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集量論略解目錄▪P11

  ..續本文上一頁許此有異。”故言同品有,極爲應理。若爾

  ,異品雲何?有說:余相屬于有法,如說非福。有說:唯破有,即無,屬于非有。其中且說:“彼余彼相違,于二種異品,無因及相

  違,唯由于簡別。”若同品所余,是異品有者,則應無因。謂同品所有之所作性等,除無常外,于余苦等辦有也。同品相違,雖是異

  品,應唯由簡別,若無彼性,而了解所立。此如雲:此處有火暖,由有火暖,了知無冷觸。然于無暖觸處,非定無非冷觸也(即無暖

  處,非定有冷。有中庸處爲不定故)。“唯同品非有,雖是同一相,多義轉應理。”謂若同品無即名異品。故言異品唯無,即同品非

  無。是同品有。彼即正因。如所作性,是成無常之因,如是亦是成無我等之因。謂于無我等非無,即于無我等有也。若謂:此是總,

  應成猶豫。曰:所作性雖是總,然于無常及無我等,非如瓶等是猶豫因。“總隨行非愚。”非一切總皆猶豫之因。如瓶是所作性,于

  非瓶上亦見彼性。然所作性于無常等無處,則不可見。于一切處具因相故,是決定因。如是宗法叁種差別,謂同品有、非有、及有非

  有俱。又此一一各有叁種。謂于一切同品有中,于其異品或有、非有、及有非有俱。于其同品非有及俱,各有如是叁種差別。若無常

  宗全無異品,對不立有虛空等論,雲何得說被處此無?若彼無有于彼不轉,全無有疑故無此過。如是合成九種宗法,隨其次第略辨其

  相:

  異同

  俱有

  異同

  無有

  異同

  有有

  異同

  俱無

  異同

  無無

  異同

  有無

  異同

  俱俱

  異同

  無俱

  異同

  有俱

  上、下之中間爲正因,

  左、右之中間是相違,

  余五是不定因。

  如是九種依次畫爲九格,上下豎寫同品叁種,橫寫異品叁種。由于四方,當知其自性與結果。謂立聲常,所量性故。或立無常,

  所作性故。或立勤勇無間所發,無常性故。或立爲常,所作性故。或立爲常,所聞性故。或立爲常,勤勇無間所發性故。或非勤勇無

  間所發,無常性故。或立無常,勤勇無間所發性故。或立爲常,無觸對故。此攝頌雲:“所量、作、無常,作性、聞、勇發、無常、

  勇、無觸,依常性等九。”如是分別說名爲因、相違、不定。頌雲:“于同有及二,在異無是因。”此中唯有二種名(正)因,謂于

  同品一切遍有、異品遍無,及于同品通有非有、異品遍無。于初、後叁各取中一。“翻此名相違。”複唯二種說名相違,能倒立故。

  謂于異品有、及二,于其同品一切遍無。第二叁中取初、後二。複有余相違因,謂能成立違害所立者,如說諸別異物是積聚性,能爲

  他用,積聚性故,必爲他用。此因能成多義,故即二因中攝,非出九種之外也。“所余皆不定”。所余五種因及相違,皆不決定,是

  疑因義。又于一切因等相中,皆說所說一數同類。“樂說唯一數”。當知同一類故。言一數者,此中如同品有等,樂說一數。“于相

  違疑故”,謂于說二種相更互相違,猶見一數。如于聲上由所作性與所聞性,疑聲是常或是無常。(奘師譯爲“勿說二相更互相違,

  共集一處猶爲因等”。作爲破一實數。藏文似是解不說二數之理由。)“如是疑及因,見決定爲一。”如聲由非眼所取及是現見事,

  決定非實亦非是業。故樂說爲一也。若謂由如是樂說爲一,則不應成爲猶豫與決定二因耶?曰:無過。何以故?“諸具二相者,許二

  二非一。”此中具足猶豫與抉擇彼二種相,非單一相。此中何爲疑相?曰:相違決定。又于一事,從無疑相,具足疑相,應道理故,

  是爲一性。如是具足非眼所取與是現見事,如說之因相,非單獨相。若謂一一無違,爲因相應理。此如說所作性故無常。勤勇無間所

  發性故無常。由衆多因如何決定耶?曰:“衆多若不違,尤其于一轉。”此中雖是多因,然同作一事,故言一性,全不相違。如衆多

  人欲說一義,言于此事吾等一致(此說多因可共成一宗。前說所作性能成無常與無我等,是一因可成多宗)。若謂諸由二因,而作多

  事。如說:所作性故無常,苦故無我。此如相違決定,應成疑因?曰:無有此失。彼一一因皆能作多事,如前于非一事轉,極爲應理

  (此說多因可成不相違多宗)。若謂由各異因成立多種所立者,如離于支,無別有支。以是猶豫與抉擇故。曰:此是更互依待,俱相

  隨轉同是一因,或由合聚成就因相,俱是能立,故無過失。若謂理應四種爲不定因,二俱有故。所聞雲何?由不共故。以若不共所成

  立法所有差別,遍攝一切,皆是疑因。唯彼有性彼所攝故。一向離故。諸有皆共無簡別因,此唯于彼俱不相違,是疑因性。若于其中

  俱分是有,亦是定因,簡別余故。是名差別。若對許有聲性是常,此應是因?若于爾時無有顯示,所作性等是無常因,容有此義。然

  俱可得一義相違,不容有故。是猶豫因。又于此中現教力勝,故應依此思求決定。攝上頌言:“若法是不共,共、決定相違,遍一切

  于彼,皆是疑因性。觀宗法審察,若所樂違害,成躊躇顛倒,異此無似因。”問:違害所樂之相違因雲何2謂相反之因。何故不成不爲

  他用?若謂由有爲他用之因故,如是言所作性故無常,則所作性應不能成立無常,以有能成常性之因所聞性故者。此是惡攻難,以彼

  執一與常性因俱行因故,應非能立。(此文尚須研究)若謂如是一因,由所立差別應了達二義,如非眼所取性與是現見事。曰:如是

  與相違決定各異,此不見有疑,不應觀察。謂從差別爲他所用,成立相返故,即相違因。如是爲積聚他用,此樂成立爲非積聚他用者

  ,是余積聚性之因。其非積聚性,都非現、比之所成立,此之有性不極成故。此非疑因,是法差別相違因與相違決定之差別。(此段

  文字是辨法差別相違因與相違決定因之區別。前雲:相違因是成立相反義。他難:應與相違決定無異。解答曰:相違決定是執不同二

  因成立二宗。其相違因是以一因成立相反二宗。又說:相違決定是疑因,不能成立任何一宗。其相違因則能決定成立相反宗義。是其

  差別。)如是違害現見者,由顛倒成立有法之自性差別,故說爲相違。如說:勤勇無間所發性故非聲。又如說非所聞性。俱是所立者

  ,謂法所差別之有法,是所立宗故。其中隨一或是二俱,若自性,若差別,顛倒成立故。是相違因。當說二俱相違之例。如說:一切

  語言皆是虛妄,是能表故,如夢中能表。若有如是說者,其言說與所說體性皆虛妄性,則謗總義。是彼自性相違。若彼說者自非虛妄

  ,則是差別相違。頌雲:“邪證法有法,自性或差別,由違害于彼,此成相違因。”(類譯後二句爲“此成相違因,若無所違害。”

  信慧譯本辦同。此謂: 由此因違害彼所樂宗,故名相違因。)又論師引伏難曰:“非內積聚性,如是非他用。”謂積聚性是眼等內

  性相應,列此爲因。今破其因相。若如是者,二者之同品不成。成立相違品爲一切他所用。故仍攝入前相違中。複爲顯揚彼義故,更

  由余門宣說:“共與差別法,及所立二種。”謂所立法之能了,唯有叁種:一共,二別,叁諸二分者。應知九種分別,亦是從彼叁而

  分。“初二是猶豫”,謂于一切法之各別自性,由共及別而一向生猶豫。如立聲常或無常,而雲:所量性故;或雲:所聞性故。“余

  觀待分叁”。觀待所立,俱二分者,可分叁種,謂正因、邪因、疑因。何故如此?初二種因一向疑者,謂由彼二,于一切品“由隨行

  不行,返隨不成故。”于多品中,不能簡別一,亦不能成立一。以彼要由隨行與返還故。彼二未離一分故。(共者未離異品有,不共

  者未離同品無。信慧譯爲各缺一相,較爲易解o)或謂:若爾,“非于一隨行,及返、應成因?”謂俱二分者,非一定隨轉。應隨行與

  返還,二俱成因?曰:若有,可爾,“成二者非有,有亦無俱非。”以于一義,不容有亦常亦無常。如是凡所有義,亦必無有既非是

  常,亦非無常。或問;如何二分,于相違多義轉,隨一切轉爲能知因耶?曰:彼是由遮門,非由表門,取其差別。“隨遮其所無,即

  成所成義。彼一余二轉。”謂二分中,隨其所無即應遮除。即由此門,于所立類一切遍轉或一分轉,說爲如實了知之因。如雲:聲是

  無常,所作性故;及雲:勤勇無間所發性故。如是由青蓮花之妙香,能成立香性、德性、能依性;非德性等。以無香等則不見故(後

  後寬于前前,若無後者必無前者,故由前者能成後者)。若非爾者,“若如轉成者,由白色德依,應逆其次第,了知叁二一。”說一

  言者,若不成一,則是相違決定,應知即是疑因。如許常總者(即許聲性常者),于所聞性與所作性之聲,爲是常耶?抑無常耶?成

  爲猶豫之因。若謂:“顯示一言故”。應了解爲一性者。曰:不爾。諸相違者不樂說爲一故。其所作性與勤勇無間所發性,二者是同

  一因。如由豎立行相與鳥棲其上二事合一,即知是樹。“反所立相違”。彼于二分應二相轉,由遮遣彼已,爲所立義于余轉,故成其

  相反。如即由上諸因,成立爲常。此中亦由遮常門中,成其相反也。若說:此處有火故,而有冷觸。此如何成相違?知何不違?唯遮

  冷觸,不成暖故。曰:縱不成暖,然能成非冷觸。如是若時由火能成非暖觸之相違品,則說成暖觸。即此義成非冷觸故,說名相違。

  亦不相違。若謂所作性與勤勇所發及非所發俱不相異。從一切不異俱無返故,其無常性隨轉智,應不待遮常也。曰:若何智于何轉,

  即彼隨轉智之差別,由分析門能作用者,雖可如是。然“若隨所轉者,于差別愚蒙。”如所作性,于勤勇所發與非所發俱隨轉故,二

  者于聲俱是猶豫因。以若立所作性故,是勤勇無間所發。亦可立雲:所作性故,非勤勇無間所發。如是由勤勇無間所發性,亦可立是

  德與非德也。若謂如是…

《集量論略解目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集量論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