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釋(索達吉堪布 著疏)▪P17

  ..續本文上一頁引用了許多經論的教證。形象上的發菩提心不可取,一定要在自己的相續中生起真實的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才可調伏自心。所謂世俗菩提心,即發心觀想:叁界中所有的衆生,無一不曾做自己的父母,他們現在沈溺在輪回的苦海,我應想盡一切辦法救度這些可憐的衆生,使他們得到佛的果位獲得究竟的大安樂。在名言中依諷誦、修持、積累資糧來調伏自心,依勝義谛言自心不執諸相以達到寂滅的境界,得佛的果位,即是調心的方法。《入行論》中將世俗菩提心分爲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世俗所有的調心法中,發菩提心最爲殊勝。就勝義而言亦如前所述,實際是無有滅度一個實有衆生,所滅度、能滅度的形象也不存在。

   作爲修行者,必須以勝義與世俗次第分析萬法,若不如是則不能達究竟。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雲:“由于諸法見真妄,故得諸法二種體,說見真境即真谛,所見虛妄名俗谛。”因爲諸法能見到真與妄,故結論也有二種,一是勝義谛,一是世俗谛。菩提心必須分爲二種,即勝義菩提心與世俗菩提心,依次第爲衆生說,先令了解世俗名言谛,再深入諸法實相勝義谛。《六十正理論》中雲:“欲求正行者,初說一切有,于法已無貪,然後說寂滅。”圓滿世俗菩提心並非萬法的究竟實相,也非究竟的發心,應以空性般若智慧攝持,如是發心才堪稱究竟,依此發心才必定可以使自己的心調柔寂靜。

   爲什麼所滅度的衆生不存在呢?依發大心菩薩而言,若認爲實相中世俗菩提心依然實有存在,這種發心則不究竟,還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的執著,此菩薩也非真正的菩薩。諸佛經中一再宣說:一切相都是虛妄不實的。如《中論》雲:“如佛經所說,虛诳妄取相,諸行妄取故,是名爲虛诳。”以般若波羅蜜多來抉擇,發菩提心的菩薩不應有四相執著,如果有相狀分別則不能稱爲菩薩。

   本來智慧前,任何相狀也不成立,若實相中有相狀,則以勝義量抉擇時也應存在,諸佛菩薩應能見到,但他們未見,勝義量抉擇也不存在,實相中沒有發無上正等覺心的菩薩存在。同理,菩薩發的菩提心也不存在,以無實質發心存在稱爲勝義菩提心。勝義中,有無一切法都不成立,發心者不存在,所發的心亦是無生無實的。釋迦佛因地發心,最終獲得正等覺如來的果位,這一切實相中皆不成立,以下以比喻說明。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于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佛問:須菩提,你是怎麼想的?釋迦牟尼佛在燃燈佛前有沒有獲得無上正等覺心之法?須菩提回答說:世尊,根據我對佛所說深意的理解,您在燃燈佛面前沒有得過成就無上圓滿正等覺之法。佛稱贊說:非常對!非常對!實相中如來沒有法得無上圓滿正等覺。

   此處兩個“如是”,與一般凡夫的語言不同,凡夫如果重複什麼話無有意義,但是佛陀說一句重複一句都有甚深的密義,需要用智慧仔細思維才能通達。此處的兩個“如是”,其一說明在世俗谛中世尊在燃燈佛前得過法,其二是說勝義中未曾得法。根據《賢劫經》,以前釋迦佛在大釋迦佛前供養妙衣,發菩提心時說:如來您的身相如何,將來我成佛時也如是,您的壽命、眷屬、刹土等的一切相狀,將來我成佛時,也如彼等。然而如來有形相存在全部是就世間而言,真正在勝義中如來什麼法都未得過。正如《楞嚴經》雲:“大慧,有無不生,是故諸法無有生。”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須菩提,如果有殊勝正等覺菩提心獲得的相狀,那燃燈佛根本不給我授記:你于來世,當會成就佛果,名號爲釋迦牟尼。

   在九十一個大劫以前,世尊爲法雲比丘,有的經典中也說爲賢慧婆羅門,當時得無生法忍而得到燃燈佛授記:將來你在娑婆世界作佛,號釋迦牟尼,度化無量衆生。名言中雖有此事,而在勝義中如果執著真正有一個所得之法,燃燈佛即根本不會予以授記。如果真正有一法是實有存在,則其本性永恒不變,不會有未來如夢如幻的顯現,也不可能有當時的示現。名言中有燃燈佛授記,是說明萬法並非實有的一種象征,以諸法性空而有緣起,有種種緣起顯現萬法而知法性本空。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正因爲萬法無一法實有存在,得不到一個成無上圓滿正等覺之實有法,所以燃燈佛給我授記:“你于來世,定當作佛,名號爲釋迦牟尼。”

   當時世尊得無生忍在燃燈佛前發願,燃燈佛雙足置于世尊頭頂,一邊加持一邊授記:你將來于娑婆國土作叁界導師,號釋迦牟尼佛(詳見《百業經》)。燃燈佛之所以如是授記,是因爲世尊當時已悟入無生大空實相,了知無有一法實有存在。

   麥彭仁波切說:在所有的所知法中,如果有一法是成實之法,那麼形形色色的所知法,全部不可顯現,正因爲無成實法的緣故,無邊的所知也能夠顯現。宗喀巴大師亦說:如果萬法真正于實相中存在,則不會顯現。如鏡子裏山河大地的實體不存在,若真實存在,則不可能顯現在小小的鏡子中。整部經有時說有,有時說沒有,看上去一句話中有兩個相互矛盾的觀點出現,一會兒得授記,一會兒又未得授記,如果勝義谛和世俗谛沒有分開分析,講解或研究修學《金剛經》確實很困難。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爲什麼呢?如來者即是諸法的本義,真正證悟了真如稱爲如來。

   如來是佛的十種名號之一。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爲佛的十種名號,代表佛的十種不同功德。如來的“如”即指真如之意,真如是一切諸法的本相,也可稱之爲法界性,“來”指已經到達了這種境界。藏傳佛教的一些高僧大德把“如來”解釋爲已經如理如實地來到了真如之地。《成唯識論》中雲:“真爲真實,顯非虞诳,如謂如常,表爲一邊。”即真指真實,如指如常,表示不容易衰變意即達到了真實的地位。《宗鏡錄》中雲:“言法味者,即真如真爲。”所謂的法味即真如,真正如來的證相叫真正的法味,通達了真如的本性,才得到真正的法味。如來同真如實際是一個意思,聲聞羅漢菩薩未究竟通達,最後到佛陀果位時才究竟通達真如本性。

   爲什麼說釋迦牟尼佛不實有能得授記,如果實有不能得授記?原因是佛陀並非形象表面所看到的有鼻有眼有具體形象,在勝義中實相中,佛乃一切諸法的本相,一切諸法真如實相也就是真正的如來。此處清楚地指出真正的如來、真正的法是什麼。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如果世間有人說:如來已經獲得無上圓滿正等覺之果位。須菩提,在實相上,佛從未得實有之法,以獲得圓滿正等覺之果。

   此處鸠摩羅什譯文與玄奘、義淨譯文不同,但意義沒有差別。玄奘譯爲:“若如是說如來、應供正等覺能證阿耨多叁藐叁菩提者,當知此言爲不真實。”義淨譯:“若言如來證得無上覺者,是爲妄語。”

   未通達般若密意的分別尋伺者,認爲如來真實獲得無上正等覺的果位,但這並不正確,雖然佛陀自己在菩提樹下入定,獲得成就時說:“深寂離戲光明無爲法,證得猶如甘露法性義。”在名言中釋迦牟尼佛很明顯的宣說了,他確實得到了無上正等覺。在衆生面前世尊確是顯現了先發菩提心,中間修六度萬行,最後現前色身與法身的果位。但此處佛陀從勝義實相的角度,對須菩提說:佛于叁藐叁菩提實無所得,在實相上,如來的身相也非實有存在。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須菩提,如來所得的無上正等菩提,于彼中遠離實有邊也遠離虛無空邊。因此如來說,于實相中,一切法皆是平等大空之佛法。須菩提,所說的一切法,並非實有,所以只是名言。

   釋迦牟尼佛在印度金剛座,摧毀群魔顯現成就菩提,于鹿野苑等處轉*輪,這些情況是不虛的事實,任何一個科學家和理論家如果說這是迷信,則與曆史事實相違。但在勝義實相中,諸法無有實存,世尊在金剛座成就菩提,獲得如來正等覺轉*輪等都不存在。《叁昧王經》雲:如果一些人以貪欲心做夢時,也會有享受對境,但一旦醒覺時,一切都無實有,諸法應如是觀。世尊得法如夢中顯現,在夢中不虛存在,但醒時找不到任何實有。從勝義角度觀察,世尊成佛的這些現象都不存在,而世俗的角度中卻無欺顯現,不僅世尊所得的法,世間任何一法、任何一個行爲皆可如此觀待。但現在世間人對中觀沒有聞思修行的緣故,認爲四大皆空,因果是空、念經也是空、發菩提心也不存在,另一些人執著實有,一切所見所聞都是實有,甚至如來也被看成一個真正實有的人,持這些見者都已入邪道,始終見不到如來的本面。

   “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已歸納了整個宇宙人生的真理。觀察任何法時都應用無實無虛來觀待,一方面應好好的取舍因果,護持戒律;一方面應了達一切法非爲實有,實相中遠離一切戲執。在《文殊經》中,文殊菩薩問舍利子:要信仰的最殊勝的佛法是什麼?舍利子告文殊菩薩:諸法無有自性,即是最殊勝的佛法。了達諸法皆是緣起性空之實義,既無實體可緣執,也不滅緣起不墮斷邊,一切法皆是等淨離戲之智慧光明,此即無實無虛,無有一法不是佛法。漢地的惠中禅師在講解此經至萬法都是佛法處,有一…

《金剛經釋(索達吉堪布 著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