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释(索达吉堪布 著疏)▪P9

  ..续本文上一页赞》和弥勒菩萨的《宝性论》所述密义相同。

   从另一方面理解,“应无所住”表述最甚深的无缘大空性法,“而生其心”表述光明无为法;以密宗大圆满角度言,“应无所住”是指本来清净,“而生其心”是指任运自成;从共同显宗的角度理解,“应无所住”是世尊第二转法的密意,“而生其心”是第三转*轮的密意。六祖慧能大师依此句而证悟了心的本性,五祖在印证六祖所证时说:“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识本性,学法无益。”

   以上抉择了名言中菩萨要具备庄严的刹土,在胜义中并不成立,以下抉择菩萨成佛后度化众生所必须具备的有情世界。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若人的身体象须弥山一样高大,这样的身体大不大?须菩提回答说:世尊!是很大。为什么呢?因胜义中诸法皆是空性,佛说的并不是实有的身体,只是名言中的大身。

   须弥山是众山之王,按《俱舍论》的说法:须弥山高十六万由旬,等于一百零六万八千八百公里。有众生的身相与此山相同,如非天阿修罗之王罗睺罗身相与须弥山大小同等,如此巨大的身体是否实有?小至蝼蚁大到天王,每一个众生都有不同的身体,在名言中假使一个众生的身体象须弥山那么大,观待凡夫的分别识当然很大,而在胜义实相中一切诸法都是空性的,不存在任何实有自相法,极微尘许都不存在,四大假合的身体又怎么会是实有呢?在一般凡夫或外道的见解中,一切法非空性而是实有。如外道加古巴承许整个情、器世界的创造者是非常庞大的,有实质性身体,是坚固不变的大尊主。佛陀为破除凡夫与外道的各种实有执著,特发此问。须菩提深明佛意,从名言与胜义两方面作了回答:名言中有所谓的大身,真正观察以五蕴假合所形成的身体时所谓的“大”也是不存在的。

   地球上现今最高的人据说是一个黑人,也不过三米高,相比而言,须弥山那样高大的身体当然非常大。但佛陀所说的身体,在胜义中并不可能存在。乐行法师在其《金刚经释要》中云:“人身长大,即为非大”即,所谓人的身体长大并非真实的大,因为人的身体是微尘组成的,除各各微尘外并无一个自相实有身体。所谓的身体,只不过人们分别心识所建立的一种名言假相,《入行论》云:“是故有智者,谁贪如梦身?”梦中可见高大的身相,如梦如幻中也可以现量看到须弥山般的高大身体,如伏藏大列绕朗巴在色达佛塔处,看到过的身体象三四层楼高的圣尊,但就真实法性而言,梦中的身体醒来并非真实。世俗中显现的法也不是真正的,显现也不过是众生迷乱意识分别所立。《龙王请问经》中云:“何法因生则不生,诸法不生皆空性。”任何法如果是因缘而生,则不会产生,诸法不生即诸法都是无生大空性。众生的身体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生则无自性,故必定是空性。在胜义中因缘所生的有情世界也是空性,因此佛说非身。世亲论师说:依靠胜义谛,身体与刹土微尘许也不存在,依靠名言谛,未观察时如梦如幻的身体是应该承认的,刹土也存在。此“身如须弥”之喻明示三界轮回中所有众生的身体是不存在的,身体不存在,其他的如吃饭、睡觉也就无从谈起了,一切都是如幻如梦……。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佛问:须菩提,象恒河中所有沙子数量那么多的恒河,所有这些河中所有的沙多不多?须菩提回答:非常多,仅仅这些恒河已多得无可计数,何况所有河中的沙子的数量,更无法估算。一条恒河中的沙子多不可数,象一条恒河中所有沙数那么多的恒河,已很难用数字来恒量,而彼等之中的沙数更是多得无法想象。

   见所化机缘成熟,世尊说:我今天实实在在地以真实语宣说财法二施的差别。如果有信仰佛法行持十善的人,用遍满上述所有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作布施,其如是布施的福德大不大?多不多?须菩提回答:世尊,非常多。

   世尊告诉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持诵金刚经,乃至受持经中仅四句偈,为他人宣说,其功德远远超过前面所说以满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作布施的福德。

   本经前一段以三千大千世界为喻,现在又更深一层,以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为喻说明法布施的福德非常多。

   恒河在佛经中经常出现,一般用作比喻。在地理上,它是亚洲的大河流之一,上游在西藏,其源头是一个形似大象的山口,从大象口中吐出股股清泉,中途汇集百川,经过印度、孟加拉国进入印度洋。印度人民对恒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声明学家认为喝恒河水可以开启智慧,裸形外道认为在恒河中沐浴可清净罪障。法王如意宝去印度时特意游览了恒河,见到恒河沙与海沙并无区别,有些地方看不见沙,有些地方沙子特别多,河中有裸形外道在沐浴。词藻学中有关于恒河的一个美丽的故事:梵天专门派一位天女下到人间,秀丽的天女以美女方式不好意思来人间,所以以河流方式到来,好象从匝贺仙人的头发里面出来一样,所以恒河在诗词中常被称为梵天美女或天河。

   藏传佛教里有一位名为久尼夏智的大德,十三世纪人。他说:佛经中所说的恒河沙有两种解释方法,一指恒河岸边的沙子,二指恒河入海口的沙子。恒河中的沙非常多,而恒河沙数量的恒河中的沙子更不可思议,将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遍满七宝作布施,其功德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大悲白莲花经》中云:“观想佛若仅向空中散一朵花,其善根以我善逝佛的智慧也难以衡量宣说。”《宝鬘论》云:“施乞微财物,功德倍加倍。”何况恒河沙的三千大千世界遍满七宝布施的功德。佛经的精华是般若智慧,智慧波罗蜜是遣除众生无明黑暗的唯一根本因,《澄清宝珠论》引用为教证云:“须菩提,所有江河,入于恒河大江,彼等随同恒河而入大海,须菩提,如是五波罗蜜多亦如是,若以智慧波罗蜜多摄持,则至一切智智位也。”现在世间人以财富为满足,财布施暂时能给予他人安乐,并且只能使人今生吃饱穿暖,却不能令心获得解脱胜妙安乐,若从精神上给他以法布施,真正能遣除无明使其满足。世间人执着财施而不重法施,而此处佛以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法与法施功德不可思议。世亲论师将此经的功德归纳为四方面:一、获得广大福德,即持诵此经远远胜过作广大财布施的福德;二、能做难事,将三千大千世界遍布七宝作布施,凡夫很难以做到,或者说根本办不到的事情,然而念一遍金刚经凡夫也能够成办,并且福德超胜于彼;三、持诵此经诸天恭敬;四、等同佛身,即持诵此经之人与佛的身体一模一样。此处解说了前二种功德,后二功德将于下文中详细分析。

   持诵此经有不可思议无量功德,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缘起力所致。依靠佛和佛经为缘起作功德,其果报不可思议,从一个小小的事情上也获得非常大的功德,《地藏经》中云:“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胜妙乐。”善男善女在佛法中种下一个小小的善根,哪怕毛发许、微尘许,仅如此微小的善根所得功德亦无法比喻。《佛陀种姓经》中云:“于导师佛陀,虽作微小事,转种种善趣,后获菩提果。”

   唐朝时,有一人持诵《金刚经》,一次他得了麻疯病,身体一块一块糜烂,无人照管,家人不得不把他舍弃,放到寂静的山林中。非常难过的他绝望痛苦至极,这时来了一只老虎,他特别害怕,忽然想起《金刚经》中的四句偈,便闭起眼晴一直念诵。老虎走到他前面,用舌头舔他的伤口,他更加害怕,浑身颤抖。不一会,老虎走了,他睁开眼睛时发现伤口完全痊愈。仅仅念了四句偈也能遣除痛苦,最终必将如《佛陀种姓经》所说,其能获得菩提的果位。佛的金刚语无有虚妄,有缘者对于持诵《金刚经》的功德不应小看,应受持读诵,广宣流布。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任何一个人随时随地能说此经,能持诵此经,不说整部经,甚至仅能念诵经中一个四句偈,应该知道此地已变成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供养的对境,他们会象对佛塔、佛的殿堂一样恭敬供养,更何况能具足受持、读诵全经者呢!当知其人成就最无上的稀有法要,而且哪儿有此经典,那里就有佛陀、有四众弟子,就已成为佛与菩萨所居的圣地。

   此处字面意思非常简单,但真正的内涵不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特别是有些人对佛经和论典不太精通,容易对经义产生怀疑,如为什么此经所在之地佛陀即在那里?为什么念诵的人同佛塔、佛庙一样呢?等等。

   用经论教证详细分析开显义理时,“随说是经”有多种解释方法。汉地法师解释为随时随地,即不管什么身份的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凡是读诵或者宣说,甚至仅仅为他人宣讲一个四句偈,那么他所在的地方是一切天龙夜叉所供养、恭敬的地方,就象佛塔一样。依藏文本解释:不管什么人,自己念诵或为他人宣说这部经,乃至经中四句偈,此地天龙夜叉皆会恭敬供养。恭敬的对境可以从两方面理解,将说金刚…

《金刚经释(索达吉堪布 著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