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者”。此牒外救。謂能別、所別,同是根境。其不取者,以無彼覺故。破曰:若如是者,“非樂亦應成。”若二者同是根所
取境者,則實、德、業等,是有實故,應知有性,實亦應是具一切根(爲一切根所取)。如是,由有一實故實非有性。然由是一切根
故,應成有性(此皆非勝論派所樂許者)。若謂入實之有說爲有彼一實者。破曰:不爾,無差異故。與有無異。于一切皆有,則實等
非所遮。如雲:“于業、德有效,有非業非德。”若謂入于實者,即實是一。若入余者”,則實非一。如是則實應成異。若時眼現量
取謂不熱,爾時所觸亦應成眼之所取。故不應說:如有性、德性,雖是異根所取性,而實不異也。若謂:如是由是異根所取故,應是
余性者。破曰:“不定。”一根所取,亦見實、德、業各異,及青等各異。根雖無異,而取青等各異故。若無彼法,此法亦生,則彼
法非此法、之因,故各異根,非余法因者。曰:“說爲余”。言是異根所取故,說爲多性,則由是一根所取故,由何定爲非一?非唯
由是異根所取,說爲多性。然非唯由是多性故說爲不定。此說:“根雖無有異,非說皆所立。”非由一切根異,說爲多性。是說彼根
異,唯是多故。覺異亦是余因,無所遮故。“覺異故亦異,余由何無異。”除根異,覺亦異,不能說余。根異覺異者,無時可說一性
。說于彼之德等生現量智,應知辦遣。彼等由與自所依系屬門,說四等和合。如是,非由一切和合生識,如觀正理派時已說。故勝論
派之現量極難成立。(此段文,信慧譯爲:“此言根雖無有異,非說皆所立。非說一切多皆由根異。然是說若根異彼即是多。覺異亦
是多性之因。都無所遮。複次:根雖無有異,覺異故亦異。余由何無異。若根雖無異,由覺各異,亦說爲種種。則根異覺亦異者,更
無處可說爲一也。由此當知亦遣于德等識,說爲現量。以彼等辦是由與自所依系屬門,說從四等和合而生。如說非從一切和合生識,
如觀察正理派所說。如是勝論派之現量,亦有過失。”)
四、破數論所說現量諸劫毗羅派,許耳等轉,是爲現量
此敘外計。數論派說:“耳、皮、眼、舌、鼻等,由意加持,能于境轉,謂于現在之聲、觸、色、味、香等如次緣取,是爲現量
。”破曰:
無窮或一根 二取非叁境 得一境無別
彼非取自性 不取義差別 若取則如意
亦應成分別 應成彼分位 非是薩唾等
非是他性故 非他應非果 或若非他性
則應非所取 種種諸變異 其義應相同取多故數論
有別派不許 一切各各性
別有最勝塵 由結合差別 表示果體性
叁微塵自性 由何證一果 若異類和合
亦不許轉變 若不許二性 果唯得一性
于多義自性 根境有差別 故舍數論宗
各各性爲勝 于非一境轉 不說爲能量
非念未受故 若謂二頓生 彼非量觀余
失壞或是念 增上說念故 遣余根無義
“無窮,或一根。”若如所說:諸根應無窮。謂彼等計,由非余根所取境性,故于自境轉,即許爲根。唯由叁德增減有異,許聲
等成爲異類。即一聲境,辦由功德增減各異無窮盡故,應許有無量根緣取。或應成一根。若彼叁德無有差異,是一種類者,如是如取
異聲,亦應取觸等,故應成一根。以一切中叁德無異故。非有離叁德之聲類。若謂成爲聲性者,彼即非觸等,若時由薩缍等形,分位
各異,如何無聲等各異?故有聲類不異相同之分位,異于觸等。于同類所取境,耳根得轉。如是于觸等亦爾。故如何有所說過失?破
曰:如是所觸亦應成眼所同境。“二取,非叁境”。以形是二根所取,如山等形是眼及所觸識所見故。此即除遣說唯于自境轉。如計
由形所作種類差別者,則耳等應不能取聲等,以形非叁根所行境故。由形非耳、鼻、舌諸根所取,則現見聲、香、味等應皆非現量。
“得一境,無別。”又應于一境,得多種形。以一根之境有差別者,彼之差別種類有衆多故,當見一境,有多種形。又由形狀相同無
差別故,則用金等所作諸勺、諸莊嚴具,應無差異。由形相同故,金、聲、實等亦皆應相同。如是亦應不各于自境轉。又諸根轉,爲
唯取自種類?抑取樂等所差別之種類耶?若唯取自種類者,破曰:“彼非取自性”。彼唯取形故,應不能決定聲等之樂等自性。是唯
取形故,“不取義差別”。應不能取義境之差別,以僅緣形之少許現相,不緣義境之自體故。亦當不取聲等之差別也。如是亦應緣琵
琶聲與鼓聲等之差別,以彼無別形故。“若取,則如意,亦應成分別。”若雲取義者,亦應如意,是有分別。若以自義有差別者,若
取彼差別,則如意轉,于自境界成有分別。若謂是取由樂等所差別之形者,破曰:“應成彼分位,非是薩缍等。”即使如是,亦如彼
分位之意轉即是分別。試問:于樂等爲各別取?抑總取耶?且非各別取。以取自境等之根轉,是于聲等所取,非于薩缍等(叁德自性
)。“非是他性故”。薩缍等與聲等,非各別自性,故彼等非不等轉之所取也。若謂“非他”,謂薩缍等非離聲等而是他性,故彼亦
是所取者。破曰:“應非果”。若薩缍等非離聲等是他性者,則不異身(即一身)之聲等應非是果,薩缍等亦應非聲等之因。其說薩
缍爲聲自性之建立等,亦成相違。又薩缍等互無差異,而與聲等成一性者,是無異之自性。是則妨害計爲因果。是“或”聲之義。複
次,“若非他性,則應非所取。”又若樂等非離聲等是他性者,如是則不成爲各別所取。微塵亦應非是所取。五微量等亦爾。凡非余
義之根境,彼一切皆應非根境。其取爲果性等者,皆應成爲總有境故(以總爲境也)。如是且不各別取。若謂總取者,破曰:“種種
諸變異,其義應相同。”如是則應一切根轉,以種種相故。若于種種相之所取,取不異相者,不應道理。以由彼力決斷所取故。現見
于聲等取不異相。樂等境性亦應相同。諸根之境性亦應相同。諸根應不于自境轉,以于余境有樂等種類別故(以于余境、樂等,種類
異故)。如是亦應成爲一根也。若謂不爾,應說各取形狀、所作、差別者,彼說亦非理。以“取多故”。即色一類由形異門亦能取多
種,不見隨一形而取也。若由異形許爲異類者,則根應成無窮也。有數論別派不許此義。古劫毗羅派有說:觸等之叁相,非不異聲之
叁相,故樂等有異,而說諸根各取自境。各于自境轉之諸根,自境差別,種類不異,故諸根不成無窮。破曰:若由種類各異,樂等境
根各具功能,勝出古師者,吾當更有所說;“一切各各性,別有最勝塵。”若由樂、苦、癡、聲、觸、所作等各異種類,應說:一切
皆有各異最勝之微塵(即自性叁德之異名)。:由和合差別表示果體性。”彼只是由于和合之差別,不超出自種類,成立爲果性,而
爲諸根之境也。“叁微塵自性,由何證一果”。于聲謂是聲,彼離樂等不異之覺,于衆多義謂是不異,不應正理。何以故?“若異類
和合,亦不許轉變。”由叁和合而成一果,亦定非有。諸數論者,種類異故,有一聲說,非有一事(非成一性)。若謂隨說叁種自性
之聲,及說樂等,其欲知自性,即成根境者。破曰:“若不許二性,果唯得一性。”若謂耳聞聲等覺,不待樂等,有別于余而于此轉
者,則彼唯應成一自性。何以故?“于多義自性,根境有差別。”謂于聲等義之多種自性中,覺于何自性轉,彼即根義。唯彼是根境
。彼複唯是一種。觸等亦相同。是故非理。“故舍數論宗,各各性爲勝”(釋中作“故于各各事,校數論爲勝”)。謂計唯從一種類
差別之自性爲因,而生果,較古數論見,實爲殊勝。如是若說不生異類果,則爲端嚴。非叁自性唯從一生也(似是說,非從叁自性而
生一果)。若計唯取現在聲而根轉,是爲現量。如是,則境非一。“于非一境轉,不說爲能量。”一切所量則非是境,故遣其能量(
應無緣一切境之能量)。非說彼轉爲能量。于正領受根轉之意根,由無因等,不說爲能量,故成失壞。其正領受根轉者,不應攝入余
量之中。若謂無彼過失,彼轉之領受是憶念,猶如欲等。如雲:念是現量轉之差別。是故根識是于外義之現量。此與根轉是無間隔,
故是憶念(此說領受根轉者是念)。破曰:“非念,未受故。”無間隔之意,不應是能取根轉之念。以先未領受故(必先領受而後方
憶念)。“若謂二頓生”者,“彼非量”則將根識與領受彼之意,二俱遣除。如是則境之因由,有境亦應有也(心境俱成所緣也)。
爾時領受量根之意,未說爲量。則爾時之轉者亦未說爲量。故俱失壞。若許自證等則無過失。憶念如盲人步行。若有彼者,乃說此念
,是現量之差別。如是亦若取無間隔之根境者,亦非是念,以意未領受故。以先未有意領受外境義。“觀余或失壞,或是念。”(釋
中作“念或壞,是念亦觀余。”)唯領受根轉故,或未領受,或念失壞。言或聲者,是觀察義。如何失壞?若計與于外義根轉同時生
之意領受者,破曰:如雲由一境義,引生二根之功能,不能觀察。故當失壞。若謂無彼過失,爲顯念意常時取故,遮唯俱生者。于俱
時成就,爲于外義,根意同時取耶?攻擊其緣取之理。若謂同于一時生與根相應之意,前已說故。雖然如是,“增上說念故,遣。”
若爲增上說念故,而破于外義與意同時者,則如雲:“由根取後,意乃能取,如是意取已,乃能如根了知。”如是等說,皆被遣除。
故于外義非有憶念。若謂意親于外義轉者,破曰:如是則“余根無義”。諸余根于外義轉,則應無義。以士夫義意能辦故(意若能親
取境,則諸根無用也)。如是不能定取境之自性,故數論之所說,非是現量也。
五、破觀行派所說現量
諸觀行派說:“與有正結合所生士夫之根覺,是爲現量。”此敘外…
《集量論略解目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