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释(索达吉堪布 著疏)▪P11

  ..续本文上一页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世尊说: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是不是很多?须菩提说微尘非常多。佛告诉须菩提,应当了知所有微尘,胜义中并非存在,只是名字上假立的微尘。如来也已经说过所谓的世界,并非实有世界,以不是世界的原故可以立名为世界。

   此处以微尘和世界之间的差别来抉择诸法空性。这些玄奥的义理对于不懂胜义和名言的人来讲,就象不了解《心经》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认为这是明显的矛盾。众所周知,三千大千世界有无量的微尘,在凡夫众生的心识前无欺存在。在显现方面也可以这样承认: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团泥土有无数的微尘,整个大千世界的微尘数非常庞大,无法衡量。须菩提以阿罗汉的身份,故此时作了如是回答。依中观见,小乘阿罗汉只证悟了人无我和部分法无我,而未通达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分别心的空性,所以须菩提此处好象未了解佛的密意。对于世人而言,整个世界的微尘无处不在,周围随时有接触微尘的机会。刮大风时,室内室外,锅内、佛像上都有大量微尘现见,所以世人对微尘的常有执著非常严重。为使此执著染污消除,世尊说:从胜义中谛来观察,无分微尘与众生所见到的无数微尘一样,都是名言假立,而非实质性具有微尘,无论无方微尘还是有方微尘都不成立。

   微尘如果有东方,必须有东方的一分,但微尘如果可以分析,应不是无方微尘,而成了有方微尘。有方微尘也不成立,因为有方分的就是因缘法,因缘法即是无常刹那变化的非实法,无实之故仅成立微尘为无自性的显现。《中观四百论》亦云:“微若有东方,必有东方分,极微若有分,如何是极微。”未观察时显现有种种微尘,但详细观察后实际没有任何微尘成立,因此世尊说:微尘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微尘,如果是真实恒常的微尘,则任何人不论怎样以理观察也破除不了,一定恒常实有存在,正因为微尘是众生的迷乱显现,非实有故,所以观察可以破除这方面的实执。又云:“若实有所做,此法非能灭。”诸法本性空,而“非不空观空”,了知此理可以破除人们对诸法的实有执著,将能取所取消于法界。在显现此境界之前,虽知诸法本空,因尚未灭尽二取故,缘起显现不灭,微尘还是于己有害,如果微尘落到眼睛里或火星碰到手时,还是会感受痛苦,还是不空。二取未消于法界前,微尘还是依名言而存在,是名微尘即是此意。既然微尘是名言假立法,则由微尘组成的世界也就不是真正的世界。《华严经》云:“三千大千界,以无量因缘,乃成一切众,起外此而别,非有世界耶?”或者说“一尘中有尘数刹”,一微尘中有微尘数之多的世界、刹土,若微尘真有本性存在,怎么能容纳如此不可计数的刹土?

   以上抉择了胜义中小到微尘,大到世界皆不存在,从而破除了众生对大小事物的实有执著。以下破如来相之实有。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世尊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能否以见佛陀三十二庄严身相而认为已见到真正的如来?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能以佛的三十二相见到如来,因为如来所说三十二相,以理观察时,色法形成的肉身并不是如来的真相,只是在名言中以佛的顶髻、白毫等如来的色身标志假名为三十二相。

   众生无始以来流转轮回,其根本即是将五蕴假合的身体执著为我,由我执生起我所的执著,又由执著分别各异而形成各自不同习气,因而不同众生前显现的境界也有差异。凡夫面前有各种不清净的五蕴显现,菩萨和圣者面前显现的是清净法相。外道本师见世尊具足十八种丑相,圣者迦叶看到世尊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一些见识浅薄者学了一些佛法未曾深解,便认为:佛经过多生累劫修积布施、持戒、忍辱等资粮形成种种功德,如四无畏、十力、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应该不空,这是最殊胜了义不空的胜义法。就名言量而言,这种说法合乎情理,因为因缘和合时诸法皆可无欺显现,并且确实存有清净与不清净的差别,但在胜义理观察时,不仅不清净的轮回是空性,而且清净的三十二相,如来藏光明也是无实有的空性法。因此佛特发此问,破除众生无始劫以来执著胜义中有清净佛身的非理习气。三十二相在《大智度论》、《现观庄严论》、麦彭仁波切的《智者入门》、《中观宝鬘论》中都有广述,在此不一一介绍。在实相本面角度抉择时,见三十二相并不是见真正的如来,法报化三身,佛陀自性具足,其中色身有化身和报身之分,化身又分各类。释迦牟尼佛是殊胜化身,具足三十二相,然而具此色相并非真正的善逝。《般若八千颂》云:“得色身者并非善逝,得法身者乃为善逝。”在还未清净烦恼分别念的迷乱众生前虽然可以显现佛陀转*轮等现象,但实相之诸佛法身不可思量,不可言说,无形无色,非实非虚,如《华严经》云:“诸佛法身不可说,无形无色无影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佛又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数身体和生命作大布施,功德当然非常殊胜,但如果有人念诵受持《金刚经》,甚至只受持四句偈,为别人解说,此功德较前功德更为殊胜。

   本经所述每种功德重点不同,此处是以身布施与法相比较。生命和身体布施是大布施,以身布施已属难能可贵,以恒河沙数布施身命功德更不可思议,远远胜过本经前面两次提到的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之功德。往昔,世尊转生为乐善好施的月光国王时,一婆罗门闻名而至,告诉他:“一切外物布施功德不是很大,以肉身作布施功德非常圆满,你应该将身体布施给我。”后来月光菩萨在鹿野苑布施身体给婆罗门时,他说:“在这棵树下,我已用身体布施供养过九百九十九次,这是第一千次。”身布施的功德大是因为众生至爱者莫过于生命,但是这样苦行的功德还是不如布施四句偈的功德。久尼夏智说:受持四句偈是从了义究竟通达其义而讲,并不是指三心二意随便念一念经,通达经义后为他人宣讲才会有很大的功德。所谓的受持分形象上的受持和真实受持两种,形象受持即每天拿着经本,口头表面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分别念则胡思乱想,仅表面受持是影子的善法,这种功德不可能超过圣者千百次以身命布施的功德。真实的受持是完全通达内涵后传授他人,六祖也说:一心念诵金刚经能断我执,断除妄想。于此藏汉大德所解不谋而合,因此应当了知若真正通达此经之义,则可以断除人我执和法我执,断除一切妄想,当下成佛,以此千劫身命布施比不上念诵这部经的功德大。如果有口无心地念一念,觉得比别人做大供养的功德殊胜,这是依文不依义的颠倒错解。世尊为使更多众生趣入此经,而以受持、通达、缮写、如理作意等方便宣说。现在不论在家还是出家人诵经时,很少有人对经义如理作意,甚至有人根本不懂得经义,这样便不可能如理作意。如果不了知关键应通达般若法的本义,未真正通达真实内涵如理作意,只是表面上念经无疑不能圆满获得持经的功德。经文的受持作意有种种差别,自相续生起清净心后,究竟通达经义极为重要,所以受持经时应依教理通达经的本义,如法受持、如理作意才能自利利人。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稀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这时,须菩提听到此经及其功德,深深了悟了此经的密意,涕泪俱下,对佛陈白:“世尊!太稀有了,您所说的如此意义深妙的经典,我自从见道得慧眼以来,未听闻过如此殊胜的法要。”

   须菩提已深深了解般若的密义,所以热泪盈盈。此处须菩提涕泪悲泣的原因有二,一方面听闻此经及其不可思议的功德后了悟诸法实相,通达空性,远离一切虚妄之相,从而内心深处生起极大欢喜,喜极而泣。如同空性法器的异生听到空性时一样,如《入中论》云:“若异生位闻空性,内心数数发欢喜,由喜引生泪流注,周身汗毛自动竖。”须菩提既是空性法的法器,也了达空性,所以听闻后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另一方面,无始以来流转六道轮回,今日才以佛的恩德得闻并了悟此殊胜法要,虽自庆幸,但三界火宅中的老母有情并未通达此理,还为贪嗔痴三毒所束缚,在无边的轮回苦海中生死浮沉,无有尽头,以此生起悲心而落泪。《佛子行》云:“无始时来慈我者,诸母若苦我何乐,是故为度诸有情,发菩提心佛子行。”当时须菩提因对有情生起大悲心不能自禁以至悲泪横流。佛法难闻,般若法更是难遇难求,如今在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中,大多数民众根本无缘见闻,甚至有人毁谤焚烧《金刚经》,善良的人谁能抑制大悲的泪水?

   空性法可使凡夫相续种下善根,断除生死轮回,遣除一切迷乱显现,一般的法门则无有如是功德,所以须菩提感叹此法稀有。藏文译为“稀奇、稀有,稀有、稀奇”,玄奘译为“甚奇稀有!世尊,最极稀有!善逝”,以表感叹此经文非常殊胜前所未闻之意。

   小乘得预流果时即可获得慧眼,《俱舍》中详细解释了慧眼的功德。一般凡夫肉眼只能看色法,而圣者慧眼具有能见众生的心、听到众生的声音、辨别法与非法等诸多功德。须菩提从得到慧眼以来都未听闻过如此意趣甚深的经典,由此可见,阿罗汉并未完全了解甚深空性。《宣说二谛经》云:“经说声缘微无我,如虫食芥粒内空。”又经云:“声闻所证空性如牛蹄印迹中之水,菩萨所证空性如大海之水广大。初发心菩萨虽然未证悟二无我空性,但由生如…

《金刚经释(索达吉堪布 著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