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释(索达吉堪布 著疏)▪P17

  ..续本文上一页引用了许多经论的教证。形象上的发菩提心不可取,一定要在自己的相续中生起真实的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才可调伏自心。所谓世俗菩提心,即发心观想:三界中所有的众生,无一不曾做自己的父母,他们现在沉溺在轮回的苦海,我应想尽一切办法救度这些可怜的众生,使他们得到佛的果位获得究竟的大安乐。在名言中依讽诵、修持、积累资粮来调伏自心,依胜义谛言自心不执诸相以达到寂灭的境界,得佛的果位,即是调心的方法。《入行论》中将世俗菩提心分为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世俗所有的调心法中,发菩提心最为殊胜。就胜义而言亦如前所述,实际是无有灭度一个实有众生,所灭度、能灭度的形象也不存在。

   作为修行者,必须以胜义与世俗次第分析万法,若不如是则不能达究竟。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云:“由于诸法见真妄,故得诸法二种体,说见真境即真谛,所见虚妄名俗谛。”因为诸法能见到真与妄,故结论也有二种,一是胜义谛,一是世俗谛。菩提心必须分为二种,即胜义菩提心与世俗菩提心,依次第为众生说,先令了解世俗名言谛,再深入诸法实相胜义谛。《六十正理论》中云:“欲求正行者,初说一切有,于法已无贪,然后说寂灭。”圆满世俗菩提心并非万法的究竟实相,也非究竟的发心,应以空性般若智慧摄持,如是发心才堪称究竟,依此发心才必定可以使自己的心调柔寂静。

   为什么所灭度的众生不存在呢?依发大心菩萨而言,若认为实相中世俗菩提心依然实有存在,这种发心则不究竟,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着,此菩萨也非真正的菩萨。诸佛经中一再宣说:一切相都是虚妄不实的。如《中论》云:“如佛经所说,虚诳妄取相,诸行妄取故,是名为虚诳。”以般若波罗蜜多来抉择,发菩提心的菩萨不应有四相执著,如果有相状分别则不能称为菩萨。

   本来智慧前,任何相状也不成立,若实相中有相状,则以胜义量抉择时也应存在,诸佛菩萨应能见到,但他们未见,胜义量抉择也不存在,实相中没有发无上正等觉心的菩萨存在。同理,菩萨发的菩提心也不存在,以无实质发心存在称为胜义菩提心。胜义中,有无一切法都不成立,发心者不存在,所发的心亦是无生无实的。释迦佛因地发心,最终获得正等觉如来的果位,这一切实相中皆不成立,以下以比喻说明。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前有没有获得无上正等觉心之法?须菩提回答说:世尊,根据我对佛所说深意的理解,您在燃灯佛面前没有得过成就无上圆满正等觉之法。佛称赞说:非常对!非常对!实相中如来没有法得无上圆满正等觉。

   此处两个“如是”,与一般凡夫的语言不同,凡夫如果重复什么话无有意义,但是佛陀说一句重复一句都有甚深的密义,需要用智慧仔细思维才能通达。此处的两个“如是”,其一说明在世俗谛中世尊在燃灯佛前得过法,其二是说胜义中未曾得法。根据《贤劫经》,以前释迦佛在大释迦佛前供养妙衣,发菩提心时说:如来您的身相如何,将来我成佛时也如是,您的寿命、眷属、刹土等的一切相状,将来我成佛时,也如彼等。然而如来有形相存在全部是就世间而言,真正在胜义中如来什么法都未得过。正如《楞严经》云:“大慧,有无不生,是故诸法无有生。”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须菩提,如果有殊胜正等觉菩提心获得的相状,那燃灯佛根本不给我授记:你于来世,当会成就佛果,名号为释迦牟尼。

   在九十一个大劫以前,世尊为法云比丘,有的经典中也说为贤慧婆罗门,当时得无生法忍而得到燃灯佛授记:将来你在娑婆世界作佛,号释迦牟尼,度化无量众生。名言中虽有此事,而在胜义中如果执著真正有一个所得之法,燃灯佛即根本不会予以授记。如果真正有一法是实有存在,则其本性永恒不变,不会有未来如梦如幻的显现,也不可能有当时的示现。名言中有燃灯佛授记,是说明万法并非实有的一种象征,以诸法性空而有缘起,有种种缘起显现万法而知法性本空。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正因为万法无一法实有存在,得不到一个成无上圆满正等觉之实有法,所以燃灯佛给我授记:“你于来世,定当作佛,名号为释迦牟尼。”

   当时世尊得无生忍在燃灯佛前发愿,燃灯佛双足置于世尊头顶,一边加持一边授记:你将来于娑婆国土作三界导师,号释迦牟尼佛(详见《百业经》)。燃灯佛之所以如是授记,是因为世尊当时已悟入无生大空实相,了知无有一法实有存在。

   麦彭仁波切说:在所有的所知法中,如果有一法是成实之法,那么形形色色的所知法,全部不可显现,正因为无成实法的缘故,无边的所知也能够显现。宗喀巴大师亦说:如果万法真正于实相中存在,则不会显现。如镜子里山河大地的实体不存在,若真实存在,则不可能显现在小小的镜子中。整部经有时说有,有时说没有,看上去一句话中有两个相互矛盾的观点出现,一会儿得授记,一会儿又未得授记,如果胜义谛和世俗谛没有分开分析,讲解或研究修学《金刚经》确实很困难。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为什么呢?如来者即是诸法的本义,真正证悟了真如称为如来。

   如来是佛的十种名号之一。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为佛的十种名号,代表佛的十种不同功德。如来的“如”即指真如之意,真如是一切诸法的本相,也可称之为法界性,“来”指已经到达了这种境界。藏传佛教的一些高僧大德把“如来”解释为已经如理如实地来到了真如之地。《成唯识论》中云:“真为真实,显非虞诳,如谓如常,表为一边。”即真指真实,如指如常,表示不容易衰变意即达到了真实的地位。《宗镜录》中云:“言法味者,即真如真为。”所谓的法味即真如,真正如来的证相叫真正的法味,通达了真如的本性,才得到真正的法味。如来同真如实际是一个意思,声闻罗汉菩萨未究竟通达,最后到佛陀果位时才究竟通达真如本性。

   为什么说释迦牟尼佛不实有能得授记,如果实有不能得授记?原因是佛陀并非形象表面所看到的有鼻有眼有具体形象,在胜义中实相中,佛乃一切诸法的本相,一切诸法真如实相也就是真正的如来。此处清楚地指出真正的如来、真正的法是什么。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果世间有人说:如来已经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之果位。须菩提,在实相上,佛从未得实有之法,以获得圆满正等觉之果。

   此处鸠摩罗什译文与玄奘、义净译文不同,但意义没有差别。玄奘译为:“若如是说如来、应供正等觉能证阿耨多三藐三菩提者,当知此言为不真实。”义净译:“若言如来证得无上觉者,是为妄语。”

   未通达般若密意的分别寻伺者,认为如来真实获得无上正等觉的果位,但这并不正确,虽然佛陀自己在菩提树下入定,获得成就时说:“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证得犹如甘露法性义。”在名言中释迦牟尼佛很明显的宣说了,他确实得到了无上正等觉。在众生面前世尊确是显现了先发菩提心,中间修六度万行,最后现前色身与法身的果位。但此处佛陀从胜义实相的角度,对须菩提说:佛于三藐三菩提实无所得,在实相上,如来的身相也非实有存在。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如来所得的无上正等菩提,于彼中远离实有边也远离虚无空边。因此如来说,于实相中,一切法皆是平等大空之佛法。须菩提,所说的一切法,并非实有,所以只是名言。

   释迦牟尼佛在印度金刚座,摧毁群魔显现成就菩提,于鹿野苑等处转*轮,这些情况是不虚的事实,任何一个科学家和理论家如果说这是迷信,则与历史事实相违。但在胜义实相中,诸法无有实存,世尊在金刚座成就菩提,获得如来正等觉转*轮等都不存在。《三昧王经》云:如果一些人以贪欲心做梦时,也会有享受对境,但一旦醒觉时,一切都无实有,诸法应如是观。世尊得法如梦中显现,在梦中不虚存在,但醒时找不到任何实有。从胜义角度观察,世尊成佛的这些现象都不存在,而世俗的角度中却无欺显现,不仅世尊所得的法,世间任何一法、任何一个行为皆可如此观待。但现在世间人对中观没有闻思修行的缘故,认为四大皆空,因果是空、念经也是空、发菩提心也不存在,另一些人执著实有,一切所见所闻都是实有,甚至如来也被看成一个真正实有的人,持这些见者都已入邪道,始终见不到如来的本面。

   “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已归纳了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理。观察任何法时都应用无实无虚来观待,一方面应好好的取舍因果,护持戒律;一方面应了达一切法非为实有,实相中远离一切戏执。在《文殊经》中,文殊菩萨问舍利子:要信仰的最殊胜的佛法是什么?舍利子告文殊菩萨:诸法无有自性,即是最殊胜的佛法。了达诸法皆是缘起性空之实义,既无实体可缘执,也不灭缘起不堕断边,一切法皆是等净离戏之智慧光明,此即无实无虚,无有一法不是佛法。汉地的惠中禅师在讲解此经至万法都是佛法处,有一…

《金刚经释(索达吉堪布 著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