己身心行爲,這是另外一種看法。

  我常說很多人在拜忏時,只知道拜,不知道反省,這樣拜的效果,就很有限,忏文主要給我們借鏡,讓我們反省用的,尤其是身心在定靜之中反省,效果會更大!

  (28)問:妄想如何對治:

  答:妄…

《《天臺小止觀》講記 問答彙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