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经的地方当作佛塔来供养恭敬,或者将宣说金刚经的人,当作佛的塔庙来恭敬。
唐朝时期,某公一向清贫,后见一处非常广阔清净的地方,内心生起欢喜心,于是在地上抄写《金刚经》。从此以后众天人日夜守护此地。年深日久,经文的字迹已消逝不现,但每当雨雪,四方皆被雨淋时,唯有此地旱然无雨,地方乡民常至此处避雨。当时有一位得道的和尚入定观察后,知道曾有人于此处书写《金刚经》,天人保护此地故不为雨淋,村民无知践踏经文会造极重恶业。僧人知此因缘后,劝阻乡里无论以后下再大的雨,亦不可到此处躲雨,践踏经文。诚如佛陀所说,此经所在之处及念诵受持者,天人会日夜予以保护,诚心诚意念诵的人,非人邪魔外道不会造违缘。
本经所宣示的般若空性,是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出生处。另一方面如《极乐愿文》中所引用教证云:“浊世五百世,我现文字相,作意彼为我,尔时当恭敬。”既然释迦佛以文字形相住世,以文字形相利益众生,经文即是佛陀;再者如《大乘密严经》中所示:谁能持诵或携带密严经,造五无间罪也能清除,念诵⒊炙姓咭驯涑烧媸档姆鹚┭Γ炙小洞蟪嗣苎暇返娜瞬还茉谀睦镉胝媸捣鹚抻胁畋稹7彩浅炙邪闳舨廾芏嗑哂敕鸬男蜗笪薅薇穑导适欠鸬幕恚鹚仓埂!睹罘吩疲骸叭羰巧颇凶樱婆耍颐鸲群螅芪蝗怂捣ɑ酥烈痪洌敝侨耍蛉缋此玻腥缋词隆!笔艹帧⒍了姓呖赡苄纳镆欤翰豢赡埽也皇侨缋磁衫吹摹5鹨延诰忻魇荆馈斗ɑ匪觯姹憬鑫怂邓木滟室彩侨缋磁汕玻腥缋词拢刑臁⒎翘臁⑷恕⒎侨酥档霉Ь矗虼税闳舨廾鄱嗑敕鹚⒎鹈砦抻胁畋稹7ㄍ跞缫獗υ凇肚暇鞅Σ睾!分校霉碌迸梢晃蛔鹫叩慕萄裕涸谝桓鋈说募依铮绻邪闳艟⒎鹚⒎鹣瘢募乙丫晌媸档姆鹛谩9糯擞薪司荡谏砩希嘤懈杏Φ隆L瞥逼冢橙私督鸶站纷叭肟诖谏砩希芏嗄е谖:λ薹ǖ贸停淮卧沟猩浼保淙簧渲行募淙次创┤胧苌恕Mü陨辖讨す缚墒谷肆酥耗钏邪闳舨廾鄱嗑芤淠罘鹜樱蚍鹜右言谄淙松肀撸仕党炙邪闳舨廾芏嗑娜擞敕鹚⒎鹈砦抻胁畋穑踔两瞿钇渲兴木滟剩灿胁豢伤家槲蘖抗Φ隆!度镣蹙分兴倒骸昂稳艘淠罘穑巳朔鹚凇!
唐玄奘所译“受持、书写、读诵、究竟通利、如理作意”与藏文较相合,而义净与鸠摩罗什所译基本相同,鸠摩罗什译本上只说读诵和受持,义净本里只有受持。“究竟通利”即究竟圆满通达本经所有的意义道理。为人讽诵、受持、书写,能真正成就最无上微妙之法,若于此经内容究竟通达、如理作意、恭敬持诵,功德更是不可思议。汉地有些讲义中是分开讲“受持”之义,受是完全领会密义,持是正念密义不忘。般若四句偈的意义即是诸佛法身,圆满了般若的功德,憨山大师的《决疑解》中亦云:“此四句偈,即法身全体故。”念四句偈有如是功德,那么精通此经所有意思并受持、缮写的功德更无法思量分别。所以汉地的高僧大德自古以来对此经非常重视,如六祖的第三传弟子大颠禅师一生中曾抄写1500卷《金刚经》,30部《法华经》。受持、读诵、圆满精通经义者能成就最无上的稀有之法,能现世获得如来正等觉的果位,如水里莲花火里生一般,非常稀有罕见。业障深重的凡夫众生,依靠般若经即生能获得无上圆满的佛果,或者往生极乐世界,若此不稀有则更无有可称稀有之事。
此经所在之处,必定有佛,一方面经典是佛显现作文字的形相,另一方面在《般若经》云:“般若所在之处,十方诸佛常在其中,故欲供养佛,当供养般若,般若与佛无二无别。”与此相同,般若就是佛的智慧,佛就是般若,二者无二无别。藏文本中此处译为“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即为有上师”。佛在世时,般若在的地方释迦佛也在那里,佛涅槃后般若所在的地方,是能为所有众生指路的人天眼目——高僧大德善知识驻足之处,真正的佛之道场也在那里。因由善知识导而入经义,师即是经,经即是师。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尔时,须菩提请问世尊:应该怎样给这部经命名?在座及未来世有缘者怎样信受奉持呢?世尊将这部经立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并咐嘱应当以此经名而信奉受持。为什么要用此名呢?因为佛陀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并不是实有的般若波罗蜜,而在名相上称之为般若波罗蜜。为根除对法相的实执,世尊又提问须菩提,有没有如来所说的法?须菩提如实回答:胜义中如来并未说过任何法。
经典不同于论典,一次只讲一个问题,经典有自己的特点,其含义就象珍宝仓库一样。珍宝库里有金、银、珊瑚等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各种珍宝堆积在一起,取宝时,首先拿贵重的如意宝,再拿宝石、金、银等。经典内容也如珍宝杂在一起,后来高僧大德作论典时,有必要将经典中的内容如珍珠宝次第归纳、结合在一起。佛弟子结集经藏时,并未象写文章事先考虑次第顺序,而是忠实汇录佛与弟子的言行。此经所记录的,是须菩提先提问题,然后佛陀说法,形式上是这样。内容方面,佛经每一个问题都有凡夫难以揣度的不同密意。佛陀有目的为弟子们阐述,比如上面讲身体象须弥山大,是针对某些对身体执着的弟子而言,又问世界是不是广大,是针对于世界有实执的弟子而宣说。
对于命名的原因,久尼夏智大师认为:佛在世时外道也有多种相似的论典,为了与外道的论典区分开,使后学依经名入门研究修学,故而立名;若无名称则无法趋入,所以将此经取名为《金刚经》。对于须菩提的提问,佛以其深广如海的智慧结合众生根基作了回答。凡夫人说话办事大部分都是随随便便、恣情任性,小乘圣者有时也会有非语之说。《俱舍论》中例举阿罗汉未如律观察思维时,也会随便乱说话,信口开河。不离等持时,阿罗汉的行为如法如律,可当他不注意的时候偶尔也会颠倒言行,有时还会哈哈大笑。但佛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为利益众生,皆有不共的密义,如《四百论》中云:“诸佛所动作,都非无因缘,乃至出入息,亦为利有情。”
藏文此经之名与义净译名皆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以此名令后学得以受持、读诵、书写。《大智度论》第四十五卷中云:“一切结使烦恼所不能动,譬如金刚山不为风所倾动……诸虫来啮,无所亏损,是名金刚心。”唐代的高僧大德谓“般若”是“智慧”,《六祖坛经》中云:“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西国语指的是印度语,印度梵语“般若波罗蜜多”译为汉文即“智慧到彼岸”。“到彼岸”有两种解释方法,即道智慧和果智慧。从道智慧方面而言,彼岸即是现在我们所修的般若波罗蜜多智慧,正在趋向果智慧;从佛地的果智慧而言,证悟般若实相就已经真实达到佛的智慧彼岸。般若类别又可以分三种或四种,印度法友论师的《现观庄严论释》云:般若分文字般若、自性般若、道般若、果般若。萨迦派果仁巴大师根据陈那论师的“智慧即无二,道文亦立名。”将般若分为道般若、文字般若、果般若三种,其中最究竟的果般若智慧是秘密实相,道般若和文字般若是相似般若,虽然可以称般若的名字,但不是最究竟的般若。萨迦派认为文字般若与道般若是一地到十地时菩萨相续中的智慧,故称为相似般若,真正了义的实相般若是佛的圆满智慧。宗喀巴大师在现观庄严论注释《金鬘疏》中又将般若分为基般若、果般若、道般若和文字般若,其中道般若和文字般若是相似般若,果般若和基般若是实相般若。宁玛派的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总说》中也如此分类。全知麦彭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释》中随印度法友论师的观点而分类,并且认为不管依哪一种方式解释般若之意,真正理解时,应知最究竟的般若就是佛果,是佛智慧所到达的了义涅槃境界。
世界上的邪门外道及无宗派者,根本不愿意也无缘听闻般若法门。有一部分内道信徒虽然已有缘听闻,但对般若空性生起了怖畏和恐惧。只有那些因缘成熟,正处于道位者是般若空性的法器。所以在诸多经典中,为引导众生舍弃邪执、趋入般若究竟境界,佛陀宣说了般若波罗蜜多。所谓的般若波罗蜜多,暂时在名言显现前可以如是解释,但是以胜义理论抉择衡量时,般若波罗蜜多空性法无垢无净,远离染污迷乱无有任何相。如《华严经》云:“法性清净,无染无乱。”在胜义谛中,般若度的是与非,暂时与究竟,到彼岸的分别都不存在,世俗角度万法是缘起显现,因此可以立名为般若波罗蜜多。为令成千上万无量众生到达最究竟的般若境界,证悟一切诸法本面空性,佛陀也显示成道、转*轮、涅槃等十二相。
所谓如来所说的法是否存在?前面已研究过,在此再述有不共的意义。因现前正在讲第二转*轮的般若空性——无相法门,佛陀用最究竟的智慧作衡量,诸法本来清净,在名言中广转*轮等全部不成立。须菩提已完全证悟、理解佛法隐含的密意,因此以自己所理解的实相来回答:如来无所说法。《维摩诘经》云:从真正实相来说,如来所说的法无任何相状,亦无任何所言,远离诸相、无有染污。因此如果真正去执著如来所说的法则非究竟,如经中所云:“我已成如来,未说一字法。”而暂时针对众生的不同根基,佛说种种的法以引导,这观待凡夫众生全部可以承认为有。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
《金刚经释(索达吉堪布 著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