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釋(索達吉堪布 著疏)▪P11

  ..續本文上一頁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世尊說:須菩提,你是怎麼想的,叁千大千世界的微塵是不是很多?須菩提說微塵非常多。佛告訴須菩提,應當了知所有微塵,勝義中並非存在,只是名字上假立的微塵。如來也已經說過所謂的世界,並非實有世界,以不是世界的原故可以立名爲世界。

   此處以微塵和世界之間的差別來抉擇諸法空性。這些玄奧的義理對于不懂勝義和名言的人來講,就象不了解《心經》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樣,認爲這是明顯的矛盾。衆所周知,叁千大千世界有無量的微塵,在凡夫衆生的心識前無欺存在。在顯現方面也可以這樣承認:叁千大千世界的一團泥土有無數的微塵,整個大千世界的微塵數非常龐大,無法衡量。須菩提以阿羅漢的身份,故此時作了如是回答。依中觀見,小乘阿羅漢只證悟了人無我和部分法無我,而未通達無分微塵和無分刹那分別心的空性,所以須菩提此處好象未了解佛的密意。對于世人而言,整個世界的微塵無處不在,周圍隨時有接觸微塵的機會。刮大風時,室內室外,鍋內、佛像上都有大量微塵現見,所以世人對微塵的常有執著非常嚴重。爲使此執著染汙消除,世尊說:從勝義中谛來觀察,無分微塵與衆生所見到的無數微塵一樣,都是名言假立,而非實質性具有微塵,無論無方微塵還是有方微塵都不成立。

   微塵如果有東方,必須有東方的一分,但微塵如果可以分析,應不是無方微塵,而成了有方微塵。有方微塵也不成立,因爲有方分的就是因緣法,因緣法即是無常刹那變化的非實法,無實之故僅成立微塵爲無自性的顯現。《中觀四百論》亦雲:“微若有東方,必有東方分,極微若有分,如何是極微。”未觀察時顯現有種種微塵,但詳細觀察後實際沒有任何微塵成立,因此世尊說:微塵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微塵,如果是真實恒常的微塵,則任何人不論怎樣以理觀察也破除不了,一定恒常實有存在,正因爲微塵是衆生的迷亂顯現,非實有故,所以觀察可以破除這方面的實執。又雲:“若實有所做,此法非能滅。”諸法本性空,而“非不空觀空”,了知此理可以破除人們對諸法的實有執著,將能取所取消于法界。在顯現此境界之前,雖知諸法本空,因尚未滅盡二取故,緣起顯現不滅,微塵還是于己有害,如果微塵落到眼睛裏或火星碰到手時,還是會感受痛苦,還是不空。二取未消于法界前,微塵還是依名言而存在,是名微塵即是此意。既然微塵是名言假立法,則由微塵組成的世界也就不是真正的世界。《華嚴經》雲:“叁千大千界,以無量因緣,乃成一切衆,起外此而別,非有世界耶?”或者說“一塵中有塵數刹”,一微塵中有微塵數之多的世界、刹土,若微塵真有本性存在,怎麼能容納如此不可計數的刹土?

   以上抉擇了勝義中小到微塵,大到世界皆不存在,從而破除了衆生對大小事物的實有執著。以下破如來相之實有。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

   世尊問須菩提:你是怎麼想的,能否以見佛陀叁十二莊嚴身相而認爲已見到真正的如來?須菩提回答說:世尊,不能以佛的叁十二相見到如來,因爲如來所說叁十二相,以理觀察時,色法形成的肉身並不是如來的真相,只是在名言中以佛的頂髻、白毫等如來的色身標志假名爲叁十二相。

   衆生無始以來流轉輪回,其根本即是將五蘊假合的身體執著爲我,由我執生起我所的執著,又由執著分別各異而形成各自不同習氣,因而不同衆生前顯現的境界也有差異。凡夫面前有各種不清淨的五蘊顯現,菩薩和聖者面前顯現的是清淨法相。外道本師見世尊具足十八種醜相,聖者迦葉看到世尊具有叁十二相,八十隨好。一些見識淺薄者學了一些佛法未曾深解,便認爲:佛經過多生累劫修積布施、持戒、忍辱等資糧形成種種功德,如四無畏、十力、十八不共法、叁十二相應該不空,這是最殊勝了義不空的勝義法。就名言量而言,這種說法合乎情理,因爲因緣和合時諸法皆可無欺顯現,並且確實存有清淨與不清淨的差別,但在勝義理觀察時,不僅不清淨的輪回是空性,而且清淨的叁十二相,如來藏光明也是無實有的空性法。因此佛特發此問,破除衆生無始劫以來執著勝義中有清淨佛身的非理習氣。叁十二相在《大智度論》、《現觀莊嚴論》、麥彭仁波切的《智者入門》、《中觀寶鬘論》中都有廣述,在此不一一介紹。在實相本面角度抉擇時,見叁十二相並不是見真正的如來,法報化叁身,佛陀自性具足,其中色身有化身和報身之分,化身又分各類。釋迦牟尼佛是殊勝化身,具足叁十二相,然而具此色相並非真正的善逝。《般若八千頌》雲:“得色身者並非善逝,得法身者乃爲善逝。”在還未清淨煩惱分別念的迷亂衆生前雖然可以顯現佛陀轉*輪等現象,但實相之諸佛法身不可思量,不可言說,無形無色,非實非虛,如《華嚴經》雲:“諸佛法身不可說,無形無色無影相。”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

   佛又說: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數身體和生命作大布施,功德當然非常殊勝,但如果有人念誦受持《金剛經》,甚至只受持四句偈,爲別人解說,此功德較前功德更爲殊勝。

   本經所述每種功德重點不同,此處是以身布施與法相比較。生命和身體布施是大布施,以身布施已屬難能可貴,以恒河沙數布施身命功德更不可思議,遠遠勝過本經前面兩次提到的以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之功德。往昔,世尊轉生爲樂善好施的月光國王時,一婆羅門聞名而至,告訴他:“一切外物布施功德不是很大,以肉身作布施功德非常圓滿,你應該將身體布施給我。”後來月光菩薩在鹿野苑布施身體給婆羅門時,他說:“在這棵樹下,我已用身體布施供養過九百九十九次,這是第一千次。”身布施的功德大是因爲衆生至愛者莫過于生命,但是這樣苦行的功德還是不如布施四句偈的功德。久尼夏智說:受持四句偈是從了義究竟通達其義而講,並不是指叁心二意隨便念一念經,通達經義後爲他人宣講才會有很大的功德。所謂的受持分形象上的受持和真實受持兩種,形象受持即每天拿著經本,口頭表面念“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分別念則胡思亂想,僅表面受持是影子的善法,這種功德不可能超過聖者千百次以身命布施的功德。真實的受持是完全通達內涵後傳授他人,六祖也說:一心念誦金剛經能斷我執,斷除妄想。于此藏漢大德所解不謀而合,因此應當了知若真正通達此經之義,則可以斷除人我執和法我執,斷除一切妄想,當下成佛,以此千劫身命布施比不上念誦這部經的功德大。如果有口無心地念一念,覺得比別人做大供養的功德殊勝,這是依文不依義的顛倒錯解。世尊爲使更多衆生趣入此經,而以受持、通達、繕寫、如理作意等方便宣說。現在不論在家還是出家人誦經時,很少有人對經義如理作意,甚至有人根本不懂得經義,這樣便不可能如理作意。如果不了知關鍵應通達般若法的本義,未真正通達真實內涵如理作意,只是表面上念經無疑不能圓滿獲得持經的功德。經文的受持作意有種種差別,自相續生起清淨心後,究竟通達經義極爲重要,所以受持經時應依教理通達經的本義,如法受持、如理作意才能自利利人。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稀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這時,須菩提聽到此經及其功德,深深了悟了此經的密意,涕淚俱下,對佛陳白:“世尊!太稀有了,您所說的如此意義深妙的經典,我自從見道得慧眼以來,未聽聞過如此殊勝的法要。”

   須菩提已深深了解般若的密義,所以熱淚盈盈。此處須菩提涕淚悲泣的原因有二,一方面聽聞此經及其不可思議的功德後了悟諸法實相,通達空性,遠離一切虛妄之相,從而內心深處生起極大歡喜,喜極而泣。如同空性法器的異生聽到空性時一樣,如《入中論》雲:“若異生位聞空性,內心數數發歡喜,由喜引生淚流注,周身汗毛自動豎。”須菩提既是空性法的法器,也了達空性,所以聽聞後會有如此強烈的反應。另一方面,無始以來流轉六道輪回,今日才以佛的恩德得聞並了悟此殊勝法要,雖自慶幸,但叁界火宅中的老母有情並未通達此理,還爲貪嗔癡叁毒所束縛,在無邊的輪回苦海中生死浮沈,無有盡頭,以此生起悲心而落淚。《佛子行》雲:“無始時來慈我者,諸母若苦我何樂,是故爲度諸有情,發菩提心佛子行。”當時須菩提因對有情生起大悲心不能自禁以至悲淚橫流。佛法難聞,般若法更是難遇難求,如今在十幾億人口的泱泱大國中,大多數民衆根本無緣見聞,甚至有人毀謗焚燒《金剛經》,善良的人誰能抑製大悲的淚水?

   空性法可使凡夫相續種下善根,斷除生死輪回,遣除一切迷亂顯現,一般的法門則無有如是功德,所以須菩提感歎此法稀有。藏文譯爲“稀奇、稀有,稀有、稀奇”,玄奘譯爲“甚奇稀有!世尊,最極稀有!善逝”,以表感歎此經文非常殊勝前所未聞之意。

   小乘得預流果時即可獲得慧眼,《俱舍》中詳細解釋了慧眼的功德。一般凡夫肉眼只能看色法,而聖者慧眼具有能見衆生的心、聽到衆生的聲音、辨別法與非法等諸多功德。須菩提從得到慧眼以來都未聽聞過如此意趣甚深的經典,由此可見,阿羅漢並未完全了解甚深空性。《宣說二谛經》雲:“經說聲緣微無我,如蟲食芥粒內空。”又經雲:“聲聞所證空性如牛蹄印迹中之水,菩薩所證空性如大海之水廣大。初發心菩薩雖然未證悟二無我空性,但由生如…

《金剛經釋(索達吉堪布 著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