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法相與非法相都不該執取。
因此,如來常說:「你們諸位比丘應當知曉,我所說的佛法,就如同那渡人到岸的舟楫,到達彼岸之後,即應棄舟登岸,不可背負不舍。所以,未悟道時,須依法修持,悟道後就不該執著于法,至于那偏執于非法的妄心,更是應當舍去。」
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譯 文
「須菩提!你認爲如來已證得了無上正等正覺嗎?如來有所說法嗎?」
須菩提回答說:「就我所了解佛陀說法的義理,是沒有一定的法可以叫做無上正等正覺,也沒有固定的法,爲如來所說。什麼緣故呢?因爲如來所說的法,都是爲了衆生修行及開悟衆生而假設的方便之法,不可以執取,般若的實相,是無法以語言诠釋的,執著實有的菩提可得,也不可執著沒有菩提正覺,落于有和空,都是錯誤的。
「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爲沒有一定的法名爲菩提,一切賢聖,也都是依寂滅的無爲法而修,因證悟的深淺不同,才産生有叁賢十聖等階位的差別。
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譯 文
「須菩提!譬若有人用盛滿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去布施結緣,你認爲這人所獲得的福德果報,多不多呢?」
須菩提回答道:「很多,佛陀!爲什麼?因爲七寶布施,所獲得的是世間有相的福德,所以佛陀說福德多;如果從性上說,沒有所謂福德的名稱,哪裏有多和少可說呢?佛陀不過是隨順世俗,說七寶的布施,所獲的福德是很多。」
「如果又有一人,能夠信受奉持此部經,即使短至受持其中四句偈等,又能夠爲他人解說,那麼,他所得的福德果報更要勝過布施七寶的人。什麼緣故呢?須菩提!因爲十方一切諸佛,都從此經出生,此般若法爲諸佛之母;又一切無上正等正覺法,亦從此經出生,此經又爲諸法之母。因此,如果沒有此經,也就沒有十方一切諸佛,以及成佛的無上正等正覺法。
「須菩提!所謂的佛法,不過依俗谛而立的假名,並非就是真實的佛法,因爲衆生有凡聖迷悟的分別執著,佛陀爲了開悟衆生,不得不方便言說。若以法性畢竟空而言,求諸佛的名字稱尚不可得,還有什麼叫做成佛的無上正等正覺之法呢?」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名阿那含。」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
「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譯 文
「須菩提!你認爲須陀洹會生起這樣的心念?『我已證得須陀洹果!』」
須菩提回答:「不會的,佛陀!爲什麼呢?須陀洹的意思是入聖流,而事實上是無所入的,不執著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境相,因爲心中沒有取舍的妄念,不隨六塵流轉,所以,才叫作須陀洹。」
「須菩提!你認爲斯陀含會有那樣的念頭嗎?『我已證得斯陀含果!』」
「不會的,佛陀!什麼緣故呢?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來,已證初果,要再一往天再上,再一來人間,斷除欲界思惑。而事實上,他對于五欲六塵已不起貪愛了,應是體順無爲真如之理,在這無爲真如之理上,那有往來之相呢?因爲他已無往來之相,所以才叫做斯陀含。」
「須菩提!你認爲阿那含能有這樣的心念嗎?『我已得阿那含果?』」
「不會的,佛陀!爲什麼?阿那含的意思是不來,二果斯陀含,斷除了欲界思惑以後,就永久居住于色界的四禅天,享受天上的福樂,不再來人間,所以才名爲不來。所以心中已沒有來不來的分別。因此,才稱爲阿那含。若他尚有證果之念,便是著了不來之相,就不可以稱爲阿那含。」
「須菩提!阿羅漢能起一種念頭?『我已證得阿羅漢果!』」
「不會的,佛陀!怎麼說呢?因爲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法叫做阿羅漢。所謂的阿羅漢是徹悟我、法二空,不再隨妄境動念,只是寂然如如,才爲此立一假名。佛陀!如果阿羅漢起了我得阿羅漢的念頭,那麼,就是有了我、人、衆生、壽者等法相對待分別,就不可以稱爲阿羅漢。
「佛陀!您說我已證得無诤叁昧,是人中第一,亦爲羅漢中第一離欲的阿羅漢。但我並沒有執著我是離欲羅漢的念頭。佛陀!如果我有得阿羅漢道的念頭,佛陀就不會稱我爲阿羅漢,那麼,佛陀也不會贊歎我是歡喜修阿蘭那行。因爲須菩提並不存有修行的心相,妄念不生,所以才稱爲是歡喜修阿蘭那行的。」
莊嚴淨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譯 文
佛陀再問須菩提:「你認爲如何?佛陀以前在然燈佛時,有沒有得到什麼成佛的妙法?」
「沒有的,佛陀!因爲諸法實相,本來清淨具足,沒有什麼可說,也沒有什麼可得的成佛妙法。如果有所得的心,就無法和真如實相相契合。」
佛陀颔首微笑,因爲須菩提已領悟了真空無相法的真谛。于是,佛陀接著問道:
「須菩提!你認爲如何?菩薩有沒有莊嚴佛土呢?」
「沒有的,佛陀!爲什麼呢?菩薩莊嚴佛土,只是權設方便,度化衆生,若存有莊嚴清淨佛土的心念,便是著相執法,就不是清淨心。著相的莊嚴佛土,便落入世間的有漏福德,即非真正莊嚴佛土。莊嚴二字,只是爲了度化衆生,權立一個名相而已。」
「所以,須菩提!諸位大菩薩都應該像這樣生起清淨心,不應該對眼識所見的種種色相生起迷戀、執著,也不應該執迷于聲香味觸法等塵境,應該心無所住,令清淨自心顯露。
「須菩提!譬如有一個人,他的身體像須彌山王那樣高大,你認爲如何?他這個身體大不大?」
須菩提回答道:「很大的,佛陀!爲什麼呢?佛陀所說的不是無相的法身,是指有形色、大小的色身,因此稱這身體爲大。如果以法身而言,是不可丈量,當然不是世間大小分別所能涵蓋的。」
無爲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譯 文
「須菩提!像恒河中所有沙數,每一粒沙又成一恒河,這麼多的恒河沙數,你認爲算不算多呢?」
須菩提回答:「太多了,佛陀!如果以一粒沙表示一個恒河,恒河尚且無法計數,何況是恒河裏的沙數呢?」
「須菩提!我現在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拿了七寶積滿恒河沙數那樣多的叁千大千世界來布施,他們所獲得的福德多不多呢?」
須菩提回答:「非常多,佛陀!」
佛陀進一步告訴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對這部《金剛經》能夠信受奉持,甚至只是受持四句偈等,能夠將經義向他人解說,使別人也對這部經生起無限信仰之心。那麼,這個法施的福德勝過七寶布施的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爲有佛,若尊重弟子*。」
譯 文
其次,須菩提!不論什麼人,什麼處所,只要是解說這部《金剛經》,甚至只是經中的四句偈而已,這個說經的地方,一切世間,所有的天、人、阿修羅等,都應該前來護持、恭敬恭養,就如同供養佛的塔廟一樣,更何況有人能盡他自己的所能,對這部經義信受奉行、讀誦受持。須菩提!你們應當知道,這樣的人已成就了最上第一希有的妙法。這部經典所在的地方,就是佛的住處,應當恭敬恭養。並且應尊重佛陀的一…
《金剛經講話節選(星雲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