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释(索达吉堪布 著疏)▪P12

  ..续本文上一页来法王家族,以菩提心及大悲力,亦能超胜一切久修梵行声缘罗汉。嘎玛拉希拉也认为,从此段经文可以推知声闻缘觉并未通达一切最甚深究竟的空性。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

   须菩提说:如果有人听到此经,生起极为清净的信心,即能证悟诸法实相,应该知道此人已真正获得了最殊胜稀有的成就。

   成办了今生的琐事名闻利养等并非稀有,了知般若功德殊胜,断除疑惑染污的过失,生起清净的信心,堪称真正稀有。不见有一物可得,其相续一定会生起实相——即究竟了义的证悟境界,依信心生起清净证悟即是真正稀有成就功德。信心是一切道之来源,一切功德的来源。有清净信心,则相续中一定会生起实相智慧,此人必定成就最稀有的功德。弥勒菩萨云:“唯有净信心,证悟胜义谛。”《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莲华生大师说:“具有坚信得加持,若离疑心成所愿。”

   喇拉曲智仁波切说:世间人有一点财富觉得很了不起,其实没什么可自以为是的,在佛法上有证悟境界才是真正的了不起,这才是真正稀有的功德。因此修行人应时时观察自心调伏烦恼,结交对上师三宝有清净信心、有一定证悟境界的人为道友,才能获得共不共的成就。有人认为自己已拥有世间成就和神通便忘乎所以,自视甚高,但这并不是成就,外道同样也可以得到四禅五通,如果在自相续中对《金刚经》生起清净信心,现前证悟诸法实相,才是真正的了不起,成就最稀有的功德。通过修学般若法门,通达甚深缘起性空,生起如六祖闻此经后所生的信心和所得的境界,这才是真正世间稀有。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实相在胜义中即不是相,因而如来说在名言中假名为实相。

   藏译和唐译中,此句前具有“何以故”之文,即为什么一个人证悟实相是第一稀有呢?因为实相,并非是真正有一实有的可执著之相,久尼夏智说:“无有任何相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实相。”凡夫人经常为贪嗔痴束缚遮蔽,妄执诸法实有。真正有证悟境界的人对相状不执著为相,了知不论有的相状,无的相状都非究竟之相,无有任何相状才是实相。《大般若经》云:“大菩萨行持般若波罗蜜多时,于诸法皆无相,无有忆念,无有作意。”《中论》第六品云:“浅智见诸法,若有相无相,实者不能见。”浅薄之人见到诸法有相或无相都不是真正见法相。《中观四百论》云:“愚夫妄分别,谓空等为常,智者依世间,亦不见此义。”中观所讲的离八边的境界在胜义谛中远离一切有无戏论,所有的相都不存在。《入中论》中云:“若有色无色,有为无为法,如是一切法,由彼性离空,变碍等无性,是为自相空。”《入菩萨行·智慧品》中云:“以析空性智,究彼空性时,析智尚需智,则应成无穷。悟明所究已,理智无所依,无依故不生,说此即涅槃。”意为如果证悟了诸法无生无灭的大空本性,此时能分析的理智无有所依无有所缘,则能分析的理智也无从生起,如波涛入海,灭尽一切戏论即是涅槃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稀有。”

   世尊,我现在听闻这样的经典,生起信心,理解其义受持此经不算难得稀有,最极稀有难得的是在末法五百年时,有人听到这部经并且生起信解、受持、读诵,此人才是非常稀有难得。

   世尊在世时佛法非常兴盛,而且是果法时期,修行人得果现象较多,闻法即证果者比比皆是。须菩提是释迦牟尼佛众多弟子中了悟空性正见的大弟子,无论从根机、时代哪方面观察,他能听闻空性法门并不算真正难得、稀有。另一方面依嘎玛拉希拉的观点,声闻仅证悟部分空性,因此须菩提当时听闻这部经后所证悟的空性境界并未究竟,他对空性法的这种相遇并不感到很稀有。未来的大菩萨依此经完全证悟空性,确确实实令人感到难得稀有。禅宗大德经常把证悟分成解悟和证悟两方面,解悟是理解方面的开悟,证悟是真正现见诸法实相,解悟常出现,而证悟则很困难。声闻只是在理解方面有一些证相,而未证悟一切法的本来空性;而将来的大菩萨依般若法,得已完全证悟空性。小乘罗汉证悟的空性范围很渺小,菩萨所证悟的范围广大无垠,《大般涅槃经》云:“须陀洹,斯陀含人,断少分烦恼,佛性如乳,阿那含人,佛性如酪,阿罗汉人,犹如生酥,从辟支佛至十地住菩萨,犹如熟酥,如来佛性,犹如醍醐。”

   佛在世时佛法昌盛,佛涅槃后五百年佛法也较为兴盛,过此五百年以后,即成了末法,五百年实际不仅仅只表示五百年,还可以包括许多个五百年。对于佛法兴盛和隐灭有不同的说法,有些经典说佛法有隐没和兴盛的时候,有些经典说真正的佛法并无有隐没、毁灭的时候。当代高僧广钦上人说:“佛法未衰微,人心确在衰危。”《时轮金刚》中说:所谓的佛法隐没,只不过是在一个地方显示灭尽,而真正度化众生的佛法并不灭尽,就如同太阳日夜旋转,光照一方时,其他的地方就会变成黑暗。佛法也是如此,在一个地方兴盛后,因缘成熟又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在究竟了义的实相中佛陀永远不会有灭度,佛法也永远无灭尽之时,显宗中的一些了义经典如《不可思议经》中云:“佛陀无灭度,佛法恒住世。”《涅槃经》中也有如是宣说。末法五百年,如今许多道场里依然保持闻思实修弘扬正法,说明所说末法五百年,只不过是在某些对境前显示佛法的兴盛和衰败。久尼夏智引用龙猛菩萨的教证云:“知此诸法空性已,一切业果依缘起,稀有又此极稀有,稀奇又此极稀奇”佛在世时听闻般若空性深义并非稀有,佛入涅槃后,末法时代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兴盛之时,有人依此经深解般若义理真正证悟了空性,这种人才真正稀有。由于智慧见识的差异,世间人认为获得名声财富或地位非常稀有,有智者对此则不以为然。同样,修密法者,六月成就也是希有难得的,如法王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云:“甚深妙道光明藏,仅闻词句断有根,六月修要得解脱,唯此铭刻于心中。”在末法时期如理如法行持的人越来越少,有人以上师三宝的加持,领受甘露法味,获得了金刚般若波罗蜜多智慧,此为第一稀有。口头上夸夸其谈咬文嚼字无任何实义,使法入于心并获得真实的证相确实是难得、稀有的功德。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为什么呢?此人已无有我相、无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相状执着。

   三界众生始终解不开烦恼的原因就是有我相,如果通过闻思修行获得证悟,远离四相则能摆脱轮回的极大痛苦。有的人听到般若法后当下断除我执,有者虽未当下断除,但能通过数数闻思般若空性,逐渐减弱乃至断尽我执,因此般若空性法的功德不可思议。四相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解释:对我的执著为我相,对其他人的执著为人相,除了人相以外,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少众生,类似的观念是对众生执著称为众生相,每一个对自己的寿命都很关心,这种对寿命的执著称为寿者相。若彻悟空性法,则四相皆无。憨山大师紧扣经文解释曰“苟有能信者,则为第一稀有之人也,何以故,以此人能离四相故,然四相本身如如,了此即见法身矣。”为什么这种人如此稀有呢?因为这种人已离开了四相,如理如实了知如来的本相,即本来的法身。仅口头上说不执著破不了实执,喊破喉咙也枉然,如果对空性以胜义理进一步深刻认识运用,自然会断尽一切实执,证得解脱自在的这种境界。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为什么呢?因为诸法实相中我相不存在,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不存在。

   前文所述后五百岁,有人听闻此经信解受持为第一稀有,因其已无有四相的执著作为立宗。此处释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作为立宗推理的因,成立离四相诸法本性无相的中观正见。《中观四百论》云:“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从一法的空性,可以现见一切法的空性,可知无所谓我相,由无我相推知所谓的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不存在,四相全都是世俗中的名言假立,离一切戏论的胜义实相即是佛的智慧密义所在。六祖云:“无诸四相,寂灭实相,即是佛性。”六祖作为大成就者其所言与一般人有所不同,其口诀言辞虽短却有不共的加持和教益。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为什么呢?远离一切有无戏论之相,就是真正的佛陀。

   虽然在迷乱众生前显现佛有相有色,但这色相,实际并非究竟的如来本性。远离一切边戏,离一切声音、色法等相,才是真正的实相。世亲论师说:“如来离诸相,我等学如是。”汉地禅宗有这样的一则公案:一个寺院里有个小和尚尿急,他跑到大殿对着佛像小便。老和尚见了呵斥他:“世界这么大,为什么不恭敬,朝着佛像小便?”小和尚回答说:“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处处都有佛,东南西北上下等十方都有佛,而且“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师父,您说我该向哪里尿呢?”另一则藏地的类似公案:根登曲培大师在拉萨时,一次有几个黄教格西来与他辩论,他便拿烟袋锅敲金佛像,黄教格西一见之下非常生气地说:“你已犯了菩萨戒,对佛陀不恭敬,不配做内道的弟子,连皈依都已失掉了。”根登曲培大师说:“一切诸法无相,佛无有任何执著。”双方以此为始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最终大师以无比的智慧,渊博的学识挫败了黄教格西。格西们垂头丧气地走在街上说:“我们学了二十年经文、辩论,但今天与那个宁玛老人没有辩赢,甚至现在不得不承认在佛像上敲烟袋锅有功德。”这些公案都说明无相是真正的佛…

《金刚经释(索达吉堪布 著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