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釋(索達吉堪布 著疏)

  

金剛經釋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索達吉堪布 著疏

   智悲雲聚中,降下善說雨,

   成熟諸衆者,敬禮釋迦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有人終生念此經,未知其義真可惜,

   有人常爲他人說,自未嘗義真稀有!

   其多漢文注疏本,我皆閱盡未滿意,

   故此發揮自智慧,撰著金剛經義疏。

   蒙受文殊加持力,前人未解之深義,

   或許此處已明示,具緣智者當細閱。

   釋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經論命名的方式有以比喻命名、以弟子請法而取名、以時間取名等共計八種。取名之必要在《楞伽經》中雲:“若不立名稱,世間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諸法立異名。”爲了便于分辨取舍,每一個法都有屬于自己的名稱。上根者,能依靠經論之名而知義,中根者可以依名解其大意,下根亦能依名查尋此書。此經全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藏文又名《般若之百頌》。般若是梵語,通常譯經的時候有五種文不翻,此處般若有多種含義故不譯,本經以金剛比喻般若智慧,般若波羅蜜是智慧到彼岸的意思,即依如金剛堅固的般若智慧,能摧毀我法二執,永出叁界,到達智慧彼岸獲得大安樂涅槃的果位。《摧魔金剛儀軌》中講述金剛具有無堅不摧、不壞、不變等七種功德;內典中也說帝釋天王手中持金剛與阿修羅戰鬥,此金剛是由一位仙人的骨頭做成,能摧毀一切而不爲他壞。同樣,般若空性猶如金剛,能摧壞一切世間顛倒邪見執著,這些邪執卻不能損壞般若智慧,真正有了般若正見,世間任何邪魔外道也不能動搖。

   這裏宣說金剛般的智慧,也叫金剛心,如《大智度論》卷四五雲:“一切結使煩惱不能動,譬如金剛山,不爲風所傾動,諸惡衆生魔人來,不隨意行,不信受其語,嗔罵謗毀,打擊閉系,斫刺割截,心不變異……諸蟲采齧,無所虧損,是名金剛心。”

   譯者: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

   姚秦是中國古代魏晉北朝時,北朝十六國之一,國主姓姚,曆史上稱爲姚秦,亦稱後秦。叁藏法師是指精通經律論十二部佛法並能弘揚者。鸠摩羅什,譯成漢文曰童壽,指大師幼時即有長者之德。大師出生于古龜茲國(新疆)七歲出家,日誦千偈,十二歲即精通小乘教義,聲名遠播。後來又廣學大乘,通諸玄義,有叁果羅漢爲大師授記:若叁十五歲之前不破戒,大乘之法,將以他的力量廣弘于震旦(漢地),但于自身無利。大師回答:只要使大法流傳,衆生覺悟,雖自身無益,苦而無恨。大師每次至西域諸國說法,諸王都長跪在座側,請師登踏上座說法,前秦苻堅爲得到大師數次興兵,卻未成功;呂光得大師後,因他不信佛法,對于大師種種虐待,師皆忍受。後來姚秦國君迎請大師至長安,集八百高僧于逍遙園(今戶縣草堂寺)輔佐其譯經論九十八部,叁百九十余卷。國君姚興害怕法嗣無繼,賜宮女,師不得已受之後,另行別住,每次講經前都說“譬如臭泥之中生蓮華,但采蓮華,勿取臭泥”。有弟子想效仿大師與女人共處,大師即取針一把吞下說:“你們能不能吞下這些針,如果不能象我這樣,怎麼敢學我的行爲呢?”大師臨終時發願說:如果我所翻譯的經典沒有錯誤,願我火化後舌頭燒不壞,如果有錯誤,舌頭就燒化。當他圓寂荼毗後,唯有舌頭沒有燒化,大師的舌舍利塔至今尚存。唐道宣律師曾經問天人,“爲什麼現在人都喜歡讀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經典?”天人說:“鸠摩羅什曾任過去七佛的譯師,他所翻譯的經典,深得佛心,所以人們都喜歡讀誦他所翻譯的經典。”

   本經有多種譯本,叁國時菩提流支、南朝真谛法師、隋達磨笈多、唐玄奘及唐義淨都曾譯過此經,總計六種。古今流傳最廣的當首推鸠摩羅什大師的譯本。譯經的差別不外乎二因,一所依梵文版本不同,二義譯與句譯的不同。此經以大師真實語的加持,無幽不顯,無微不彰,文辭簡潔流暢,曆代持誦者多有效驗。

   藏文譯本前有“頂禮一切佛菩薩”的譯禮句,這是藏傳佛教釋經的傳統。藏地金剛手菩薩化身的藏王赤熱巴巾曾規定:翻譯叁藏前都應加頂禮句,經藏以十方諸佛菩薩爲對境做禮,律藏以釋迦牟尼佛爲譯禮的對境,而論藏則以叁世諸佛智慧的總集文殊菩薩爲對境。譯經前作譯禮主要是爲了遣除譯經中的一切違緣,增上一切順緣,亦爲了遵循王規,明確屬何部所攝。由此經的譯禮可知《金剛經》歸屬大藏經的經部。

   此文中間的叁十二分品如“法會因由分第一”等,佛經原來中並不存在,是梁昭明太子後來所加。藏文譯本中沒有分品,其他的幾個譯本也是沒有的。世親論師的講義有分品,江味農居士的講義分爲一百八十四品。另有人認爲:佛經裏不能隨便妄加分別念,昭明太子因在經上加分品,故一直在受苦報。但此事難予定奪,法王如意寶曾說:“因果方面的問題很難以分析。”原則上,佛經不能加分別念,但在佛經裏加許多凡夫人的分別語言會不會有一些果報,難以確定。另一方面,如果分品、略釋、科判等的語言不能加,那麼我們現在解釋佛經時也會有些困難。如果不是故意對佛經作誹謗,在解釋佛經時,加一些語言或科判,對理解原經文也有很大的幫助,這樣做可能不會有很大的過失。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是我親眼所見、親耳聽聞的:當時,佛在祇樹給孤獨園的地方與上座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及大菩薩衆共在一處。

   佛經的緣起爲表明佛說法的時間、地點及說法的因緣等。“如是我聞”是後來經典的結集者所加,釋迦牟尼佛在《涅槃經》中開許阿難等弟子結集叁藏,結集時可以于卷首加“如是我聞”,表明以下的經文由結集者親聞,中間加問答者等聯結語,末後加“天、龍、人非人等歡喜信受”此類語句。所謂佛經,有佛陀親口宣說的,有佛開許後成爲經文的,亦有佛陀加持而成的佛經。佛滅度後過十二年作了第一次佛經的結集,第二次結集是佛滅後八十年,第叁次結集在一百八十年後,亦有說叁百年後。關于叁藏結集時間有很多說法,無論曆史年代如何,經過這叁次結集,叁藏全部由文字表示出來並流傳至今。叁藏分別由多聞第一阿難尊者誦出經藏,持律第一優婆離尊者結集律藏,又由頭陀第一大迦葉尊者結集誦出論藏。此處“如是我聞”顯然是阿難尊者所加,由佛開許而成的經文。

   佛教史上,對于佛的聖誕及成道說法時間有許多诤議。有說佛陀二十九歲出家叁十五歲成道,說法四十九年入滅,也有資料說佛講法四十五年,林林總總,衆說紛纭,佛陀何年何月說此經均無明確記載,故說“一時”而未標明具體年月。另一方面佛在過去、現在、未來叁時當中爲不同衆生宣說八萬四千法門,現不可思議大神通力,故說“一時”。道宣律師曾問獻供的天人:“佛滅度後去往了何處?”天人答:“尊者問哪一尊釋迦佛呢,佛正在爲人說法,您是問法華會上的,還是涅槃會上的,還是華嚴會上的,無量世界有無量釋迦佛叁時說法,尊者問哪一位呢?”由此可知,此“一時”,非彼一時,法無定法,佛的境界非凡夫可以分別揣度。

   此經的緣起依五圓滿講法,即本師圓滿爲叁界教主,人天導師釋迦牟尼佛;境圓滿爲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眷屬圓滿爲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及大菩薩衆。藏文譯本與義淨譯文皆有“大菩薩衆”,憨山大師的《決疑解》也解爲共大菩薩衆俱。後代有說此經是爲小乘比丘所說,實屬謬誤,此經不僅宣說小乘聖義亦具足大乘莊嚴之意;時間圓滿爲佛托缽,乞食之後;法圓滿爲本經所述般若藏甚深法義。

   印度六大城市之一的舍衛城,是釋迦牟尼佛宣說第二轉般若無相*輪的地方,著名的祇樹給孤獨園就座落于此,這兒也是佛陀在神變月(元月一日至十五日)顯示種種神通變化降伏外道六大本師的勝地。爲了紀念這段曆史,現在每年神變月,雪域明珠拉薩都會舉行隆重的祈願法會,色達五明佛學院也在這十五天中舉行十萬持明大法會。關于祇陀園的由來有一段典故:給孤獨長者,看中了祇園幽靜雅致的環境,就想買來供養佛及比丘們。祇園主人祇陀太子戲谑要求說:“聽說您的錢很多,如果您能以黃金鋪地,隨鋪多少就賣多少給您。”給孤獨長者前世曾爲羅西多施主供養過去六佛,所以今生有很殊勝的福報,他可以看見地下的寶藏並且能加持土石變成黃金。給孤獨長者依其福報,用黃金鋪地,太子爲他的精神所感動,還剩一塊時,對他說:既然您買地供佛,剩下的地不用鋪了,讓我也供養佛吧。給孤獨長者後來迎請天人在這塊地上建了一座經堂,故此園名爲祇樹給孤獨園,一九九○年,我隨上師如意寶去印度朝聖,黃昏時抵達給孤獨園,當時那裏沒有寺院也沒有城市,只是一片空曠,時過境遷,供養釋迦牟尼佛的殿堂也不複存在,整個祇園在夕陽下顯得蒼茫而凝重。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

   當時接近午時用餐的時間,佛陀整理衣裳,儀容齊整後,莊嚴安詳的持著缽盂,緩步入舍衛城乞食。

   上午,世尊與諸眷屬外出化緣,佛陀先整理了自己的衣服。衣,亦名福田衣,是出家人的法衣袈裟。做爲修行人衣著應該齊整,只要不是爲了打扮,威儀具足不僅不會讓他人生邪見,而且可以引發世人的恭敬心與信心,使他們種下善根,佛陀如是注重威儀,後學的佛弟子也應該仿而效之。佛托缽是否如凡夫一般因饑餓而乞食?並非如此,釋迦牟尼佛已圓滿自他二利,成就正等覺的果位。佛安住虛空藏等持時,世間所有的財富可以圓滿獲得,而且佛可以運用不可思議的禅定力,使一物變多。在一次饑馑年,佛陀擔心阿難尊者生在王族不…

《金剛經釋(索達吉堪布 著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