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湿生,人当中也有湿生,如阿那律的脚上所生的七个孩子都是湿生。初劫的时候人和天人都是化生,非天与地狱的众生也是化生,初劫外也有些化生的人,例如莲花生大士,也有说圣天论师是化生。
有色指欲界和色界的众生。按照《俱舍》所说,欲界和色界众生都有色相,依靠五种欲妙有实质的身体,执著较大的是欲界众生,色界众生没有欲界众生粗大的执著,但还是有色界较细的执著。色界众生不同于欲界众生有实质性的身体,但是有光身。无色界的众生,虽没有接触性的色相,但有一个意识的色相,这种意识的色相非常微细的缘故称为无色界。
四禅天中的广果天称为有想天,此处众生没有欲界和色界那样粗大的分别念,但仍有色与分别念,因此叫有想天。无想天指广果天旁边的一部分天人,《俱舍》中形容广果天象城市,无想天就象城市旁边的寺院。无想天的天人最初的时候有一种分别念,最后死亡的时候也有一个分别念,除此以外中间几大劫的时间不生任何分别念。“若非有想非无想”是四无色界中最高的天界,也称非非想天、有顶天,虽然这里没有欲界和色界粗大分别念,但它还属于三界轮回,还有非常细微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分别念。按《俱舍》所说,非非想天并非没有真实的分别念,他们会有极微细贪执禅定的分别念。以上九种不同的众生,可以包括所有类型的众生。
大乘菩萨应该愿以上所述的所有众生都获得无余胜妙寂灭之果,身体和分别念全部融入正等觉的涅槃境界。
虽然已经灭度如是三界四生所摄的一切有情,但在究竟胜义谛中,却犹如虚空,即所灭度者和能灭度者都不存在。《现观庄严论》中云:“发心为利他,欲得正觉位。”“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即世俗菩提心,以大悲心不离世间,胜义菩提心,以般若智慧不住世间。胜义菩提心什么时候在自相续生起,什么时候才可以算作真正的菩萨,如《入中论》云:“从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萨名称说。”按世俗谛,须菩提的问题可以如是回答:发世俗菩提心为住,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为修持,依靠发菩提心随时随地来调伏自心。按胜义谛回答:在胜义当中没有众生可度化为住;修的时候,安住这样的境界;最后分别念融入法界,真正现前胜义菩提心的本来面目乃是调伏自心。世俗中可以度化无边的众生,胜义中一切众生无有可灭度的。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自问自答:“为什么?如果大菩萨有任何众生方面的执著,不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世俗中必须要度化无边无际的众生,胜义中则不应有众生相。想度化有情,度某某众生,在胜义角度而言也是很大的错误,认为有情实有并非菩萨发心,而是一般凡夫人的执著,是凡夫不究竟的分别念。凡夫有粗重的执著,菩萨的执著很少,佛无有任何执著。为什么菩萨不能存有情想?真正胜义中有情的相无法寻找亦找不到,《宝鬘论》中抉择人无我时解释的很清楚,所谓的士夫不是地水火风,地水火风以外也没有士夫,六境以外的众生始终不可得。《入行论》中云:“非身非异身,非合亦非离,彼无少实故,有情性涅槃。”补特伽罗我既不是身,也不是身外的法,不是与身混合,也非离身而有,无有少许实在的原故,有情的自性就是涅槃,因此不应作有情相,不应有寿命相。
此处玄奘译为“不应说言有情想转,如是命者想,士夫想;……受者想转,当知亦尔”。鸠摩罗什译为“相”,相与分别念(想)有关系,想是五蕴当中的相,想和相并没有大的差别。所谓我、人、众生、寿者相都是分别念的想所生。这里鸠摩罗什的翻译很清晰,更符合藏文译本,藏文中无“我相”,其余三相都很清楚。把五蕴的假合执著为我是我相;依同一相续生存的补特伽罗,依有漏的身蕴住于有漏世间是人相;以业和烦恼转生三界轮回是众生相;同一时间中,异熟果相同,可以保持相续的寿命为寿者相。希求长寿或怕死也是一种粗大的执著,实相中寿命相是不存在之故,亦不应有寿者相。实有执著是解脱中最大的障碍,如果有四相实执则不可能获得真实的佛果,因此宗喀巴大师也在中观论著当中着重强调断除实执。
真正趣入大乘的行者以胜义谛观察时,发心的菩萨不存在,所发的心也如阳焰一般不存在,能度化的众生也是无实有的。大圆满最高境界也是如此,无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前八品讲人生难得至发菩提心,九品后从共同乘引导进入密乘,密乘中的一些甚深境界,也是显而无执如幻如梦。菩萨离一切执著相,才能真正称作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佛又说:须菩提,菩萨于一切法都应该无执,然后修布施度。即不应执著形色布施,亦不应执著声音、嗅觉、舌味、触觉、法相而行布施。
作为菩萨,无论他的见修行果,皆不应有所住,不应有任何执著,内心不能系于任何一个实有法上。以六般若波罗蜜的布施为例,菩萨修持布施波罗蜜,安住法界本性修实相布施时,对外境五欲六尘不起任何执著,于所施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皆不分别。凡夫人对物质有深重的实执,但在修布施度时,以理智观察抉择时,所谓的形色不过是因缘聚合的假立显现法,安住诸法本来大空性中无任何色相存在。对于眼看到的色法不起执著;对耳朵所听到的声响也不应执为实有,例如先听到乞丐求乞之声,心中作意:他要钱,我给不给他一点儿……如是种种由根识所生种种分别,以理观察也不存在。鼻识所取外境不论好坏皆称为香,对于妙香或臭味的分别皆不应有;同样舌头所尝到的味道,好不好亦不分别;对于身体接触所生的种种凹与凸、轻与重、光滑与粗糙等分别亦不存在;布施有无功德、功德大小、回报等法执,实相中也无有存在。总而言之,凡是所布施之物,不应有色、声、香、味、触、法六境方面的任何执著,若有实执则非实相布施。藏地安居时常念诵的《弥勒菩萨愿文》中云:“不住一切法,无吝而行施。”《入中论》亦云:“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罗蜜。”施者是空,受者也是空,所布施的财物也是无生大空性,安住于此即是三轮体空的布施,真正称为出世间的波罗蜜多。依须菩提所问如何住、如何修、如何调伏而答:应安住三轮体空之中依六度万行而修,最后自己的心应如是调伏。此仅从布施一度而言,实际上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各度皆应如是行持。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世尊告诉须菩提:“菩萨应该不执于相布施,为什么?如果菩萨不执著相状修行布施度,其布施所得到的福德不可思量。
一个大菩萨所能作的最究竟布施为何?应该是不住于任何相的三轮体空布施。传承上师的许多教言亦如是说,菩萨不作任何执著而修持布施,其福德不可思议。虽然凡夫人难以做到三轮体空,但可以观想安住忆念。假设有乞丐来乞食,自己要行布施,而无法观想、安住三轮体空的境界时,应该忆念:以前的高僧大德传承上师们以三轮体空方式布施,我现在也用这样的方式布施。如是布施亦可获得同等的功德。不住任何一相,其意义何在?若菩萨作无相布施功德不可思量,依靠三轮体空方式布施积累资粮获得一切智智果位也并非难事,《菩萨地藏经》中云:“若能行布施,菩提得不难。”一般世间人布施乞丐尚求报,况学佛求解脱的人呢?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东方的虚空能否以分别心思维其边际吗?”“无法思量,世尊。”“那么,须菩提,东、南、西、北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的虚空以及上下虚空,如是十方虚空,可以思量吗?”须菩提回答:“无法思量。”佛对须菩提说:“菩萨不住一切相布施,所得福德也象虚空一样无法思维想象,须菩提,菩萨应以三轮体空方式,如上所说而行持。”
菩萨无有实执三轮体空的布施即无相布施。如是布施功德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分辩思量。若真实了知一切法的本来面目,无论布施,持戒皆是如虚空。布施者、所施物与受施者皆是本空离戏的大空性,中观应成派的旨趣就在于此,如梦中显现,在显现中如幻的修六度万行。这里以比喻说明布施无有实体并功德无量的理由,我们若详细观虚空的体性,则一无可得,同时也了知其本性无法衡量,同样,若能行持无缘布施,则其自性无得,并于世俗中的功德也不可思量。
《宝鬘论》的观点,布施是福德资粮,观空性是智慧资粮,佛的智慧身分色身与法身,通过修积福德资粮生起如来的二种色身——报身与化身,以智慧资粮生起如来的法身。布施的福德将得到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庄严法相。在胜义中,由布施所生起的相好色身是否存在,佛提出此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佛问:“须菩提,依你的想法,能否以见到具足相好佛身而见到真正的如来?”须菩提回答:“不可以,世尊,不能以见相好身相而认为见到了如来正等觉的本来面目,为什么?如来三十二相好的身体,并非是真实存在的身相。”佛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相,都是虚妄分别所生,若能现见诸相非实,则能现见如来之面目。”
…
《金刚经释(索达吉堪布 著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