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提!我所說的善法,其實是讓人人的佛性漸漸地覺悟而已,一旦人人的佛性覺悟了,那還有什麼善法可言,所以這裏只不過假藉一個名稱,叫做善法而已。
第二十四品 福智無比分
“須菩提!若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爲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白話直譯:
須菩提!假若有人拿相當于叁千大千世界中的所有須彌山堆滿七寶(金、銀、琉璃、琥珀、砗磲、瑪瑙、珊瑚。)的寶貝去布施;
還不如有人助印這本金剛經,以這本金剛金與人結緣,甚至說經中的四句偈語(四句偈語前面已有解說),或是去修持並早晚讀誦,或是講給別人聽,那麼前者福德雖多,還比不上後者所得福德的百分之一,百千萬億分之一,甚至于用所有的算術、譬喻,也無法相比、計算的。
第二十五品 化無所化分
“須菩提!于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衆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白話直譯: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你們不要以爲我在度化衆生時,會有我應當度衆生的想法。
須菩提!你們不要這樣想,爲什麼呢?因爲我度衆生時,不執著“我度衆生”,也不執著“誰被我度”,所以我沒有衆生被我度化的想法;反之,如果我度衆生時,時時想著“我度了誰”、“誰被我度”,那麼我就有所執著,有了執著即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須菩提!我在說法的時候,經常說:“我”,那只是假藉的名詞而已,實際上我已經沒有我相了,也不會執著我相;但凡夫之人即不同,他們都認爲一切都是實有的,所以才會貪得、執著,自己綁自己,永遠無法解脫。
須菩提!其實“凡夫”在佛陀看來也只是一個假藉的名詞罷了,並沒有所謂的凡夫,因爲衆生皆有佛性,只因目前迷昧,所以才稱凡夫,一旦覺悟,哪裏還有什麼凡夫呢?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白話直譯: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能以叁十二種相貌特征,去判斷他是佛嗎?”
須菩提回答說:“應該可以的,應該可以的,應該可以用叁十二種相貌特征,去判斷他是不是佛。”
佛陀聽完須菩提的回答後,解釋說:“須菩提!如果能用叁十二種相貌特征,去判斷他是不是佛,那麼你如果看到轉輪聖王(管理四大部洲的國王,他也有叁十二相。)你也會認爲他是佛陀。”
須菩提聽了之後,立刻禀告佛陀說:“世尊!我現在了解您的意思了,是不應該以叁十二種相貌特征,去判斷他是不是佛。”
當須菩提講完時,世尊再說出四句偈語:“如果有人想見到佛陀的外表相貌,想聽到佛陀的說法聲音,因此每天焚香祭拜,祈求感應,這是迷昧之人的所作所爲,而不知佛須在心中求,不是心外求,所以有以上行爲的人,那是正路不走,偏走邪路,永遠也見不到自性如來。”
第二十七品 無斷無滅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白話直譯:
“須菩提!我說一切有形有相皆是虛假,並不是說連因果也是虛假,你應該這樣想:“佛陀不是因爲有圓滿肉體身,才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講完了,再重複一遍說:“須菩提!你要有這樣的想法,佛陀不是因爲有圓滿肉體身,才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那豈不是變成沒插秧卻有稻子可收成,這是不可能的。
我再告訴你,須菩提!你假若這樣想“發無上菩提心之後,就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是空的,也沒有因果,也沒有輪回,人死就像燈滅一樣,行善沒善報,作惡也沒惡報。”你千萬不能有這種想法!爲什麼呢?因爲發無上菩提心的人,他們是不會說連因果都沒有的理論,他們只是說一切不可執著而已。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白話直譯:
須菩提!假若有一位菩薩積滿恒河沙那麼多世界的七寶(金、銀、琉璃、琥珀、砗磲、瑪瑙、珊瑚。)拿來布施,但是他執著于福德,那麼他所得的福德雖多,卻是有限之多;假如另外有人,他也修持菩薩道,同樣去布施、去弘法,但是他心不執著功德,更沒有“我”的執著,進而成就“忍而無忍,忍而忘忍”的自在境界。
那我可以告訴你,這位菩薩所得的功德超過前面那位菩薩的福德,爲什麼呢?因爲“無則無極,有則有盡”,須菩提!更何況要做一位菩薩是不能受到福德的束縛。”
須菩提于是反問說:“世尊!爲什麼要做一位菩薩不能受到福德的束縛?”
佛陀解釋說:“須菩提!菩薩爲了度化衆生,因此做了許多利益衆生之事,但是他們做了之後,就不應貪想自己福德可得多少?執著自己功德可得多少?否則就會有計較得失之心,有了計較得失之心,就會産生煩惱妄想,這對修道人來說都是不好的,更何況是一位菩薩呢?”。
第二十九品 威儀寂淨分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白話直譯:
“須菩提!所以如果有人說:“佛陀有什麼稀奇?他還不是跟我們普通人一樣,有個身體,需要兩腳走來、走去,有時候還需要坐下來休息,還需要躺下來睡覺。”有這樣想法的人,他就是未能了解我所說“如來”兩字的真正含義。
爲什麼呢?因爲他們不知道,我的肉體身只是方便度化衆生的工具而已,只因衆生迷昧于六道輪回,只能看到有形假相,不能看出無形寶相,所以我才應化一個肉體身來度化衆生,但我的無形真身遍滿虛空,哪有去、哪有來;哪有坐、哪有臥,因此沒有所謂的來,也沒有所謂的去,這才可稱爲“如來”,也就是我的另外一個名稱“如來”。
第叁十品 一合理相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于意雲何?是微塵衆甯爲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即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世尊!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白話直譯:
須菩提!假若有善男信女,將叁千大千世界(一個太陽系所照之處叫做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小千、中千、大千共有叁個千,所以稱爲叁千大千世界,其實只是大千世界而已,但這已包括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也是一佛所教化的國度,不只是釋迦牟尼佛如此,十方諸佛也是一樣。)打碎成爲微塵(細小的沙子),依你看來這些細小的沙子是不是很多呢?”
須菩提回答說:“當然是很多,世尊!可是這很多也不是永恒不變的,它會隨著歲月産生變化的,比如說:微塵假若分化了就變成鄰虛(比微塵更小的粉末),假若結合了就變成小土塊、小石頭,如果變成鄰虛或變成小土塊,那麼就沒有微塵了,所以佛陀您也不會說有很多微塵了。”
爲什麼呢?因爲佛陀所說的很多微塵,它只不過是暫時的假相,假名稱它爲很多微塵而已。
須菩提繼續說:“世尊!您所說的叁千大千世界,其實也是一樣,是由許多的小千世界結合而成的,小千世界又由許多星球結合而成的,所以叁千大千世界也只是假籍的名稱而已。
爲什麼呢?因爲假若世界是本來就存在的、真實的、不變的、永恒的,那麼把它稱爲世界還合理,可是世界其實只是一合相,其實也只是假名而已,因爲凡事有結合就有分裂,沒有實在不變的,所以一合相只是假名而已。”
佛陀聽完繼續說:“須菩提!世界是許多東西的結合體,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可是它是變化、沒有一定的、不實在的、它時而結合,時而分裂,佛陀也難以解說,可是世俗的一般人,卻很歡喜去談論它,而不知它只是短暫的現象而已,說來說去又有什麼用,這就是衆生貪戀眼前的事物,所以才會迷失本性的。
第叁十一品 知見不生分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于意雲何?是人解我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白話直譯:
須菩提!假若有人說:“佛陀常常講到我見(自私的觀念)、人見(對待的觀念)、衆生見(分別的觀念)、壽者見(欲望的觀念),是不是佛陀還有四見(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的存在。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像這樣的人,能了解我所說的四見的含義嗎?”
須菩提回答說:“不了解的,世尊!這個人根本不了解佛陀您所說的四見的含義;
爲什麼呢?因爲佛陀所說的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爲了斷除衆生的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不得不如此解說的,但佛陀您早已斷除了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否則您怎能成佛呢?所以佛陀您說的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其實只是一種假藉的名詞而已。”
佛陀聽了說:“須菩提!想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修行人,對于一切的佛法,都應當有如此的認知,如此的看法、如此的相信、如此的了解,要了悟佛法的真義,不要執著佛法的名稱。
須菩提!爲什麼我說要了悟佛法的真義,不要執著佛法的名稱呢?因爲一切佛法的名稱,只是爲了度化衆生,讓衆生了解而已。
第叁十二品 應化非真分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白話直譯:
須菩提!假若有人以無量無數的世界,然後將無量無數的世界都填滿了七寶(金、銀、琉璃、琥珀、砗磲、瑪瑙、珊瑚。)拿來布施;
還不如另外有善男信女,發心覺悟佛道,依照這本金剛經去修持,或者只是拿四句偈語(如“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以及“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還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經常讀誦,或講給別人聽,或去演說給大衆聽,這個人所得的福報,勝過拿無數世界七寶去布施的人。
現在我告訴你們如何去演說?要演說時,心不能執著,這樣才能一心不亂,在一心不亂之下,才能産生清淨心,以此清淨心去演說佛法,那才是無上的妙法。但是你們聽了或看了無上妙法,仍然不可執著。
爲什麼呢?“因爲這些話雖然是無上的妙法,這些字雖然是無上的佛法,但那只是因緣說、方便說而已,所以你們仍然不可執著,應該把它當作那是夢醒一場空,是虛幻不實的,如泡沫之烏有、如影像之虛假、如露水之短暫、如雷電之刹那而已,你們應該有這種認識”那才不枉費我(佛陀)說這本金剛經的意義。”
佛陀講完這本金剛經之後,德高年長的須菩提,以及比丘(受出家戒之男衆稱爲比丘)、比丘尼(受出家戒之女衆稱爲比丘尼)、優婆塞(皈依叁寶的在家男弟子)、優婆夷(皈依叁寶的在家女弟子),還有一切世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六道之一,性好鬥),聽完佛陀所說的無上妙法,都非常歡喜,也都相信佛陀所說的妙法,願意依照此妙法去修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蔡道弘居士白話直譯》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