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講解 下 (慧祥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多的佛世界中的國土中所有的衆生,有若幹種心念,如來全都知曉。爲什麼呢?如來說:“這種種【心念】,都不是真正的【心體】,因此名爲【心念】。”爲什麼呢?須菩提!過去的心念不可得,現在的心念不可得,未來的心念不可得。”

  【說明】聽我說一偈:

  叁世心念不可得,于中無常而幻化,

  當處發生當處滅,念念生滅無去來,

  于中心體亦不失,亦不隨于心念轉,

  心念譬如諸萬相,心體譬如虛空性,

  萬相生滅虛空在,心念生滅體湛然。

  衆佛友!“心念”者,就是“心相”,是隨緣生滅的!請勿追逐這生滅相而流轉!

  “心體”者,就是“心性”,是“亙古今而不易,歷萬劫而彌新”的,請如實照見,勿再迷失!如《首楞嚴經》載佛說:“以諸衆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于真常,常光現前,塵根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爲塵,識情爲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雲何不成無上知覺?!”

  衆佛友!如來佛就是“不逐生滅,守于真常”,所以才能成就“無上知覺”,才能“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而一般人“追逐生滅,不守真常”,“不知不覺,後知後覺”。所以,連自己心念的生滅,都常常不能覺知,又如何能覺知到衆生的心念呢?!

  衆佛友!爲了訓練自己成就“無上知覺”,所以,平時于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之時,都要時時“安住于四念處”。也就是,將注意力,用來反觀自己的“身、受、心、法”。有關這四念處的訓練,在《中阿含經》【念處經】中說明得很清楚,請衆佛友去參考。

  衆佛友!如佛說:“若能轉物,即同如來。”。“心念(心相)”即是“物”,我們要學能“轉物”,而別被物轉。也就是,我們要轉念,別被念轉。如《中阿含經》載佛說:“得自在,欲念則念,不念則不念。若比丘欲念則念,不欲念則不念者,是謂比丘隨意諸念,自在諸念跡。”(CBETA,T01,no.26,p.589,a6~8)。

  衆佛友!因爲今天我有事,要提早下課。非常感謝衆佛友願意給我機會發表個人的淺見,也希望各位不吝指教。

  (注:已經慧祥法師初次校正。)

  《金剛經》講解第叁十九講

  主講:釋慧祥

  日期:2006年07月23日

  講別:第叁十九講

  請大家合掌。

  叁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並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並發願:佛弟子(您們的名字)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願令一切衆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衆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誓願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願弟子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叁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衆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衆生。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佛!”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法!”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僧!”

  好!請放掌。

  衆佛友!上次說明了一些有關“心體”與“心相”的現象與道理。其實,那些說明是不夠的!您們當深入觀照“心”。我在此就不多說,繼續解說《金剛經》的經文。

  【經文】“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釋經】釋迦牟尼佛問:“須菩提!您認爲如何呢?如果有人以滿滿的整個銀河系那麼多的七種寶物用來布施,這個人以這樣的因緣,所得到的福報多嗎?”

  【經文】“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釋經】須菩提回答說:“就是這樣,世尊!這個人以這個因緣所得到的福報是非常多的!”

  【經文】“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釋經】釋迦佛又說:“須菩提!如果福報功德是實際永遠存在著的,如來就不會形容說福報功德很多。因爲實際上福報功德有一天終會用完,所以經過比較後,如來才會說,這樣修福報,所得到的福報功德比較多。”

  【說明】先來說明,我爲什麼將“叁千大千世界”解釋爲“銀河系”。

  一、如經雲:“如一日月所行之處,照四天下。”也就是說“一個太陽系”名爲“四天下”。

  二、又如經雲:“爾所四千天下世界,有千日月,有千須彌山王,有四千天下,四千大海水,四千大龍宮,四千大金翅鳥,四千惡道,四千大惡道,七千種種大樹,八千種種大山,萬種種大泥梨,是名爲一小千世界。”也就是說:一千個太陽系,名爲一個“小千世界”,有的經稱爲“千世界”。

  叁、又如經雲:“如一千小世界,爾所小千千世界,是名爲中千世界。”也就是說:“小千世界”有一千個,也就是“1000,000個太陽系”,叫“中千世界”。

  四、又如經雲:“如一中千世界,爾所中千千世界,是名爲叁千世界。悉燒成敗,是爲一佛刹。”也就是說:“中千世界”有一千個,也就是“1,000,000,000個太陽系”,就叫“叁千世界”,又稱爲“大千世界”,或“叁千大千世界”,或“一佛刹”、“一佛土”、“一佛國”,而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娑婆世界”的大小。

  但是,並非所有的“佛國”都是一樣大,有的佛國,是很大的。像文殊師利菩薩將來成佛時的佛土就是超大的!如《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時文殊師利複白佛言:今我願是諸不可計,無量佛土,功勳嚴淨目之所睹,由從所願瑞應處所,皆使合並成一佛土。不計聲聞、緣覺,嚴淨五濁惡世發意之頃,正使我身江河沙劫稱歎諸國功勳嚴淨。”

  衆佛友!文殊菩薩將無量佛土,合並成一佛土,這就是文殊菩薩的願力。到時我們就可以看到,文殊菩薩成佛時的“銀河系”是超大的。

  同樣,我們現在所處的“銀河系”,其中的恒星數也大約是叁千大千世界的數目。因爲天文學家,也無法一個一個算,只是取個大約數。我們要知道,一尊佛的教化區域,就是叫“一個佛國”或“一個佛土”。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區域,就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也就是我們的這個“銀河系”。

  衆佛友!您們別以爲釋迦佛已經入涅槃了!如《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歸依佛者,當歸依諸佛清淨法身。若欲求于佛法身者,當作如是發大誓願:願我及彼一切有情,當得如是功德法身。雲何乃令發如是願?爲佛應身刹那遷變,化身佛者疾入涅槃,功德法身湛然常住,以是歸依清淨法身。歸法身者,即是歸依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如果我們看到有哪一尊佛入涅槃,當知都是佛的“化身”。如經文說“化身佛者疾入涅槃。”我們也要知道,釋迦佛以“化身”也就是“分身”在這“銀河系(叁千大千世界)”教化衆生。何以知之?

  如《妙法蓮華經》:“爾時,諸佛各于此座結加趺坐,如是展轉遍滿叁千大千世界。而于釋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猶故未盡。”(CBETA, T09, no.262, p.33, a18~20)。

  《妙法蓮華經》:“爾時東方釋迦牟尼佛所分之身,百千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國土中諸佛,各各說法來集于此。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坐于八方。爾時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諸佛如來遍滿其中。是時諸佛,各在寶樹下,坐師子座。”

  《妙法蓮華經》:“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複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衆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于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

  各位,佛陀法身永不會入滅的,所以當皈依佛法身。

  再來說明,“福報功德終有用完的時候”,大家“修福不要厭足”。如《增壹阿含經》中佛說:“爾時,地主大王者,豈是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然者,爾時,地主大王者,即我身是。我于爾時,七萬歲中,以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供養彼佛,令不減少。般涅槃後,複于七萬歲中,供養形像舍利。燒香、燃燈、懸缯幡蓋,無所渴乏。我于爾時,以此功德,求在生死獲此福祐,不求解脫。大王當知,爾時所有福德,今有遺余耶。莫作是觀!如我今日觀彼富有,無有毫厘如毛發許。所以然者,生死長遠,不可稱記,于中悉食福盡,無有毫厘許在。是故,大王,莫作是說言:我所作福祐,今日已辦。大王,當作是說:我今身、口、意所作衆行,盡求解脫,不求在生死福業,便于長夜安隱無量。”

  衆佛友!無論您現在修福有多大,終究會用完的。依經典中佛陀的說明,過去佛陀還是凡夫,爲地主大王時,當時的佛在世時,供養了佛七萬年,佛入滅後,又供養了佛舍利七萬年。如此的福報功德,到後來都吃光光了。“如我今日觀彼富有,無有毫厘如毛發許,所以然者,生死長遠,不可稱記。于中悉食福盡,無有毫厘許在。”也因此,最後,佛的結論是:“生死長遠,不可稱記,作福無厭。”也就是在提醒我們:“如果不解脫生死輪回,則生死輪回是無限長遠的,無法去計數,我們修福報是不可以厭足的,當繼續修福。”

  又我們所修的福,當發願:“盡求解脫,不求在生死福業,便于長夜安隱無量。”

  衆佛友!請您們要知道!真正的生命是“永恒”的。您們知道“永恒”有多長久嗎?請大家要爲“永恒的生命”而准備,備辦一些必然會用得到的東西,那就是:福、慧!別只是爲了這個“色身(假身)”忙忙碌碌,只要讓“色身(假身)”不給太多麻煩就好了,當借假修…

《《金剛經》講解 下 (慧祥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