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忍受饑餓,一天,佛給了阿難一粒青稞,阿難吃後,七天不覺得饑餓,也不用吃飯,阿難感覺很稀有並對世尊生起極大信心。佛的身體也與凡夫不同,《涅槃經》雲:“如來之身非雜食身。”《秘密不可思議經》中也說佛身體無有內髒,猶如金丸。既然佛陀不需要飲食,爲什麼還要顯現化緣乞食?大慈大悲的佛陀是爲了使衆生積累資糧,以給衆生宣說佛法爲目的而行乞食的。《法華經》中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以此因緣,佛在衆生面前顯現這些平凡的形象。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佛在舍衛城中挨家次第乞食後,回到祇樹給孤獨園,用完齋飯,又收拾衣缽。然後洗足,鋪座跏趺而坐,安住于正念中。
佛製出家衆以乞食清淨自活,乞食應該“勿越貧而從富,勿越賤而從貴”,此即佛所顯現的次第乞食。乞食具足持戒、修福降伏我慢、具足慚愧等功德,現代南傳比丘還保持乞食的傳統,早晨比丘們著衣持缽外出化緣,求福的施主們更是提早准備豐盛的食物等著供養,通常比丘會把滿缽的食物帶回寺院食用,中午就不再外出化緣。午食後,佛自己收衣、洗缽、洗足,然後住于正念。玄奘此處譯文爲“端身正願住對面念”,義淨譯爲“正念而住”,每次佛陀講法前都安住于正念之中。修行人平常生活中身體端直很重要,斜著靠著等不良姿式會使氣脈不通暢,健康和記憶力都會受影響,藏傳佛教特別重視身體端正,強調看書、聽法時都應端身正念而住。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爾時,須菩提長老從大衆之中起立,以左肩搭袈裟,右肩袒露,右膝著地的方式,合掌恭敬請求世尊說法。
大比丘中爲首的僧人或出家受戒二十年以上者稱爲長老。在般若經中,須菩提長老的名字常常出現,長老須菩提是金剛法會中最主要的一個人物——請法者。釋迦佛爲弟子傳授大乘般若法門後,第一個開許須菩提傳授,他是精通佛陀般若密義的大聖者。以前的一些論典中認爲,須菩提形象上是小乘聲聞,但實際他是文殊菩薩千百萬化身的一位。此處玄奘譯文前有:“時諸比丘來諸佛所,到已頂禮世尊雙足,右繞叁匝,退坐一面,具壽善現亦于如是衆會中坐。”義淨譯爲“時諸比丘來詣佛所,頂禮雙足,退坐一面”,即當時大比丘及大菩薩們在佛前五體投地叁門恭敬頂禮後,右繞佛陀叁轉,退坐一面。藏傳佛教中人們無論轉繞神山、佛塔或轉經輪都必須右繞。右繞有修建的功德,左繞有毀壞的過失,只有笨波教徒才會左繞。而一些佛教興盛地方的佛教徒左繞佛塔,這是很令人心痛的現象。經藏中專門有《右繞佛塔經》等佛經,講述右繞佛塔的功德,作爲佛教徒,基本的因果取舍的道理一定要懂,不然毀壞自己的善根是非常可惜的。印度請法時“偏袒右肩”或“偏袒一肩”是最尊重的禮節。出家人左肩搭袈裟,袒露右肩,左腳掌亦著地,合掌一心,以此方式恭敬的請法。
“稀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須菩提首先贊歎佛的功德:“真是很稀有!世尊,如來您以最殊勝的護念善爲護念著大菩薩們,如來正等覺以最殊勝的咐囑已經咐囑諸大菩薩們。”
世間有很多大教主,但他們並沒有使衆生得到真實的利益,而釋迦牟尼佛真實饒益了一切衆生,所以此時須菩提不得不贊歎,不得不感到稀有。如來是佛的十種名號之一,以佛的十種不同功德稱佛爲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隨念叁寶經》中對于每種名號的功德都有宣說。此處“菩薩”與《入菩薩行》中的菩薩一致,是指發了菩提心的人,也有一些論典當中“菩薩”是指一地到七地之間登地的聖者,八地以上的菩薩稱爲大菩薩。玄奘譯爲“菩薩摩诃薩”,摩诃是大的意思,爲什麼此處大菩薩是指資糧道以上的人?因爲觀待凡夫來說,發菩提心的人是很偉大的,以偉大的緣故可以稱爲“摩诃薩”。
義淨譯此句爲“如來應正等覺,能以最勝利益,益諸菩薩”,玄奘譯爲“乃至如來應正等覺,能以最勝攝受,攝受諸菩薩摩诃薩”,鸠摩羅什譯爲“如來善護念諸菩薩”。義淨法師的譯文與藏文比較相合,但幾種譯本實際意義都是一樣。所謂最殊勝的護念是現世當中獲得快樂,來世也得安樂。雖然父母或師長以其他方法用財産名聲來護念我們,這些都不是最殊勝的護念。佛陀爲菩薩們生生世世得安樂,永遠離開痛苦的輪回而護念,這是最殊勝的。結合叁大譯師的意思就是佛以最殊勝的方法令衆生,今生來世離苦得樂,這就是佛陀以最勝護念護念諸菩薩,以最勝攝受攝受諸菩薩,以最勝利益利益諸菩薩。
所謂最殊勝的咐囑又指什麼呢?印度嘎瑪拉希拉論師雲:如來有叁種咐囑,咐囑諸菩薩。一善知識咐囑,佛告誡衆生,凡是想今生來世解脫的人都必須一心一意的依止善知識;二正法咐囑,如果真正想要離苦得樂,就要依正法修持;叁教言咐囑,即凡欲獲得解脫必須依止殊勝的教言,饒益無邊的有情,修持菩提心。嘎瑪拉希拉的觀點,認爲佛是以這叁種咐囑方式來利益衆生。佛在世已經護念利益了菩薩們,那麼未來世的人該如何?下面須菩提提出了這個問題。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
須菩提問:“世尊!世間成千上萬發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他們趣入大乘道時該如何住?如何修行降伏自心獲得佛果呢?”
“阿耨多羅”譯爲漢文是無上的意思;“叁藐”是甚深圓滿,即正等;“叁”是正確,“菩提”是覺悟的意思;合起來即無上甚深圓滿正等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是發菩提心。對于須菩提所提的問題以基道果的方式來分析,基是如何發菩提心,發心是怎樣住;道是如何修,六度萬行怎樣修持;果是如何調伏自心而獲得圓滿的佛果。義淨和玄奘的譯文中都有“雲何修持”,藏文中這一句也是有的。佛經不同于其他的語言,每一字,每一句經文都有很甚深的內容。鸠摩羅什的譯文沒有,也許是所依的梵文本缺少或是翻譯時漏掉的緣故。
看到說法機緣成熟,對于須菩提出的問題,佛很高興回答。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誇獎須菩提:“說得好,說得好啊!須菩提,是象你所說的一樣,如來能以最殊勝的護念方法,護念諸菩薩,如來能以最殊勝的咐囑,咐囑諸大菩薩。須菩提,你現在要仔細的聽,用心憶持,對你提的問題,我要爲你一一解說。發大乘心的男子、女人,應這樣發心後修行降伏自心得到佛果。”須菩提說:“既然世尊這樣說,我是很樂意聽聞的。”
學習經論不多人的也許認爲佛說“善哉,善哉”重複太多,但實際上並無此過。此重複的語言表明對于須菩提所說的話,佛陀完全贊成,而且重置語氣詞形象真實的表現了當時的情景,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玄奘和義淨譯文皆有“汝應谛聽、極善作意”。“極善作意”意爲謹慎憶持小心不忘失,《大圓滿前行》、《極樂願文》在聞法規律中的“意不持如漏器之過”就是講這一點。許多高僧大德講經說法時經常引用此文,法王如意寶傳法時也常講:你們應該谛聽,不要說話,不然我也沒辦法給你們傳授佛法,釋迦牟尼佛當時也要求弟子“汝應谛聽”,你們心不專注聽聞是不行的。佛經中雲:“我爲汝說解脫法,當知解脫隨自轉。”此經主要宣說斷除實執獲得調伏自心的境界,嘎瑪拉希拉論師將整部經的內容綜合在叁個問題中,即最初發心,中間修持,最後調伏自心,獲得色身、法身無二的果位。首先需要明白如何發菩提心。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世尊告訴須菩提:“凡是趣入大乘發菩提心的人,應該這樣發心修持降伏自心:所有一切有情類所攝,包括從卵而生,從母胎而生,以及濕生、化生的衆生;或者有色、無色界所攝的衆生;乃至有想天,無想天,非非想天的衆生;叁界輪回的一切有情我皆度化,使他們離開輪回的痛苦,獲得最殊勝究竟圓滿的涅槃。雖然這樣度化無量無數無邊的衆生,但在實相中無有任何衆生滅度。”
發心分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可以分爲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發心令無邊無際的衆生獲得無上佛果,以世俗而言是菩薩最大的責任。對于大乘學者來講,如果沒有發心做基礎,那麼一切善根不能增上,因此入大乘者首先要發願菩提心,願所有有情都得到一切智智的果位。
卵生是從卵當中出生的有情,包括許多飛禽及龍王和龍界的衆生,人當中也有卵生的,如一位名薩嘎拉的居士,他的孩子全部都是卵生。另外,民間傳說格薩爾王也是卵生,一天下大雪,當時身爲仆女的母親,因爲生孩子沒有去主人家幹活,她的主人非常生氣,拿著刀子來到她家。看到格薩爾王的母親還睡著,他拉開被蓋,見裏面有一個如大雞蛋的東西,舉起刀就砍,卵蛋破開,一個孩子飛到了天上,格薩爾王的膝蓋被刀子稍微接觸了一點,所以他不能飛,落在了帳蓬上,另一個仙巴被扔到河裏,這是格薩爾王叁兄弟的傳說。《佛教科學論》講克隆綿羊的時候,也提到人有各種産生的方式。大多數旁生是胎生,《俱舍》中說餓鬼也大多是胎生。濕生是衆生類中比較多的一種,夏天的蟲類多數…
《金剛經釋(索達吉堪布 著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