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释(索达吉堪布 著疏)▪P18

  ..续本文上一页弟子问:若法皆是佛法,那么做杀人放火等坏事,是不是佛法?国师微微一笑说:杀人放火实际也不离佛法,其本性是空性。确实如禅师所言:在胜义中诸法本体无取无舍无可缘执,杀人放火也可包括在佛法中,但在名言中诸法也有善恶取舍,自心陷于名言分别之境者,仍难脱善恶业果的系缚,所以杀人放火是应舍之法。

   从显法的角度而言,如来转了三次*轮,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在名言中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了断除众生的贪嗔痴,令其趣入菩提道而传,但在胜义实相的角度,佛所说的法皆非法,唯是随顺众生的名言习惯,而安立了一切法的名称,实际理体中不着一尘,所谓的一切法非真正实有,能言所言全都不存在。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世尊言:须菩提,就象人身成长增大。须菩提说:“世尊,如来所言人身体长大,在实际并不是大身,而是在名言中称做大身。”

   这是用比喻说明名言、胜义的区分。嘎马拉希拉释此为从智慧方面讲,初地菩萨到佛陀之间智慧越来越增上,佛陀的智慧最为深广。以人身为喻,从名言中可以说人身有一种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而一地至十地菩萨的智慧也是如此;但在胜义中,以佛智所见人身的大小、菩萨的智慧变化都是不成立的。所以须菩提说:如来所说的人身长大,实际上并不是长大,本来不存在大的概念,实际中没有大的存在故可假立大的名言概念。《楞严经》中云:“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对世俗凡夫来说大小是矛盾的,小中不可能有大,大中不可能有小,而从万法无自性的角度来说,这是可以成立的。如米拉日巴未缩小,牛角也未增大,但米拉日巴的身体可以原原本本的坐在牛角里面,这在圣者的境界中是可以不相矛盾的存在。身体在胜义中不可说什么大小,大就是小,小就是大,所谓的大小只是迷乱众生前的一种假立法。如梦中自己的身体非常高大,但那个高大并不是真正的高大,梦中本来无实质的肉身,怎么会有高大?就象石女儿本不存在,怎么会有石女儿身体的大小,同样现在世俗名言所谓的增高长大,这些也不成立。

   嘎玛拉希拉将登地菩萨的智慧增大与人身体的成长作喻,由此可知名言中一地到十地菩萨有各自之果,但在胜义中都如虚空中的鲜花一般,无丝毫实质。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须菩提,同样,如果有些菩萨说“我要灭度天下一切众生”,这不是真正的菩萨,为什么呢?因为有相状执著即不是菩萨,在实相中不执任何法叫做真实的菩萨,所以佛说:证悟一切法实相时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远离一切相。

   在名言现相中,菩萨的智慧就象人的身体一样越来越长大,但实际上菩萨与佛的智慧也不存在,就象前面观察人身长大的结果不存在一样。本经中有许多隐藏的比喻,如果未认真观察则无法察觉,但深入细致研究推敲时,人身长大是暗喻智慧的增长,人身长大不成立即智慧增长不存在,又以小身比作菩萨的智慧,大身不成立即喻示佛陀的智慧非实有存在。

   如果有菩萨认为实有我要灭度天下无边的众生,这不是真正的菩萨,虽然他发了菩提心,但是未证悟般若实相、未以空慧摄持故,只是世俗菩萨,世俗菩萨有相状执著所以不是真实的菩萨。《大智度论》中将所谓的相分为三种:名字相,法相,无相相。菩萨、柱子等万法的名称,是一种相状,即为名字相;五蕴所摄的法相,如自相续的分别念,全部包括在法相之中,发菩提心实际也是一种法相;对空性方面的执著也是一种相,即无相相。根据《大智度论》的观点,发菩提心也是一种法相,而有相状执就得不到生死的解脱,因此有相状执的菩萨,不是真实的菩萨。了义的菩萨已证悟无任何实有法,如文殊、弥勒、普贤等大菩萨,佛陀经常在了义经典中提到他们的境界,在他们的境界中没有自己是菩萨的执著与真实度众生的执著相。

   《六祖坛经》中云:“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与上述意义契合一味。菩萨必须要远离一切外相,远离一切外相即是无相。真正的菩萨远离一切相,为什么?佛在本经中再再重复:一切法的实相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一切法在真实中不存在,因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怎么会有呢?《涅槃经》亦云:“一切法悉无有我。”佛在《涅槃经》、《圆觉经》为主的诸多经典中指出真正有相状的我并不存在,一切法也是不存在的,因此怎么能承许菩萨、我、人、众生、寿者之法存在呢?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发菩提心的菩萨如果认为:我应当庄严佛土。若菩萨有这种发心,则非真正的菩萨。如来所说的庄严佛土,于实相中不是庄严,只是名言中假立谓之庄严。

   菩萨应庄严佛土,发菩提心时也有要庄严佛土之愿。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叙述普贤十大愿中也有修炼清净刹土,《现观庄严论》中也讲七地菩萨以上要修微妙佛刹,在佛经中也经常说庄严佛土利乐有情。《华严经》、《大日经》中皆提到华藏世界,即华藏庄严世界海,《密严经》中宣说了密严刹土的庄严,《无量寿经》中也有阿弥陀佛在因地时以不可思议的发心,修成西方极乐世界的万德庄严。若密宗而言,密严刹土是不生不灭的,如《金刚尖本续》云:“无上密严欢喜土,密严刹土无坏灭,于此诸佛法圆满,受用身相而出现。”汉传佛教中未提及,而藏传佛教中许多高僧大德清净现量中所现的香巴拉刹土、清净的持明空行刹土、东方现喜刹土等,有许多非常稀有的庄严刹土。如是十方无量刹土,从胜义角度而观,能庄严者与所庄严佛土都不应执着,因为经论所说的庄严刹土是名言中成立的。所谓的庄严刹土实际并不是真实中存在,而是通过修行以后,在暂时的净现量前显现的,胜义谛中菩萨清净刹土的实执并不存在。若心清净,则佛土也清净,《维摩诘经》云:“心净则佛土净。”赞《法界论》云:“此无上刹极妙严,我谓三心会一处。”此中“三心”是指未来、过去、现在之心。名言有庄严刹土与胜义中无有,二者是否冲突矛盾呢?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从表面看有无二者似乎对立,实际二者并不相违。凡夫人分别念认为庄严刹土存在,有无二者不可能于一法上同时成立。世俗名言中暂时可以理解有庄严,但如果承认有一法本体实有存在,则不是真实庄严。犹如在镜子中看见一个庄严佛国刹土,若此刹土实有存在,则不可能于镜中显现,以无实有故,镜中可以有此显现法。所以无庄严即是庄严,胜义和世俗所摄之一切法,全部都是这样的本性。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如果菩萨通达了无我法,证悟诸法空性之义,佛说此是真正的菩萨。

   学习大乘者必须要通达人无我与法无我的本义,否则不仅得不到菩萨的果位,声闻缘觉的果位亦无法获得。龙树菩萨云:“得无我智者,是则名中观,得无我智者,是人为稀有。”谁得到无我智慧可以名之为真正的中观者,得到无我智慧的人形象虽与普通凡夫一样,但实际上其境界无法言说。无我法与通达者都是非常稀有罕见的,必须通过观察、实修的方法了达般若无我空性,否则根本不能称之为菩萨或成就者。若未通达人法二无我,依旧执着名相,虽然经过多生累劫苦修佛法,始终不会得到大小乘的果位,如《圆觉经》云:“虽经多劫,勤苦修道,耽名有为,不成圣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佛陀问:须菩提!你怎么想的,如来具足肉眼功德吗?须菩提答:如来具足肉眼功德。世尊依次又问须菩提,如来是否具足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功德,须菩提依次回答,如来一一具足如是功德。

   五眼功德为佛陀所具的一种功德,诸多论中均有提及。佛经中云:“若欲获得五眼者,当精勤六波罗蜜多。”萨迦派果仁巴大师指出:六通小乘人不可全得五眼,五眼只有大乘圣者才具足。经云:大菩萨修学五眼,则获得无上正等觉果。《极乐愿文》中亦曾提到过五眼,如云:“五眼六通悉具足,愿生无量功德刹。”《现观庄严论》第一品中有涉及“五眼及六通”,第二品教言品中专门从因、作用范围、类别等几方面解释五眼。

   佛陀的功德无量无边,佛身的任何一部分皆可了知享受一切外境,佛陀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有取无量外境声音香味等的功德。此处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为众生起诚信心故,宣说佛陀具足五眼功德。

   具体分述每种功德,肉眼是在加行道通过供灯、修等持而获得,依靠眼根即能现见一百由旬到三千大千世界整个世间。历代均有大成就者修证获得肉眼功德,《大圆满前行》中记载赤松德赞的国师酿万登珍桑波获得了肉眼功德。相续中具有肉眼功德时无论印度藏地,乃至三千大千世界范围内皆能照见无余。《现观庄严论》中以教量抉择,肉眼从资粮道菩萨开始具有,资粮道以上菩萨相续中都具足,至尊导师佛陀毫无疑问必定具足能照见三千大千世界之肉眼功德。

   天眼通要通过修持有漏善法才…

《金刚经释(索达吉堪布 著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