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釋(索達吉堪布 著疏)▪P9

  ..續本文上一頁贊》和彌勒菩薩的《寶性論》所述密義相同。

   從另一方面理解,“應無所住”表述最甚深的無緣大空性法,“而生其心”表述光明無爲法;以密宗大圓滿角度言,“應無所住”是指本來清淨,“而生其心”是指任運自成;從共同顯宗的角度理解,“應無所住”是世尊第二轉法的密意,“而生其心”是第叁轉*輪的密意。六祖慧能大師依此句而證悟了心的本性,五祖在印證六祖所證時說:“要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識本性,學法無益。”

   以上抉擇了名言中菩薩要具備莊嚴的刹土,在勝義中並不成立,以下抉擇菩薩成佛後度化衆生所必須具備的有情世界。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佛問:須菩提,你是怎麼想的?若人的身體象須彌山一樣高大,這樣的身體大不大?須菩提回答說:世尊!是很大。爲什麼呢?因勝義中諸法皆是空性,佛說的並不是實有的身體,只是名言中的大身。

   須彌山是衆山之王,按《俱舍論》的說法:須彌山高十六萬由旬,等于一百零六萬八千八百公裏。有衆生的身相與此山相同,如非天阿修羅之王羅睺羅身相與須彌山大小同等,如此巨大的身體是否實有?小至蝼蟻大到天王,每一個衆生都有不同的身體,在名言中假使一個衆生的身體象須彌山那麼大,觀待凡夫的分別識當然很大,而在勝義實相中一切諸法都是空性的,不存在任何實有自相法,極微塵許都不存在,四大假合的身體又怎麼會是實有呢?在一般凡夫或外道的見解中,一切法非空性而是實有。如外道加古巴承許整個情、器世界的創造者是非常龐大的,有實質性身體,是堅固不變的大尊主。佛陀爲破除凡夫與外道的各種實有執著,特發此問。須菩提深明佛意,從名言與勝義兩方面作了回答:名言中有所謂的大身,真正觀察以五蘊假合所形成的身體時所謂的“大”也是不存在的。

   地球上現今最高的人據說是一個黑人,也不過叁米高,相比而言,須彌山那樣高大的身體當然非常大。但佛陀所說的身體,在勝義中並不可能存在。樂行法師在其《金剛經釋要》中雲:“人身長大,即爲非大”即,所謂人的身體長大並非真實的大,因爲人的身體是微塵組成的,除各各微塵外並無一個自相實有身體。所謂的身體,只不過人們分別心識所建立的一種名言假相,《入行論》雲:“是故有智者,誰貪如夢身?”夢中可見高大的身相,如夢如幻中也可以現量看到須彌山般的高大身體,如伏藏大列繞朗巴在色達佛塔處,看到過的身體象叁四層樓高的聖尊,但就真實法性而言,夢中的身體醒來並非真實。世俗中顯現的法也不是真正的,顯現也不過是衆生迷亂意識分別所立。《龍王請問經》中雲:“何法因生則不生,諸法不生皆空性。”任何法如果是因緣而生,則不會産生,諸法不生即諸法都是無生大空性。衆生的身體是因緣而生,因緣而生則無自性,故必定是空性。在勝義中因緣所生的有情世界也是空性,因此佛說非身。世親論師說:依靠勝義谛,身體與刹土微塵許也不存在,依靠名言谛,未觀察時如夢如幻的身體是應該承認的,刹土也存在。此“身如須彌”之喻明示叁界輪回中所有衆生的身體是不存在的,身體不存在,其他的如吃飯、睡覺也就無從談起了,一切都是如幻如夢……。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佛問:須菩提,象恒河中所有沙子數量那麼多的恒河,所有這些河中所有的沙多不多?須菩提回答:非常多,僅僅這些恒河已多得無可計數,何況所有河中的沙子的數量,更無法估算。一條恒河中的沙子多不可數,象一條恒河中所有沙數那麼多的恒河,已很難用數字來恒量,而彼等之中的沙數更是多得無法想象。

   見所化機緣成熟,世尊說:我今天實實在在地以真實語宣說財法二施的差別。如果有信仰佛法行持十善的人,用遍滿上述所有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作布施,其如是布施的福德大不大?多不多?須菩提回答:世尊,非常多。

   世尊告訴須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持誦金剛經,乃至受持經中僅四句偈,爲他人宣說,其功德遠遠超過前面所說以滿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作布施的福德。

   本經前一段以叁千大千世界爲喻,現在又更深一層,以恒河沙數的叁千大千世界爲喻說明法布施的福德非常多。

   恒河在佛經中經常出現,一般用作比喻。在地理上,它是亞洲的大河流之一,上遊在西藏,其源頭是一個形似大象的山口,從大象口中吐出股股清泉,中途彙集百川,經過印度、孟加拉國進入印度洋。印度人民對恒河有著深厚的感情,聲明學家認爲喝恒河水可以開啓智慧,裸形外道認爲在恒河中沐浴可清淨罪障。法王如意寶去印度時特意遊覽了恒河,見到恒河沙與海沙並無區別,有些地方看不見沙,有些地方沙子特別多,河中有裸形外道在沐浴。詞藻學中有關于恒河的一個美麗的故事:梵天專門派一位天女下到人間,秀麗的天女以美女方式不好意思來人間,所以以河流方式到來,好象從匝賀仙人的頭發裏面出來一樣,所以恒河在詩詞中常被稱爲梵天美女或天河。

   藏傳佛教裏有一位名爲久尼夏智的大德,十叁世紀人。他說:佛經中所說的恒河沙有兩種解釋方法,一指恒河岸邊的沙子,二指恒河入海口的沙子。恒河中的沙非常多,而恒河沙數量的恒河中的沙子更不可思議,將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遍滿七寶作布施,其功德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大悲白蓮花經》中雲:“觀想佛若僅向空中散一朵花,其善根以我善逝佛的智慧也難以衡量宣說。”《寶鬘論》雲:“施乞微財物,功德倍加倍。”何況恒河沙的叁千大千世界遍滿七寶布施的功德。佛經的精華是般若智慧,智慧波羅蜜是遣除衆生無明黑暗的唯一根本因,《澄清寶珠論》引用爲教證雲:“須菩提,所有江河,入于恒河大江,彼等隨同恒河而入大海,須菩提,如是五波羅蜜多亦如是,若以智慧波羅蜜多攝持,則至一切智智位也。”現在世間人以財富爲滿足,財布施暫時能給予他人安樂,並且只能使人今生吃飽穿暖,卻不能令心獲得解脫勝妙安樂,若從精神上給他以法布施,真正能遣除無明使其滿足。世間人執著財施而不重法施,而此處佛以這樣一個比喻來說明法與法施功德不可思議。世親論師將此經的功德歸納爲四方面:一、獲得廣大福德,即持誦此經遠遠勝過作廣大財布施的福德;二、能做難事,將叁千大千世界遍布七寶作布施,凡夫很難以做到,或者說根本辦不到的事情,然而念一遍金剛經凡夫也能夠成辦,並且福德超勝于彼;叁、持誦此經諸天恭敬;四、等同佛身,即持誦此經之人與佛的身體一模一樣。此處解說了前二種功德,後二功德將于下文中詳細分析。

   持誦此經有不可思議無量功德,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緣起力所致。依靠佛和佛經爲緣起作功德,其果報不可思議,從一個小小的事情上也獲得非常大的功德,《地藏經》中雲:“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勝妙樂。”善男善女在佛法中種下一個小小的善根,哪怕毛發許、微塵許,僅如此微小的善根所得功德亦無法比喻。《佛陀種姓經》中雲:“于導師佛陀,雖作微小事,轉種種善趣,後獲菩提果。”

   唐朝時,有一人持誦《金剛經》,一次他得了麻瘋病,身體一塊一塊糜爛,無人照管,家人不得不把他舍棄,放到寂靜的山林中。非常難過的他絕望痛苦至極,這時來了一只老虎,他特別害怕,忽然想起《金剛經》中的四句偈,便閉起眼晴一直念誦。老虎走到他前面,用舌頭舔他的傷口,他更加害怕,渾身顫抖。不一會,老虎走了,他睜開眼睛時發現傷口完全痊愈。僅僅念了四句偈也能遣除痛苦,最終必將如《佛陀種姓經》所說,其能獲得菩提的果位。佛的金剛語無有虛妄,有緣者對于持誦《金剛經》的功德不應小看,應受持讀誦,廣宣流布。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爲有佛,若尊重弟子。”

   任何一個人隨時隨地能說此經,能持誦此經,不說整部經,甚至僅能念誦經中一個四句偈,應該知道此地已變成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供養的對境,他們會象對佛塔、佛的殿堂一樣恭敬供養,更何況能具足受持、讀誦全經者呢!當知其人成就最無上的稀有法要,而且哪兒有此經典,那裏就有佛陀、有四衆弟子,就已成爲佛與菩薩所居的聖地。

   此處字面意思非常簡單,但真正的內涵不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特別是有些人對佛經和論典不太精通,容易對經義産生懷疑,如爲什麼此經所在之地佛陀即在那裏?爲什麼念誦的人同佛塔、佛廟一樣呢?等等。

   用經論教證詳細分析開顯義理時,“隨說是經”有多種解釋方法。漢地法師解釋爲隨時隨地,即不管什麼身份的人,出家人還是在家人,凡是讀誦或者宣說,甚至僅僅爲他人宣講一個四句偈,那麼他所在的地方是一切天龍夜叉所供養、恭敬的地方,就象佛塔一樣。依藏文本解釋:不管什麼人,自己念誦或爲他人宣說這部經,乃至經中四句偈,此地天龍夜叉皆會恭敬供養。恭敬的對境可以從兩方面理解,將說金剛…

《金剛經釋(索達吉堪布 著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