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小止观》讲记 问答汇集▪P4

  ..续本文上一页这些零散的东西整合起来,很多人不知有问题,没办法去发现问题,所以他就只能片片断断读很多书,可是对他们好象不相关,为什么?因为不能对治他们的问题!学佛能不能进步?跟这有很大的关系;就是否在对我们问题,在做修正。

  所以有一次有人打坐,我问:打坐坐完要如何?他说要开悟!我说你开悟之后要怎么?他说要成佛!度众生!我说你都是为别人操心,你自己都没问题,这样学佛一定会有问题的;因为学佛最根本的前题,就是解决我们自己身心的问题,所以要关心自己的问题,或者关心整个人类的问题,我们就会把所有的片断学问连结起来做思考。

  我想主要一句话,就是要用心!我觉得大部份人是不会用心,上次在法云寺讲到一个问题说:众生没有佛性?我们从理论上说众生应该都有佛性,应该都能够觉悟,但大部份是没有悟性的,为什么?因为不会用心!

  有人根本不学,有人只是拾人牙慧,不知道如何去学根本?不知道如何去用心?我们不要说觉悟佛法,就是世界上先知先觉的发明家,都是很有限的,大部份人还是后知后觉,不知不觉的居多,这差别就刚才讲的,你会不会去用心,会不会去找问题?会不会去观察问题?

  (36)问:譬如在大部份的经典都提到要广观诸法,然后再观自身;以大乘就是要有资粮、加行、然后见道位、修道位等等的次第循行以进;我们说参话头以它为核心而引申的,如果我们以这作为话头,作为你参的内容,可说也等于先观自身,可是我曾经有这样一个概念就是,如果我们在前面的资粮积聚的不足,你的悟境是没有办法往上;再来就说你的后得智也没有办法保任,这样也就说,前面的资粮非常重要,在这点上请老师解答!

  答:资粮位没有错是很重要,但重点在于建立正确的知见,不在于广泛的收集知识。就像刚才所讲:如果我们是在根本上做功夫,并不是那么繁复,那当然就够了;如果是在枝末上做功夫,三藏十二部经那么多,你愈看愈分歧,如果在根本重点做功夫,那只要建立一些基本的知见。

  我常说:释迦牟尼佛座下,有很多大弟子,很多都是在言下开悟的,并没有像你们想象,要建立那么多资粮位,看了那么多佛书,才能证果开悟的;甚至有些人在打坐时,身心很宁静,有些体验,这体验跟悟境是不远的,只是因为他没有正知正见,所以很容易把他的体验误解了,用另外一种他先入为主的观念去解释,这一解释,可能本来已经离悟很近了,就又偏远了。

  如果有善知识能够点出他这种状况,就很容易悟道,因此我虽然认为闻思的基础是要有的,但我还是强调在重点做功夫,不要在枝末上做功夫。

  (37)问:在天台宗和禅宗他们的修定过程有什么不同?禅宗的修定需不需要天台宗所讲禅的基础?

  答:刚才讲到在参话头之前,最好有修定的方法;修定的方法,其实不只是天台,就是道家、密教的方法,大致上都是差不多的。譬如:你数息,都还是一样数,没有分什么天台、华严都一样数,道家也这么数,密教也这么数,印度教也这么数,修定的方法,基本的原则是一样的。

  但我常说:心态是不一样,知见是不一样的,虽然我们还是数息,但在很多观念跟外道不一样;因为不一样,所以结果当然也就不一样!禅宗在中国禅似乎没有刻意讲修定的方法,甚至有时会讲禅不在坐,但那不是不需要打坐!

  因为中国禅宗其实有一种特殊风格,就是在那种紧要关头才逼的对不对?前面持戒、修定、闻思的功夫,他不谈的,只有在紧要关头时,然后禅师才出来棒喝,所以这人很快就跳出来,出格了。

  我们常看公案的时候,怎么这家伙两句也开悟,那家伙两句也开悟;因为他们都把前面的功夫省略了,只有把精彩的部份讲出来,而后来者,以为这样可以开悟了,就拚命在那边钻牛角尖,守株待兔,结果开悟者,也就愈来愈少了!断根了!

  为什么呢?因为把最初闻思修,戒定基础的功夫都舍掉了,只是赶快找一个公案,找一个话头来参,这不容易开悟的;除非他有深厚的宿世善根,一般人做不到。因此,我从来不鼓励人家参禅。

  为什么呢?因为禅是顿悟,顿悟所谓的中国禅,尤其是讲棒喝,棒喝只是在最后关头才棒喝的;如果是一个阿呆阿呆的,你天天棒喝,他还是没有用的,要先把基础的东西打稳之后,然后再来点才有用;因此觉得我们基本上,还是从佛法的闻思修,戒定慧,稳扎稳打,在这修行的阶段,同时保持某种的疑情存在。

  我们觉得自己有问题,觉得自己的生命有问题,因为有这疑情作基础,才有办法去听经、去修行。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听到一句话,会觉得很相应;甚至觉得自己跳起来。为什么呢?当然是说,他已经点到你的问题,对不对?一定是有问题的,才会有这种觉受;否则什么听起来都觉得差不多。

  事实上我常说:我们是有问题,才来学佛的;不是学了佛之后,再来找问题的,哪有那么没事干对不对?因为就是生命有问题,所以才来学佛,学佛就是为了要解决这问题;所以事实上,这问题本来就存在的,我们就保持这疑情来学佛,然后在学佛过程之中,继续保持这疑情,这样虽然不刻意去参,哪一个话头,事实上,疑情已在其中了。

  这样也会有悟的时候,这就是像我常说: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哪个不是参话头开悟的呢?我们认为说不是啊!只有摩诃迦叶,然后再来是传给阿难,然后再来不知道传给哪一个?其实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讲法,人之所以会接触到宗教,会去学佛,就是因为有问题的,问题每人都一样有,为什么有些人听佛的开示,就会很快开悟呢?那也是因为他本来有问题。

  而现代人往往用攀缘心来学佛,认为佛法很好,希望得到那些好的东西来学佛;而不是因为我不好,所以我要学佛;因为我们有问题。所以如果你真的对禅有兴趣,倒是告诉你要从疑情里去学禅,有疑情,然后顺着疑情去闻思,去修定,去持戒。天台、华严其实一样嘛!在我看来没有很大的差异!

  (38)问:他们结果有什么不同?

  答:我们不要讲天台跟禅宗有什么不同,天台跟学天台者也会也所不同,对不对?那么多学禅者,每个人也都不一样,这牵涉到个人的因缘;但我想有一点共通性是一样的,就是像刚才所讲的:歇─放下!出离、超越!悟─基本上我常说:没有固定的形式,但有基本的原则,最后的原则,就是能够出离,超越,最后是能够圆融。

  

  

《《天台小止观》讲记 问答汇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