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釋(索達吉堪布 著疏)▪P4

  ..續本文上一頁 凡夫人可以見到的各種相狀,無論好或不好的相狀,善惡業的取舍等分別,全部是世俗中假立存在的,是不可靠、非實有,虛妄的迷亂幻顯。佛經中雲:“彼等由分別所立。”世俗的顯現法皆是衆生分別念安立,皆是虛妄不實的本性。如來叁十二相等最殊勝的涅槃都是無實體,也不可見。《四百論》雲:“妄立諸法義,是想蘊應知。”如果已見到諸法有成實的相狀則不是法界本性,又如雲“見真者誰說,瓶爲可現見。”法界本性本來無實有相狀存在,若言勝義中依然有實有不空的法,此人並未現見法性,未見如來。龍樹菩薩雲:“何人不知空性義,彼人不可得解脫。”若見萬事萬物無實非相,一切所聞皆非實有,就是見到真正的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當時須菩提如此發問:“世尊,將來爲數衆多的衆生聽到如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的金剛語,能不能生起真實的信心,他們對空性法門,離一切戲論的法性會不會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

   須菩提在佛陀面前提此問題,是因爲般若空性極爲殊勝,是佛法的精華,甚深難解,福報淺薄的人難以接受生起信心。佛陀住世時衆生福報深厚,可親自得聞世尊說法而生信心,後世衆生福報漸減,根機日鈍,他們得聞此法能否生起信心呢?須菩提對此提出質疑。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

   世尊對于須菩薩的懷疑回答說:“你不要這麼說,也不該有此懷疑,如來滅度後,末法五百年,將有很多持清淨戒律,修積福德資糧持叁藏法師等人,對于此經必定會生起信心,以此經義爲真實所依。”

   “後五百歲”有幾種講法:普通承認的後五百歲指現在五濁興盛的時代。末法五百年並不僅僅是一種數字,而是象五濁興盛一樣,是整體上的一種時間概念。釋迦牟尼佛在世弘揚佛法時是正法興盛的時期,稱果法期,除此正法期以外,後來五濁興盛的時代都可以稱爲末法五百年。按這種說法,目前已是末法時期後五百歲。另一種將釋迦牟尼佛二千五百年的教期分爲五個五百年,表示各段時期的特點,分別爲解脫堅固、禅定堅固、多聞堅固、塔寺堅固、鬥爭堅固,後五百歲即是指鬥爭堅固的第五個五百年。按這種算法現在應是佛曆二千五百四十五年,佛的教期已經結束。第叁種說法:印度論師嘎瑪拉希拉和藏傳佛教各派都承認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期爲五千年,以華智仁波切、麥彭仁波切爲代表的甯瑪普巴派的曆算,現在已是佛曆二千九百多年,五千年教法期已過了二千九百多年,還剩余二千多年。在藏地,日曆計算以時輪金剛曆算法爲准,甯瑪普巴派把釋迦牟尼佛出世到現在過了二千九百多年的原因,以教證理證詳細的分析成立過,如:當時釋迦牟尼佛出世時,啓明星如何升起,然後第二天出現日食,以此根據推算出佛的教期從始至今已過二千九百多年。普巴派的天文曆算非常准確,現在每次日食、月食,算得一分鍾都不差。而以薩迦派的曆算,佛曆已經有叁千多年了,宗喀巴大師所創的給拉華宗也有不同的算法。第四種認爲釋迦牟尼佛的教期年代僅僅指印度的本土佛教,並非指其他民族地方的佛教。概括而言,可以認定後五百歲末法時期即爲現在五濁興盛的時代。

   佛陀以智慧授記末法時代將有爲數衆多的持藏者、持清淨戒律修積福德、具有智慧者出現于世間,如是之人對此經的意義必定會生起堅固信心。在佛的盡所有智境界中完全能夠照見此等具福智者,並會加以護念、授記。此處後者所應具之德,玄奘譯爲:“具足屍羅,具德、具慧。”義淨譯爲:“具戒具德具慧”,與鸠摩羅什所譯“有持戒修福者”句,文字詞稍有不同。但如果理解持戒修福目的是爲生長智慧,則叁種譯本實際意義不存在大的差別。

   “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應當知道這些具戒、具福慧之人,不僅僅在一尊佛、二尊佛、叁四五尊佛前種下善根,而是已于無量千萬佛前修六度萬行,廣種善根。如是之人聽聞此般若經,對法義生起乃至一念清淨信心之人,須菩提!如來以智慧無一遺余皆能了知看見,這些衆生獲得的福德無量無邊。

   能見聞般若無上甚深妙法者,不同于世間凡夫俗子德薄垢重,他們根器銳利,福報深厚,不僅僅在有數的幾位佛前種下善根,已曾在無量佛前種諸善根,因此能生于佛法中聽聞般若法藏,生起殊勝清淨的信心。大圓滿密法祖師全知無垢光尊者在《勝乘寶藏論》中雲:“我們已在無量佛面前積累過資糧,因爲今生已遇到普賢如來的心法。”同樣,佛于此以不可思議的神通智慧爲後人授記:對此經生信,甚至僅一念清淨信心者,皆爲在無量佛前種過善根,積累過資糧的人。所以持經者皆當生歡喜心。讀誦、受持、解說般若經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甚至僅僅對空性生起有益的懷疑也會斷除輪回,如《中觀四百論》中雲:“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誰略生疑,亦能壞叁有。”福德輕薄者以業與煩惱的牽引對此不會起信,具緣的人如果能稍微生起諸法無實、因緣幻有的有益懷疑,也能斷除整個叁有輪回之根,何況淨信者。世尊授記末法五百年中對此要義生起誠信者,甚至對此經生起哪怕僅只一念清淨心念——“《金剛經》所講的都是真實語,諸法本性應該是空性者”,以遍知過去、現在、未來叁時的盡所有智,如來都已知曉並看見,彼于過去無量佛前曾種多少善根,未來因得聞此經所得福德等。世尊以智慧眼皆能清晰明見,現在未來都會有成千上萬衆生聞思、受持此經的意義,以其前世積累無量福德資糧之故,即生當中對這部經情有獨鍾,又以生淨信的原故,相續中會感受叁寶不可思議的加持,獲得不可言說的無量福德。

   “何以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以什麼原故,對此經生淨信者能獲得如是不可思議的福德?因爲對般若空性生起淨信者,已遠離分別執著,不再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既無實有法相,也不會耽著空無非法相。

   得聞無上般若法門乃至生起一念淨信者,得到如此無量無邊福德的原因很簡單:衆生對般若空性義理生起定解後,會在很快時間內,甚至當下就達到沒有四相(有、無、二俱、俱非),無法相,也無非法相的境界。猶如魚已上鈎,收線就可以拉上岸邊。自己在內相續中種下般若空性種子,對甚深無生大空性有堅定信解者,外在身體雖然未有任何變化,與所有凡夫一樣,但此人將在短暫時間內滅除四相。菩薩徹底斷除將五蘊假合執著爲我的我相,遣除實有堪忍不滅“我”存在的分別念與由我執引申的我所執,對于身體、財産、親友等執著一掃而光;另外執著一個相續壽命延續不斷的壽者相,也予以斷除;衆生接連不斷沈溺輪回,今生爲人,來世變成天人,以後又墮落叁惡趣,在整個輪回中旋轉的概念也被清淨。得聞般若經的善緣者具無量福德,直接間接斷除四相、法相、非法相。《彌勒菩薩願文》中雲:“無人無我無壽命,願證無法究竟義。”與斷四相意義相一致。《中觀四百論》中雲:“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般若攝頌》雲:“知自及諸衆生等,乃至諸法亦複然。”自己怎麼樣,衆生也是這樣,衆生怎麼樣,一切法也是這樣。如果通達我是五蘊的假合而證悟空性,那麼衆生本性也無不同,也會證悟彼等皆爲空性,證悟衆生本性空性,則諸法的本性也將證悟。

   “何以故?是諸衆生若心取相,則爲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

   爲何于此經生淨信者已無四相耽著?因爲諸衆生如果執取相狀,即是有我、人、衆生、壽者的執著。如果執著任何名言法相,就是有我、人、衆生、壽者的執著。

   對此經義有淨信者,無四相執著,斷四生叁有的流轉。若有任何相狀執著就已經在執著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任何一種執著都會成爲菩提道中的障礙。那若巴尊者雲:“顯現不會遮障,執著會成障礙。”衆生執取任何一個相實際即是耽著四相。

   所謂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此四者反體不同,本體無別。從有法本空方面理解,有相法不管是有、無總體相都不對,如果執取成立一個法相,就成爲執著四相。此法既可以認爲是佛法方面調伏煩惱的法,也可以理解世俗中顯現的有法方面的法。因爲有任何相狀執著、任何法執都得不到清淨無爲的佛果,如《般若十萬頌》雲:“須菩提,若對微如毫端的名相産生執著,亦不得究竟佛果。”執著有法的相實際即是補特迦羅的執著,即是五蘊的執著,既然有五蘊我的執著,就有我所的執著。如《寶鬘論》所述:“若時有蘊執,彼即有我執,由我執造業,從業複受生。”由我所執,衆生便會相續不斷産生執著,由衆生相續不斷的執著,衆生在輪回中壽命長短——壽者相也會出現。這是從有法本體空性方面而言,下面從無法本空方面理解。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衆生如果執取一名相法,就是執著我、人、衆生、壽者相,什麼原故?如果執著一切法名相本性都是空、都是無有,取此非法之相也就是在執著我、人、衆生、壽者相,所以既不應執著萬法實有的相,也不應執著空無的法相。

   執取法相即爲四相執著,如果取非法相也有同樣的錯誤,也不合理。所謂法與非法有兩種解釋,一種法指佛法的教法,非法是指外道、邪說及無宗派者等的見解;另一種,法指顯現的名言谛,非法指單空方面的法。中觀派以《中論》爲代表的許多論著中,都已破除單空的觀點。若認爲法界本性僅爲空性,堅持自己的單空見解,這也是一種我執、…

《金剛經釋(索達吉堪布 著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