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凡夫人可以见到的各种相状,无论好或不好的相状,善恶业的取舍等分别,全部是世俗中假立存在的,是不可靠、非实有,虚妄的迷乱幻显。佛经中云:“彼等由分别所立。”世俗的显现法皆是众生分别念安立,皆是虚妄不实的本性。如来三十二相等最殊胜的涅槃都是无实体,也不可见。《四百论》云:“妄立诸法义,是想蕴应知。”如果已见到诸法有成实的相状则不是法界本性,又如云“见真者谁说,瓶为可现见。”法界本性本来无实有相状存在,若言胜义中依然有实有不空的法,此人并未现见法性,未见如来。龙树菩萨云:“何人不知空性义,彼人不可得解脱。”若见万事万物无实非相,一切所闻皆非实有,就是见到真正的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当时须菩提如此发问:“世尊,将来为数众多的众生听到如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金刚语,能不能生起真实的信心,他们对空性法门,离一切戏论的法性会不会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须菩提在佛陀面前提此问题,是因为般若空性极为殊胜,是佛法的精华,甚深难解,福报浅薄的人难以接受生起信心。佛陀住世时众生福报深厚,可亲自得闻世尊说法而生信心,后世众生福报渐减,根机日钝,他们得闻此法能否生起信心呢?须菩提对此提出质疑。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世尊对于须菩萨的怀疑回答说:“你不要这么说,也不该有此怀疑,如来灭度后,末法五百年,将有很多持清净戒律,修积福德资粮持三藏法师等人,对于此经必定会生起信心,以此经义为真实所依。”
“后五百岁”有几种讲法:普通承认的后五百岁指现在五浊兴盛的时代。末法五百年并不仅仅是一种数字,而是象五浊兴盛一样,是整体上的一种时间概念。释迦牟尼佛在世弘扬佛法时是正法兴盛的时期,称果法期,除此正法期以外,后来五浊兴盛的时代都可以称为末法五百年。按这种说法,目前已是末法时期后五百岁。另一种将释迦牟尼佛二千五百年的教期分为五个五百年,表示各段时期的特点,分别为解脱坚固、禅定坚固、多闻坚固、塔寺坚固、斗争坚固,后五百岁即是指斗争坚固的第五个五百年。按这种算法现在应是佛历二千五百四十五年,佛的教期已经结束。第三种说法:印度论师嘎玛拉希拉和藏传佛教各派都承认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期为五千年,以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为代表的宁玛普巴派的历算,现在已是佛历二千九百多年,五千年教法期已过了二千九百多年,还剩余二千多年。在藏地,日历计算以时轮金刚历算法为准,宁玛普巴派把释迦牟尼佛出世到现在过了二千九百多年的原因,以教证理证详细的分析成立过,如:当时释迦牟尼佛出世时,启明星如何升起,然后第二天出现日食,以此根据推算出佛的教期从始至今已过二千九百多年。普巴派的天文历算非常准确,现在每次日食、月食,算得一分钟都不差。而以萨迦派的历算,佛历已经有三千多年了,宗喀巴大师所创的给拉华宗也有不同的算法。第四种认为释迦牟尼佛的教期年代仅仅指印度的本土佛教,并非指其他民族地方的佛教。概括而言,可以认定后五百岁末法时期即为现在五浊兴盛的时代。
佛陀以智慧授记末法时代将有为数众多的持藏者、持清净戒律修积福德、具有智慧者出现于世间,如是之人对此经的意义必定会生起坚固信心。在佛的尽所有智境界中完全能够照见此等具福智者,并会加以护念、授记。此处后者所应具之德,玄奘译为:“具足尸罗,具德、具慧。”义净译为:“具戒具德具慧”,与鸠摩罗什所译“有持戒修福者”句,文字词稍有不同。但如果理解持戒修福目的是为生长智慧,则三种译本实际意义不存在大的差别。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应当知道这些具戒、具福慧之人,不仅仅在一尊佛、二尊佛、三四五尊佛前种下善根,而是已于无量千万佛前修六度万行,广种善根。如是之人听闻此般若经,对法义生起乃至一念清净信心之人,须菩提!如来以智慧无一遗余皆能了知看见,这些众生获得的福德无量无边。
能见闻般若无上甚深妙法者,不同于世间凡夫俗子德薄垢重,他们根器锐利,福报深厚,不仅仅在有数的几位佛前种下善根,已曾在无量佛前种诸善根,因此能生于佛法中听闻般若法藏,生起殊胜清净的信心。大圆满密法祖师全知无垢光尊者在《胜乘宝藏论》中云:“我们已在无量佛面前积累过资粮,因为今生已遇到普贤如来的心法。”同样,佛于此以不可思议的神通智慧为后人授记:对此经生信,甚至仅一念清净信心者,皆为在无量佛前种过善根,积累过资粮的人。所以持经者皆当生欢喜心。读诵、受持、解说般若经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甚至仅仅对空性生起有益的怀疑也会断除轮回,如《中观四百论》中云:“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福德轻薄者以业与烦恼的牵引对此不会起信,具缘的人如果能稍微生起诸法无实、因缘幻有的有益怀疑,也能断除整个三有轮回之根,何况净信者。世尊授记末法五百年中对此要义生起诚信者,甚至对此经生起哪怕仅只一念清净心念——“《金刚经》所讲的都是真实语,诸法本性应该是空性者”,以遍知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的尽所有智,如来都已知晓并看见,彼于过去无量佛前曾种多少善根,未来因得闻此经所得福德等。世尊以智慧眼皆能清晰明见,现在未来都会有成千上万众生闻思、受持此经的意义,以其前世积累无量福德资粮之故,即生当中对这部经情有独钟,又以生净信的原故,相续中会感受三宝不可思议的加持,获得不可言说的无量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以什么原故,对此经生净信者能获得如是不可思议的福德?因为对般若空性生起净信者,已远离分别执著,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既无实有法相,也不会耽著空无非法相。
得闻无上般若法门乃至生起一念净信者,得到如此无量无边福德的原因很简单:众生对般若空性义理生起定解后,会在很快时间内,甚至当下就达到没有四相(有、无、二俱、俱非),无法相,也无非法相的境界。犹如鱼已上钩,收线就可以拉上岸边。自己在内相续中种下般若空性种子,对甚深无生大空性有坚定信解者,外在身体虽然未有任何变化,与所有凡夫一样,但此人将在短暂时间内灭除四相。菩萨彻底断除将五蕴假合执着为我的我相,遣除实有堪忍不灭“我”存在的分别念与由我执引申的我所执,对于身体、财产、亲友等执著一扫而光;另外执著一个相续寿命延续不断的寿者相,也予以断除;众生接连不断沉溺轮回,今生为人,来世变成天人,以后又堕落三恶趣,在整个轮回中旋转的概念也被清净。得闻般若经的善缘者具无量福德,直接间接断除四相、法相、非法相。《弥勒菩萨愿文》中云:“无人无我无寿命,愿证无法究竟义。”与断四相意义相一致。《中观四百论》中云:“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般若摄颂》云:“知自及诸众生等,乃至诸法亦复然。”自己怎么样,众生也是这样,众生怎么样,一切法也是这样。如果通达我是五蕴的假合而证悟空性,那么众生本性也无不同,也会证悟彼等皆为空性,证悟众生本性空性,则诸法的本性也将证悟。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为何于此经生净信者已无四相耽著?因为诸众生如果执取相状,即是有我、人、众生、寿者的执著。如果执著任何名言法相,就是有我、人、众生、寿者的执著。
对此经义有净信者,无四相执著,断四生三有的流转。若有任何相状执著就已经在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任何一种执著都会成为菩提道中的障碍。那若巴尊者云:“显现不会遮障,执著会成障碍。”众生执取任何一个相实际即是耽著四相。
所谓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此四者反体不同,本体无别。从有法本空方面理解,有相法不管是有、无总体相都不对,如果执取成立一个法相,就成为执著四相。此法既可以认为是佛法方面调伏烦恼的法,也可以理解世俗中显现的有法方面的法。因为有任何相状执著、任何法执都得不到清净无为的佛果,如《般若十万颂》云:“须菩提,若对微如毫端的名相产生执著,亦不得究竟佛果。”执着有法的相实际即是补特迦罗的执著,即是五蕴的执著,既然有五蕴我的执著,就有我所的执著。如《宝鬘论》所述:“若时有蕴执,彼即有我执,由我执造业,从业复受生。”由我所执,众生便会相续不断产生执著,由众生相续不断的执著,众生在轮回中寿命长短——寿者相也会出现。这是从有法本体空性方面而言,下面从无法本空方面理解。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众生如果执取一名相法,就是执著我、人、众生、寿者相,什么原故?如果执著一切法名相本性都是空、都是无有,取此非法之相也就是在执著我、人、众生、寿者相,所以既不应执著万法实有的相,也不应执著空无的法相。
执取法相即为四相执著,如果取非法相也有同样的错误,也不合理。所谓法与非法有两种解释,一种法指佛法的教法,非法是指外道、邪说及无宗派者等的见解;另一种,法指显现的名言谛,非法指单空方面的法。中观派以《中论》为代表的许多论著中,都已破除单空的观点。若认为法界本性仅为空性,坚持自己的单空见解,这也是一种我执、…
《金刚经释(索达吉堪布 著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