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弟子問:若法皆是佛法,那麼做殺人放火等壞事,是不是佛法?國師微微一笑說:殺人放火實際也不離佛法,其本性是空性。確實如禅師所言:在勝義中諸法本體無取無舍無可緣執,殺人放火也可包括在佛法中,但在名言中諸法也有善惡取舍,自心陷于名言分別之境者,仍難脫善惡業果的系縛,所以殺人放火是應舍之法。
從顯法的角度而言,如來轉了叁次*輪,宣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在名言中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爲了斷除衆生的貪嗔癡,令其趣入菩提道而傳,但在勝義實相的角度,佛所說的法皆非法,唯是隨順衆生的名言習慣,而安立了一切法的名稱,實際理體中不著一塵,所謂的一切法非真正實有,能言所言全都不存在。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爲非大身,是名大身。”
世尊言:須菩提,就象人身成長增大。須菩提說:“世尊,如來所言人身體長大,在實際並不是大身,而是在名言中稱做大身。”
這是用比喻說明名言、勝義的區分。嘎馬拉希拉釋此爲從智慧方面講,初地菩薩到佛陀之間智慧越來越增上,佛陀的智慧最爲深廣。以人身爲喻,從名言中可以說人身有一種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而一地至十地菩薩的智慧也是如此;但在勝義中,以佛智所見人身的大小、菩薩的智慧變化都是不成立的。所以須菩提說:如來所說的人身長大,實際上並不是長大,本來不存在大的概念,實際中沒有大的存在故可假立大的名言概念。《楞嚴經》中雲:“一爲無量,無量爲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對世俗凡夫來說大小是矛盾的,小中不可能有大,大中不可能有小,而從萬法無自性的角度來說,這是可以成立的。如米拉日巴未縮小,牛角也未增大,但米拉日巴的身體可以原原本本的坐在牛角裏面,這在聖者的境界中是可以不相矛盾的存在。身體在勝義中不可說什麼大小,大就是小,小就是大,所謂的大小只是迷亂衆生前的一種假立法。如夢中自己的身體非常高大,但那個高大並不是真正的高大,夢中本來無實質的肉身,怎麼會有高大?就象石女兒本不存在,怎麼會有石女兒身體的大小,同樣現在世俗名言所謂的增高長大,這些也不成立。
嘎瑪拉希拉將登地菩薩的智慧增大與人身體的成長作喻,由此可知名言中一地到十地菩薩有各自之果,但在勝義中都如虛空中的鮮花一般,無絲毫實質。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爲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須菩提,同樣,如果有些菩薩說“我要滅度天下一切衆生”,這不是真正的菩薩,爲什麼呢?因爲有相狀執著即不是菩薩,在實相中不執任何法叫做真實的菩薩,所以佛說:證悟一切法實相時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遠離一切相。
在名言現相中,菩薩的智慧就象人的身體一樣越來越長大,但實際上菩薩與佛的智慧也不存在,就象前面觀察人身長大的結果不存在一樣。本經中有許多隱藏的比喻,如果未認真觀察則無法察覺,但深入細致研究推敲時,人身長大是暗喻智慧的增長,人身長大不成立即智慧增長不存在,又以小身比作菩薩的智慧,大身不成立即喻示佛陀的智慧非實有存在。
如果有菩薩認爲實有我要滅度天下無邊的衆生,這不是真正的菩薩,雖然他發了菩提心,但是未證悟般若實相、未以空慧攝持故,只是世俗菩薩,世俗菩薩有相狀執著所以不是真實的菩薩。《大智度論》中將所謂的相分爲叁種:名字相,法相,無相相。菩薩、柱子等萬法的名稱,是一種相狀,即爲名字相;五蘊所攝的法相,如自相續的分別念,全部包括在法相之中,發菩提心實際也是一種法相;對空性方面的執著也是一種相,即無相相。根據《大智度論》的觀點,發菩提心也是一種法相,而有相狀執就得不到生死的解脫,因此有相狀執的菩薩,不是真實的菩薩。了義的菩薩已證悟無任何實有法,如文殊、彌勒、普賢等大菩薩,佛陀經常在了義經典中提到他們的境界,在他們的境界中沒有自己是菩薩的執著與真實度衆生的執著相。
《六祖壇經》中雲:“外離一切相,名爲無相。”與上述意義契合一味。菩薩必須要遠離一切外相,遠離一切外相即是無相。真正的菩薩遠離一切相,爲什麼?佛在本經中再再重複:一切法的實相是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一切法在真實中不存在,因此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怎麼會有呢?《涅槃經》亦雲:“一切法悉無有我。”佛在《涅槃經》、《圓覺經》爲主的諸多經典中指出真正有相狀的我並不存在,一切法也是不存在的,因此怎麼能承許菩薩、我、人、衆生、壽者之法存在呢?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須菩提,發菩提心的菩薩如果認爲:我應當莊嚴佛土。若菩薩有這種發心,則非真正的菩薩。如來所說的莊嚴佛土,于實相中不是莊嚴,只是名言中假立謂之莊嚴。
菩薩應莊嚴佛土,發菩提心時也有要莊嚴佛土之願。麥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門》中敘述普賢十大願中也有修煉清淨刹土,《現觀莊嚴論》中也講七地菩薩以上要修微妙佛刹,在佛經中也經常說莊嚴佛土利樂有情。《華嚴經》、《大日經》中皆提到華藏世界,即華藏莊嚴世界海,《密嚴經》中宣說了密嚴刹土的莊嚴,《無量壽經》中也有阿彌陀佛在因地時以不可思議的發心,修成西方極樂世界的萬德莊嚴。若密宗而言,密嚴刹土是不生不滅的,如《金剛尖本續》雲:“無上密嚴歡喜土,密嚴刹土無壞滅,于此諸佛法圓滿,受用身相而出現。”漢傳佛教中未提及,而藏傳佛教中許多高僧大德清淨現量中所現的香巴拉刹土、清淨的持明空行刹土、東方現喜刹土等,有許多非常稀有的莊嚴刹土。如是十方無量刹土,從勝義角度而觀,能莊嚴者與所莊嚴佛土都不應執著,因爲經論所說的莊嚴刹土是名言中成立的。所謂的莊嚴刹土實際並不是真實中存在,而是通過修行以後,在暫時的淨現量前顯現的,勝義谛中菩薩清淨刹土的實執並不存在。若心清淨,則佛土也清淨,《維摩诘經》雲:“心淨則佛土淨。”贊《法界論》雲:“此無上刹極妙嚴,我謂叁心會一處。”此中“叁心”是指未來、過去、現在之心。名言有莊嚴刹土與勝義中無有,二者是否沖突矛盾呢?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說:從表面看有無二者似乎對立,實際二者並不相違。凡夫人分別念認爲莊嚴刹土存在,有無二者不可能于一法上同時成立。世俗名言中暫時可以理解有莊嚴,但如果承認有一法本體實有存在,則不是真實莊嚴。猶如在鏡子中看見一個莊嚴佛國刹土,若此刹土實有存在,則不可能于鏡中顯現,以無實有故,鏡中可以有此顯現法。所以無莊嚴即是莊嚴,勝義和世俗所攝之一切法,全部都是這樣的本性。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須菩提,如果菩薩通達了無我法,證悟諸法空性之義,佛說此是真正的菩薩。
學習大乘者必須要通達人無我與法無我的本義,否則不僅得不到菩薩的果位,聲聞緣覺的果位亦無法獲得。龍樹菩薩雲:“得無我智者,是則名中觀,得無我智者,是人爲稀有。”誰得到無我智慧可以名之爲真正的中觀者,得到無我智慧的人形象雖與普通凡夫一樣,但實際上其境界無法言說。無我法與通達者都是非常稀有罕見的,必須通過觀察、實修的方法了達般若無我空性,否則根本不能稱之爲菩薩或成就者。若未通達人法二無我,依舊執著名相,雖然經過多生累劫苦修佛法,始終不會得到大小乘的果位,如《圓覺經》雲:“雖經多劫,勤苦修道,耽名有爲,不成聖果。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佛陀問:須菩提!你怎麼想的,如來具足肉眼功德嗎?須菩提答:如來具足肉眼功德。世尊依次又問須菩提,如來是否具足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功德,須菩提依次回答,如來一一具足如是功德。
五眼功德爲佛陀所具的一種功德,諸多論中均有提及。佛經中雲:“若欲獲得五眼者,當精勤六波羅蜜多。”薩迦派果仁巴大師指出:六通小乘人不可全得五眼,五眼只有大乘聖者才具足。經雲:大菩薩修學五眼,則獲得無上正等覺果。《極樂願文》中亦曾提到過五眼,如雲:“五眼六通悉具足,願生無量功德刹。”《現觀莊嚴論》第一品中有涉及“五眼及六通”,第二品教言品中專門從因、作用範圍、類別等幾方面解釋五眼。
佛陀的功德無量無邊,佛身的任何一部分皆可了知享受一切外境,佛陀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有取無量外境聲音香味等的功德。此處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爲衆生起誠信心故,宣說佛陀具足五眼功德。
具體分述每種功德,肉眼是在加行道通過供燈、修等持而獲得,依靠眼根即能現見一百由旬到叁千大千世界整個世間。曆代均有大成就者修證獲得肉眼功德,《大圓滿前行》中記載赤松德贊的國師釀萬登珍桑波獲得了肉眼功德。相續中具有肉眼功德時無論印度藏地,乃至叁千大千世界範圍內皆能照見無余。《現觀莊嚴論》中以教量抉擇,肉眼從資糧道菩薩開始具有,資糧道以上菩薩相續中都具足,至尊導師佛陀毫無疑問必定具足能照見叁千大千世界之肉眼功德。
天眼通要通過修持有漏善法才…
《金剛經釋(索達吉堪布 著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