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劫經》中雲,聽聞釋迦牟尼佛的名號即不會墮落。修行人于世俗中應該有“我當度衆生”的願心,但在實相中,能化所化都不存在,一切如夢幻泡影乃至離一切戲論。《圓覺經》中雲:所謂衆生實際是心所證知,名言中顯現存在。所化衆生是所證而已,觀待勝義,所度化的衆生並不成立。衆生本來是佛,還要去度化使之成佛,即成了矛盾之語。六祖雲:從實相上講衆生本來是佛,佛再叁說要度化,成了妄語。因此佛經中再申究竟了義的實相中,衆生本來是佛,若有衆生如來可度,如來即有四相的執著,如來即非如來而成凡夫。有任何執著即得不到涅槃,不名如來,所以如來有衆生可度是非理之說。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須菩提,觀待迷亂衆生的顯法中,如來說有我,實際真實義中並非如是,而凡夫人錯誤地認爲有我,生起各種執著。而這些所謂的凡夫,如來說並非真實存在的凡夫,假名安立爲凡夫。
諸佛或說我或說無我,而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未斷盡我、我所執之前,自相煩惱尚未減少,對事物經常生起我執,這樣的衆生可稱爲凡夫。而在法界本來實相中無一法可立,《中論》中雲:“如來所有性,即是世間性。”《大乘觀五蘊論》中雲:“雲何異生性,謂于聖法不得唯信。”凡夫指對聖法未加揣摩、研究,不了解勝義本性,于佛法無真實信心的衆生。所謂異生是指在六道輪回中不依其它助緣,各隨業力在六趣中轉生。凡未學習宗派,沒有達到一定修行境界時,認爲確確實實存在實有的我,聖者完全了達無我之理,並且現證諸法無我,所有根本不會再執著有我,其根本慧定面前沒有凡夫,非凡亦無。《維摩诘經》雲:“非得故,非不得故,非凡夫,非離凡夫法,非聖者非離聖者。”與本文意義相同,未得實有果也並不是不得果,無凡夫也無非凡夫法,沒有聖人,也沒有非聖人,總之在世俗名言中可以安立凡夫等種種假名,但凡夫與佛陀在真如本性上無二無別,因此所謂凡夫在實相中不存在,證悟人無我與非證悟也不存在。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
佛問:須菩提,名言中一切諸法無欺顯現,並且諸法皆有各別自相,那麼能否以叁十二清淨相看待如來?須菩提言:叁十二相、八十隨好是佛的福德功德所致,見相好即可見如來。佛對須菩提說:如果以叁十二相可以見到如來,轉輪聖王也具足叁十二相,他也就成如來了。
觀待凡夫就會有聖者,進爾引申出凡聖差別之相,如來具足叁十二種衆生所不具的清淨妙相。圓滿殊妙之相好,都是佛在因地經過多生累劫的積集福德資糧而現前成就,在《中觀寶鬘論》中廣泛細致地敘述了成就如來微妙相之因。佛是具有不共殊勝功德的聖尊,然而爲什麼佛否定了須菩提的觀點呢?一方面世尊以推理方式駁斥須菩提的錯誤:如果以叁十二相可見如來,則轉輪王成了如來,因轉輪王亦有叁十二相,因此如果說叁十二相可代表如來,在語句上已成爲明顯的錯誤。從因明上講,如果轉輪王成如來,也有世尊不需出家修道等諸多過失。另外如來與轉輪王的叁十二相也有差別,在《俱舍論》中列舉了叁種主要差別:一是明與不明顯的差別;二圓滿與圓滿的差別;叁諸相位置端正與不端正的差別。佛相好莊嚴極其明顯,而轉輪王的相好需要仔細觀看,不詳細看則看不出來;佛的相好圓滿無缺,如十五滿月,而轉輪王一些相好尚有欠缺,並不十分圓滿;以肉髻爲例說明,佛的肉髻生在固定的位置上,不會偏左或偏右,而轉輪王的相好,有時偏左有時偏右,並不是非常莊嚴。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須菩提對佛陳白:世尊,依我對佛所說義的理解,不應以叁十二相看待如來。此時,世尊用偈文方式宣說了自己的真正的密意:如果以色見到我,以音聲來求我,則此人已步入邪道,不能見如來本面。
至此世尊不再以迂回輾轉的方式導引,而是直接切入實相本義,以偈文宣說。漢傳佛教、藏傳佛教的高僧大德經常引用此偈做教證,宗喀巴大師的《根本慧論大疏》、榮素班智達的《入大乘論》、全知無垢光尊者的《七寶藏》以及麥彭仁波切的一些論中都曾引用過。此偈道出如來的真正密意:名言中有緣弟子所見到的如來的不共莊嚴身相,只不過是暫時清淨的現相,從法身空性的角度而言,不管在顯宗、密宗,都承認那不是真正的如來。但應注意,不應執斷空之見,認爲恭敬釋佛像無有功德,名言中還是有功德。只不過在勝義谛而言,將佛的各種身相莊嚴看成是佛,是一種錯誤。而且以各種聲音來求見佛也是不了義的,這樣的修行者也非真正的修行者,彼等已經趨入了邪道。此處邪道指的是修行歧途,並非世間的邪魔外道,漢傳佛教解釋爲世間所有相狀執著即是邪見,即未分了義與不了義。《六祖壇經》雲:“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即出世間法是真正的正見,而邪見是世間法。佛陀無論示現涅槃與否,皆沒有實有的五蘊與我。如果將佛陀看作一種有形的色法,完全是一種錯誤,執相者未趨入法性,故不能見到如來的本相。《中論》雲:“邪見深厚者,則說無如來,如來寂滅相,分別有亦非。”邪見深重的人認爲如來不存在,把如來寂滅相認爲有也不合理。真正的如來相就是現前心的本性,諸法的法性,名言中佛相是暫時的假立。《諸法無生經》中雲:“無佛無法無僧,誰知此理乃智者。”不了解大乘佛法的人見聞此實相法句義,可能會生起恐怖害怕之感,其實勿須怖畏,因真正的法相,一切法本性如此,應了知此理避免“以色見如來、以音聲求如來”的邪道。
藏文譯本中此偈後還有一偈,玄奘義淨法師的譯本中也有,只有鸠摩羅什的譯本中無,可能是翻譯或流傳的過程中疏漏所致。後一偈即“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法性非所識,故彼不能了。”應當把佛的本性觀爲法性,也是引導衆生的導師之法身,這樣的法性離一切戲論,非一般凡夫俗子的分別念所能測度、衡量。《入菩薩行》中亦雲:“勝義非心境,說心是世俗。”勝義谛不是分別心的境界,心及心所之境被稱爲世俗谛。般若經雲:“天子,若勝義谛是身語意之境,則不是勝義谛,而成世俗谛耶。天子,然其勝義谛者,遠離一切名字,于真實中不生不滅,離一切能說所說及能知所知,乃至超離具勝一切智智之境,此爲勝義谛也。”《妙法蓮華經》雲:“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子,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又雲“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如果認爲“如來因爲具足相之緣故,得無上正等覺果位”是不合理的。須菩提,你等也不要這樣作意:因爲如來並不是以具足相的原故,獲得無上圓滿正等覺果。
此處第一句“如來不以具足相故”中的“不”字,藏譯本與玄奘、義淨譯本中均無,可能是久遠流傳過程中誤添加的字,聯貫上下言語意義來看,沒有“不”字更通暢連貫。前段經文剛剛講了如來正等覺不能以相好具足與否來衡量,此處世尊于經中再重申,以相獲得如來正等覺不應理。所謂的相在《楞嚴經》中雲:“相者,如所處形相、色形相名爲相。”處所形相、色相等一切顯相稱爲相,不論如來的莊嚴妙相還是凡夫平常處所相,都不是真實究竟之相。所謂的相是因緣所生之法,其本體爲空性,顯相上似乎有,實際中依因緣所生的法全部是空相而非勝義實相。希望學者千萬不要認爲可以種種妙相得見如來,此種錯誤認識者易墮入常邊,始終無法獲得無上正等覺的果位。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須菩提,你等如果這樣認爲,發無上菩提心者會執著一切諸法都是斷滅空性,承認一切法是斷滅之空。這種想法成非理之見,因爲發無上正等覺心者對一切法不說爲斷滅相。
中觀指出,如果過去有現在沒有是一種斷見;或抉擇諸法本性時,顯現沒有單單承認是空邊,這也是一種斷見。如片面看待世間規律,認爲因果沒有、輪回無有、得叁菩提叁解脫子虛烏有等,執諸佛斷滅一切緣起諸相,執一切爲空無斷滅,這就是一種斷見。《心經》中也說:“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諸法的真正實相是顯空不二、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法性。如果認爲諸法實相是斷滅,即是非理之說,因此見已墮入斷滅之邊故。《中論》中認爲斷滅空見是一種始終不能恢複的邊見,真正實相中無有一法的本性可生可滅,如果承認滅法,這種滅法的境界確實無法恢複。從修行角度而言,滅法是無色界禅定境界;從見解上而言,無垢光尊者將其批駁爲一種外道邪見。因此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不說諸法斷滅,若有此斷滅之見,也不會是真正大乘發菩提心者。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須菩提,如果菩薩以遍滿恒河沙數世界的七寶布施,其功德固然不可思量;但如果有人了知一切法無我,且已得無生法忍,此菩薩的功德遠遠超勝前者。
僅僅施予畜生一抟之食的善法,其果報也不可思議,何況以遍滿恒河沙數世界七寶布施衆生的功德?對初入佛門者而言,平常上供下…
《金剛經釋(索達吉堪布 著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