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羅漢什麼時候離開人間入涅槃——壽者相都一一出現了。如《楞伽經》雲:“相者,若處所、形相、色像等現,是名爲相。”若證悟清淨諸法皆無相,則真正法界本體。如《六祖壇經》雲:“無相爲體。”
“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佛陀在衆多佛經中針對衆生的根機,說過:須菩提得到真實無诤叁昧的境界,須菩提在我的十大弟子中,是離欲第一,解空第一。
世間人之所以互相诤論有痛苦,是因爲未斷我執,未證無诤叁昧,未解脫得到阿羅漢果。“有诤說生死,無诤即涅槃”即是此意,所謂的無诤叁昧藏文譯爲無煩惱的禅定,玄奘、義淨譯爲“無诤住”,住是安住叁昧之意。《涅槃經》雲:“一念不生,諸法無诤。”如果達到遠離一切煩惱,無任何分別念的境界,則對諸法不會有任何诤論。而世俗顯現中,僧人爲各種不同宗派而诤論,世間在家人爲五蘊的苦樂感受而诤論不休,如世親論師雲:“瑜伽士爲佛法而诤論,在家人爲感受而诤論。”
佛的十大弟子中各有不同特點,阿羅漢雖然都已跳出叁界,但他們的證悟和境界卻有所不同,如:迦葉頭陀行第一,舍利子智慧第一,目犍連神變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阿難廣聞第一等等。佛經中有二種說法:須菩提是解空第一或者離欲第一。依名言而論,須菩提是第一離欲阿羅漢,而真正的阿羅漢是否有增上慢,有我是阿羅漢,很了不起等的分別執著呢?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須菩提說:證悟實相後,我不會有“我是離欲第一阿羅漢”的分別執著,如果阿羅漢有相狀執著,自認爲已得到阿羅漢道,對有這樣粗重實執的衆生,佛陀不會爲我授記。以須菩提證悟實相,無行相執著,才稱須菩提是樂寂靜行者。
“阿蘭那”意爲寂靜,即身體寂靜,煩惱調伏。阿羅漢是最殊勝之寂靜者,須菩提的境界正如佛經所述:阿羅漢雖然有各種顯現,但已斷盡我與我所的實執。雖然在名言中佛爲須菩提如此授記,但勝義實相中,阿羅漢本身絲毫不會有我是阿羅漢的執著。大乘聖者菩薩們也是如此,如《寶性論》所雲:在衆生前雖可以顯現生老病死種種痛苦,但真正的聖者境界中並無凡夫的執著。世尊既然說其是離欲阿羅漢,必定須菩提已遠離凡夫的粗重實執。如果有執著,世尊則不會說須菩提是解空第一,或離欲第一。
大乘經典中再叁強調聲聞緣覺也必須證悟法無我。《般若經》中雲:“執著實有相狀無有解脫,依空性而得叁菩提。”及“聲聞緣覺佛果,亦若不依此般若空性,則不能獲得。”《中觀論釋》中用了七個教證,叁個理證說明阿羅漢必須要證悟法無我。若有人認爲阿羅漢未證悟法無我,則與經義理相違,必定墮落戲論邊執。阿羅漢只有對緣起空性有所證悟,才能得到其相應的果位,故須菩提無名相執著。《七十空性論》雲:“有一切諸法,自性即是空,諸法是緣起,吾等如來說。”如果不懂緣起空性之理,就會有各種實有的苦樂感受。龍猛菩薩在《出世論》中亦雲:“戲論說衆苦,自生及他生,俱生無因生,佛說是緣起。”其意爲世間戲論者經常說苦谛所攝之衆法是自生或是他生,有時說自他二者共生,有時說是無因生,有各種戲論之說,佛則說諸法是緣起空性的正理。我與我所執未消于法界前因果不會空耗,名言中應當承認有阿羅漢,須菩提是解空第一。但就實際而言,真正通達緣起空性道理的阿羅漢無任何執著。
下面就在莊嚴淨土遮破,從往昔佛陀的授記、器世界、有情世界叁方面來辯析,首先觀察往昔佛陀的授記。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佛告訴須菩提:就你的觀點而言,如來往昔在燃燈佛前,是否真實得到過授記,是否真實有所得法?須菩提言:名言中雖然可以如是承認安立,但依勝義谛觀察,如來實際在燃燈佛前未得到任何法。
此問題從往昔佛陀顯示得授記而言,佛與須菩提從勝義谛方面進行問答。在名言中,如來在燃燈佛前確實得過法。《百業經》、《賢愚經》中記敘曾經在九十一個大劫前,釋迦牟尼佛轉生爲法雲童子,他在燃燈佛前得無生法忍,登第八地時,燃燈佛給法雲童子授記:九十一個大劫後,你于娑婆世界中的賢劫成佛,爲第四佛,號釋迦牟尼佛。其所得無生法忍是指對無生空性法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此後不會對無生法門生邪見。名言中佛已得法,而勝義中一切法離四邊八戲,佛亦未得到任何法。如《華嚴經》雲:“雖聞如來聲,音聲非如來,離聲複不知,如來等正覺。”嘎瑪拉希拉說:無所得的法亦無能得的法,已獲得之相也無有。世親論師亦雲:所謂獲得法是一種分別念,應當舍棄。如果修行者生起我今天去修法或我得授記等等,類似的實有執著都是分別念,都成障道的因緣,應予以舍棄。此處經中的授記,其他經典也如是記載,在名言中是真實不虛,但就勝義而言:菩薩如果有執著,認爲自己已獲得授記,那他並未得到真正的授記,而是魔的授記。法王如意寶也講過:我們自己認爲,今天本尊已爲我授記,文殊菩薩高高興興地說你將來變成……如果産生這樣的傲慢執著,就不是真正的成就。世親論師也認爲得法得授記,此亦是分別念,實際中無有可得。從佛法無住無變、無邊無際、廣大無垠方面而言,六祖大師認爲,法就象太陽一樣,其照射的光明周遍一切世界,所以無有可得。
以上剖析了釋迦佛在燃燈佛前于法無所得的道理,下面研究無菩薩莊嚴或發心莊嚴刹土之理。
“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須菩提!你是怎麼想的,菩薩莊嚴或建造的刹土實有存在否?”“世尊,菩薩莊嚴的刹土不存在,什麼原故?因爲所謂莊嚴佛土,非勝義中存在實有的莊嚴,而是名言中安立爲莊嚴。”
一地到八地菩薩應清淨莊嚴刹土,八地到十地之間的大菩薩們必須要建造刹土,如釋迦牟尼佛因地作菩薩時發五百大願,其中之一即爲度濁世衆生修持娑婆世界;阿彌陀佛作法藏比丘時,發四十八願,修持極樂世界;藥師佛也曾于因地發十二大願,修持琉璃世界。菩薩于清淨叁地專門要修持自己成佛度衆的刹土,《現觀莊嚴論》中雲:“如有情世間,器世未清淨,修持令清淨,即嚴淨佛土。”因此從名言角度而言,菩薩將來要莊嚴建造或者准備一個刹土,如果未修持刹土,菩薩度化衆生的誓願不可能現前。但此處佛並非就名言發問,須菩提亦洞徹明了佛的密意,故從勝義谛作了否定的回答:所謂的莊嚴刹土實際並非莊嚴,能莊嚴的菩薩、所莊嚴的刹土、莊嚴的作業,以勝義理論抉擇法界本性時皆不存在。莊嚴的刹土真正實相中肯定不成立,如果實有存在,其必定以微塵的方式或以器世界的方式而存在,但用智慧觀察時,不生不滅恒常實有的微塵及微塵集聚所顯現的刹土並不存在。所謂的道場、刹土,完全是以自性清淨的角度建立的,現在衆生心的本性即是清淨的佛刹道場,證悟了心的空性就已經了達了諸法本來的體性,如《維摩诘所說經》雲:“心淨則佛土淨。”《大幻化網》亦雲:“若無知性自證慧,佛刹亦見惡趣處,若證勝乘等性義,惡趣亦見密嚴刹。”總而言之,最究竟是清淨自心一切戲執,得到刹土清淨,此外,沒有其他任何清淨刹土。無論琉璃世界、極樂世界、娑婆世界,這些在名言淨見量或觀現世量中暫時成立,但在真正的本來實相中,這些清淨與不清淨的刹土都不成立。猶如衆生在夢中受痛苦,最後去了一個清新美麗的花園,在花園裏享受安樂。菩薩如夢如幻的發心莊嚴清淨刹土,最後如夢如幻的現前如來果位,在不同的清淨刹土度化無量衆生。而一切諸法以勝義理論抉擇,成立無有任何相狀、本空離根的無生大空性。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所以說諸大菩薩,應當生起清淨的心,既不應該對色法生執著心,也不應該于聲、香、味、觸、法生執著心,應該于無任何所緣執著的境界而生起離一切邊執的清淨心。
禅宗五祖曾對弟子要求:應當修《金剛經》、念《金剛經》,如果《金剛經》確實沒有能力念,就念菩薩摩诃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即般若度,彼岸或智慧度。智慧度裏所含攝的,般若經都包括了;般若經中有的,菩薩摩诃般若波羅蜜多一句都包括了,故五祖如此倡議。《大幻化網》雲:一切諸法在名言中,煩惱即是菩提,勝義中離一切戲論,此心叫做清淨的心。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平時不應被世間的貪、嗔、癡心所轉,應如理如法的生起清淨心。與之相反,依靠色法産生的心都屬于執著,如“這是白色、紅色,長方形、叁角形”等都是分別執著,所以不應依色法而生心。同理,六根意識如依靠聲音産生的心,或依靠觸覺産生的心等,都是依靠外境種種因緣産生的分別心識,並無自性,能緣、所緣全都是無生空性,這是中觀甚深了義的觀點。《現觀莊嚴論》中雲:“破一切執著,及名有所緣。”“謂有執常有,謂無執斷見,是故于有無,智者不應住。”真正觀察時,如《入行論》中所示:“緣名見諸物,無因則不見,虛僞如影像,其中豈有真?”不管自心還是外境,無有能緣、所緣,一切如虛空一般,諸法本體空性與石女兒、龜毛、兔角無有任何差別,但這空性中諸法顯現不滅。此處顯空無二密要智慧已經抉擇出來了,顯空雙運智慧是最究竟的智慧。依分析可以了知,此處經文從空性方面與中觀六論所講一致,從名相方面與龍猛菩薩的《緣起…
《金剛經釋(索達吉堪布 著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