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明烦恼所蔽,未如实了达真如之义的士夫为众生,反之则非众生。六祖亦云:“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言:佛得无上正等觉果位,于实相中无有所得。佛答须菩提:很正确,我于无上圆满正等觉果位,在实相中乃至无少法可得,在名言中假名为无上正等觉果。
观待世俗名言,佛陀确实获得了共与不共的智慧,如十力四无畏,同时也具足各种相好与功德。而在胜义实相中,圆满正等觉佛果亦无可得。龙猛菩萨论典中云:“无得也无至,不断亦不常,不生也不灭,是说名涅槃。”真正涅槃无可得之相。无垢光尊者于《大圆满心性体息》中也说:依实相胜义谛衡量,佛陀所得的法也不存在。嘎玛拉希拉说:佛陀果位有所得是从学道而言,无所得是从无学道而言。所以说世俗名言谛中不可思议的功德,究竟实相中以正理观察抉择时,无丝毫实质可得。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陀又说:须菩提,一切法平等无有高下,即是法性真实义。
诸法平等,不仅指轮涅平等,也指显现和空性平等、世俗和胜义平等。《维摩诘经》云:无论显现和空性,众生和佛陀全部平等。《华严经》中云:“我与一切佛,自性平等住。”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也引用过此教证,阐述释迦牟尼佛与十方一切诸佛自性平等,无有高下。从实相上看,世尊与众生无有差别,地狱和涅槃其性平等。《大乘起信论》中云:“一切诸法从本性来说离言论相、离名字相、离行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远离我、人、众生、寿者等一切执着,修持一切善法,即可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佛果。须菩提!所谓的善法如来说不是善法,而假名为善法。
如果将佛陀和众生或基道果看待为坚固的实质法,始终无法获得究竟的果位。《六祖坛经》云“自心清净不可取舍”,即是说自心要清净,修持时不能有人我与法我,或者说远离四相,以此方式才可以得到究竟佛果,否则所有善法全部变成暂时人天福报之因,不能直至菩提。有些未抉择过甚深空性法义的修行者,把积累资粮获得佛陀果位执著为实有,将自己所积累的少许善业认为永远不会毁灭,恒常坚固实有不灭。虽然暂时在名言中,佛陀说了因果不虚的道理,但最究竟实相上所有基道果,及轮涅所摄的一切诸法,都是无生的大空性。真正本体实有的佛果永远不存在,因而也不可得,唯有认知此理,依见解修持才能得到无上圆满的佛果。《楞严经》云:“圆满佛果归无所得。”世俗显法中可以承认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以实相理论观察时,首先发胜义菩提心远离四相,最后方得无实相之佛果。
谛洛巴祖师云:“显现不成障碍,执着令成障碍。”学修此经者,了知此理后应于善根等一切法减少执着,如果执着未曾减少烦恼依然深重,则修任何善法虽有暂时功德,始终会成轮回之因。修行者相续一定要以三轮体空来摄持,才能成为究竟解脱正因。因此智慧不能离开大悲,大悲不能离开智慧,二者双运一味,以如是正见摄一切法,方为学佛之道。麦彭仁波切在《光明藏论》中,将十一种续事全部抉择为大圆满离一切戏论,依成就圣者的智慧,可知金刚经与大圆满无任何差别。若未以理抉择一切诸法本体空性,修任何法亦无法成就,只有在空性见解基础上,远离四相修持善法才能获得真正的无上正等觉果位。
所谓的善法,分随福德分的十善,与随解脱分的四禅、四无色界之因或三十七道品等善法。这些法于世俗中虽如梦如幻显现,然而究竟实相中,所修持的善法亦无可修,善法只是暂时的一种方便法。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既不思维善,也不思维不善,究竟来说修持中没有任何善恶可依。六祖又云:“修一切善法希望果报即非善法。”任何一个修行人若执取善业果报,就不是善法。《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因此名言中善法虽是解脱之因,获得幸福安乐,从胜义实相角度而言,十善六度也并非真实存在。此无倒甚深大乘正理,唯于大乘佛法兴盛的地方人们易接受,小乘佛法兴盛的国家,人们则特别执着修持善法,并且始终认为佛的身相永恒不灭,能获得有实质性的佛果。如此执着实有的凡夫虽有信心,有一定的佛法因缘,但对空性法未曾深入闻思研习之故,于生死中不能出离,着实令人遗憾痛惜。针对人们对善法的严重执着,祥宋和尚说:不管黑狗、白狗,咬出的血全是红色;同理,不管对善法、恶法的执着,都是一种执着,实为轮回之因。
未曾深入细致的广泛闻思者,表面上虽然发心清净,精进磕头、烧香、供斋等善法,但由于未证悟空性法门的缘故,总是耽著于希求真实存在的佛陀和解脱之网。当然相对业障深重的凡夫,顷刻之间证悟空性境界确实有困难,但通过再三的观察思维,如理作意,放弃对基道果的执着,也可趋入空性。但初学者需警惕又堕于一边,放下不是不修持,无智浅学者往往认为不是有即是无,放下就是什么善法都不用修持,如是趋入断见邪道。末法时代,真正如理宣说弘扬般若法门者寥若晨星,听闻受持者也极为罕见,现在多数人只是表面学佛的持形象者,并未真正明白了解佛的密意。不说真正懂般若空性之理,字面上是否能解释都会令人怀疑。末法时代持正见者,尤其应维护自己的见解,否则诸多邪见等损害因缘,随时会损害自己。希望有缘听闻此经的人业际不颠倒,见解行为稳固如山,不要象池中枯水一样逐渐减少,有减无增,而应以般若摄万行,灯灯相传、光明互映。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如果聚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象须弥山一样大的金银等七宝供养布施众生,功德不可思议、无法言喻。然而,不必说念诵、受持全经为他人说,哪怕仅仅受持其中四句偈的功德,即已远远超过前面的功德。以七宝布施的功德比不上法施的百分之一、百千万亿分之一,甚至数、言无法表达衡量。
“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有两方面的解释:一是用遍满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须弥山的七宝作布施,一是用如须弥山一样大的七宝作布施。
于此般若超胜之理,一方面因般若是一切诸佛之母,是诸佛本源、佛性种子故,持诵此经实际已成修持诸佛菩萨之因;另一方面般若经是于自相续中真正生起如来智慧之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依般若经而成就正等觉的果位,所以仅以四句偈持诵为他人说,即是种下解脱成佛的善根,其功德非常广大,胜过七宝布施功德。久尼夏智云:财布施是人天福报之因,可召感天人、转轮王等受用圆满的果位,而持诵般若空性经典可证悟诸法本相,是最殊胜圆满的成佛之因。财布施的功德易于灭尽,犹如死水;持诵般若经典证悟空性作法施的功德如大海,远远胜过其他功德。唐玄宗皇帝云:“三千七宝虽多,用尽还归生灭;四句经文虽少,悟之直至菩提。”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初闻似乎功德很大,实际此善业还是不离生灭的本性,四句偈子的经文虽少,但证悟即可直至菩提,当下获得正等觉佛的果位。由此可知无论如何庞大的财布施,若无有智慧摄受,也还是无常生灭法的本性,并非成佛之因;若已证悟很少的四句般若经文,则当下获得菩提果位。般若法是直接成就菩提之因,《心经》云:“三世诸佛以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小品般若经》亦云:“过去诸佛以般若波罗蜜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在十方无量佛也以般若波罗蜜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六祖坛经云:“若其般若真正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直至菩提。”如果自己相续中已生起般若空性智慧,一刹那间将妄念全部熄灭,并且认识本性直至菩提佛果。凡夫执著于有法,以他人作财布施功德大并且愿意随喜,而不认为令人在相续中生起般若智慧功德更大,希望见闻知晓此理者,应明二者的功德大小,使自相续中生起正见。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你意下如何?你等不应以为佛有如是的分别念“我应当度众生”,须菩提,不要这样想,为什么呢?实际上无有众生如来所度。如果如来有度化的众生,如来就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执着。
佛说为度众生而做法布施的功德极大,但从胜义实相的角度而言,对此不应有任何相状执着,任何相执都是障碍。从名言中说每一个修行者,都应发无上菩提心,度化无量众生,诸佛菩萨也曾如是发愿于现世中度化无量有情。《妙法莲华经》云: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一切诸佛以无量方便令一切众生趋入如来的无漏智慧。佛陀以智慧方便度化众生,不同于凡夫以分别念度化众生,《大律经》宣说四种度化众生的方式:法施度即世尊转八万四千法门,宣说十二部经度化众生;二身力度即以身体形相度化众生,如具足种种相好的庄严身相令众生欢喜爱乐,种下善根得以度化;三神通力度,即在有缘的众生前显现各种神通神变以度化之;四名号度,《贤…
《金刚经释(索达吉堪布 著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